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告诉他们,我过了幸福的一生【by miracle】

2021-03-19 18:38 作者:李政蔓  | 我要投稿


这次说一下《被讨厌的勇气》中课题分离和人生的意义的部分,最后说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书中青年与哲人讨论了一个问题——“要不要活在他人的期待中”。阿德勒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要“否定寻别人的认可”。

因为在寻求他人认可的同时,隐含着一种赏罚教育。难道我们做好事只是为了被表扬这个目的,没有惩罚我也做坏事,并且如果不获得表扬我就再也不做好事,这显然就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进而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味寻求别人认可,那最终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的期待而活的。

这就是所谓的“课题分离”,也是阿德勒所说“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的解决办法。而分辨课题的最重要的办法就是,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谁来承担。

就像书中哲人举的“孩子与父母”的例子,孩子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无法为他承担,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这并不是冷漠,而是正是因为是关系亲密的家人,所以更有必要去分离课题。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我们能把马带到水边,却不能强制它去喝水。

而且我们要意识到,干涉或负担别人的课题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我只能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别人如何评价是别人的课题,与我无关。

就像青年与上司的关系,他被上司疏远甚至上司就是毫无理由得讨厌他。他认为不被上司认可就无法工作,而哲人说这就是他的“人生谎言”。被上司疏远所以无法工作,工作不好全是因为上司。这其实是在搬出上司来做“工作不好”的借口。

倘若我们用“课题分离”的办法从青年的角度来思考这件事,无论上司怎么样蛮不讲理,那都不是我的课题,与我无关,我的课题就是做好这份工作而已。没必要去寻求上司的认可,那是他的事情,我能做的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分清这是谁的课题。如果这样去思考,一切人际关系中错综复杂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便是书中所比喻的斩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当我们斩断了“格尔迪奥斯绳结”,我们会意识到平时就算对方做了什么,就算那不是自己所期望的事,自己以前会认为还是必须给予报答。现在来看,报不报答其实取决于我。这不是辜负好意,这只是我们受到了回报思想的束缚。而无论对方做什么,应该决定如何做的都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书中哲人说,人寻求认可也就是认可欲,它是自然性的欲望,是本能性的冲动。用康德的话来说这不是自由,这种生活方式只是欲望和冲动的奴隶。而真正的自由,就是抵抗这种本能的欲望。所以自由就是不被认可欲支配,如果你想获得自由,就应该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所谓自由就是被人讨厌。

唯有这样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而这就需要你的勇气和努力,抵抗自己的这种认可欲,去追寻到自己并成为自己。其实我觉得,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奇迹的话,那不过就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罢了。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书中哲人说大多数人都希望变得优秀、希望进步,当他们的希望无法实现时,就转而“希望特别差劲”。他们的目的都一样,都是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阿德勒称其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他们的目的就是此刻就可以成为特别的存在。

哲人说,非要变得“特别”,是因为无法接受“普通的自己”。所以在“特别优秀”的梦想受挫之后便非常极端地转为“特别差劲”。但是普通和平凡没什么不好,实际上大家都是普通人,普通并不等于无能,人啊,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

我们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并不等于庸庸碌碌得度过一生,人生也可以有远大的目标,但是没有必要把它当作一个我们需要登上的山顶。这样的话,我们人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登山这个过程中,只有登上山顶的时候才算是真正人生的开始。而我们只能活在现在的“此时此刻”中,所以这种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书中说人生是活在“在路上”这个状态的。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刹那。并且茫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在跳着小提琴之舞的人中可能有人成了专业的小提琴手,跳着写作之舞的人成了作家。当然,也可能他们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所有的人生不是去终结“在路上”,而是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终会走向哪里谁都不知道。所以阿德勒说:“人生并不存在什么普遍性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如果我每时每刻都过着幸福的人生,那当我过完自己的一生,我的人生就是幸福的。如果每时每刻过着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人生,当我过完自己的一生,我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生活本身。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问心无愧得像维特根斯坦死前让他姐姐告诉别人的那样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我的一些看法

 

有个英文单词reflection可以译作反省,也就是自知力。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阿波罗神殿中,镌刻着一句人生箴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说:“不经过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

当我们运用书中所谓的“目的论”、“课题分离”时,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用这些理论解释自己或他人,而最重要的其实是意识到更先一步的东西,即我为什么要这么解释。我们总是被自己一些无意识的欲望和目的所支配,并活在自己的观念之网中。

我的一位朋友以前和我吐槽,知乎上的一些人看了一点心理学就开始怪罪原生家庭,她觉得他们就是在逃避改变,这些人看心理学根本就是在给自己找借口的。我同意她的想法,不过其实在我看来如果这样真的能让他们感觉好一点,那也不算坏事。这些人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缺乏反省的能力,这比学多少知识、看多少书更为重要,有了这种能力他们早晚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

同样推及我和她自身,很自然地就会想她为什么会觉得他们就是逃避改变很生气,并说出这样的话,而我又为什么会拿她的故事给大家举个例子。我想说的其实是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不是我们表达的话语本身的意思,而是我们为什么会说出那些语言来表达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后一切人际关系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放到平时有人也许会说这就是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差别,但实际上我还是比较纯的理科生了(比数学专业还理科的估计比较少吧)。我想说的是,倘若我们真的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不得不开始这样的思考。这样才是在真正得在运用目的论,而不是被更深层的欲望和目的本身支配去运用书中的“目的论”来给自己一个解释,以为自己在用目的论,以为自己是个理性的人,或者以为我表达的就是我表达的本身。

既然这个话题说到这里了,那我就再扯点别的,让我们辩证得看这个问题。假如我们可以为自己每一件事都寻找到一个目的,那这个目的就是我行为的原因。但是我们要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我们是人,人固然有理性,也可以用理性解释非理性,但是我们能说一切都可以找到一个因果关系吗,所有的理论一定是对的吗。

那理性解释不了的怎么办呢?我想,能够被解释一定能被我们解释清楚也应该解释清楚,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就可以达到,而不能够解释的那些,越解释越糊涂,完全就是南辕北辙。对于这一部分而言,我们只需要做的就是让它自己解释自己,让它回到它自身,好好体会它们尊重它们,不要寻求什么解释,保持沉默相信自己的身体,寻找到对自己最好的方法,失败了也无所谓,这都是我的成长,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这完全也可以说是一种上一篇提到过的“肯定的达观”,即认识到自己能够认识的,不能认识到的东西就别瞎猜。我们不但要认识自己,还要认识到认识本身的局限性。


朋友聚会的时候,有人谈帕拉梅拉,也有人抱怨奶粉太贵。就这种情况而言,难道我们可以拍拍那个抱怨奶粉贵的老哥的肩膀说道,人呐,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个富二代不过也是个普通人罢了吗?这叫站着说话不腰疼。

大部分总是觉得这世界有的人真的是天才,有的人天生就是个赚大钱的人物,过分羡慕、强调他人个人的能力。觉得像比尔盖兹、马云这样的人物就是他们天赋异禀,就像是命运一样的东西,注定了他们的成功。好多年前富士康员工跳楼,难道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太普通而没有甘于平凡的勇气吗?我们全球的生产的粮食完全足够不让所有人挨饿,但是仍旧有成千上万的难民,这难道是他们不会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吗?

显然不是这样,我们说像比尔盖兹、马云这样的人物是靠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成功的,倒不如说是在我们这个社会的巨大经济机器中幸运女神眷顾了他们,王莽的失败并不是王莽的问题,是社会环境问题。每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那为什么偏偏富士康跳楼这么多呢,那显然也不能说是员工不够坚强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又要放到社会与经济的关系上看待,公司中的股东、CEO确实是管理人员,但是他们也只是这巨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罢了,而且我们能说没TL的公司他们就是Wu gu的吗?

那么试问当我们意识到社会的不公平的时候,如何还能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呢?特别是这种不公平本身开始固化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接受?哎,有句老话很有道理,人呐,固然要努力奋斗,但也要意识到历史环境嘛。

但是我们反过来看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在生活中,追求着这些所谓成功的概念呢?我们是不是在生活中都一遍批判一遍享受着消费主义呢?当我们觉得买买买就是一种幸福,一直努力赚钱努力买买买,那我们就度过了幸福的一生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不是就愿意这样呢?

我想强调的是,当我们开始努力思考,就会发现这世界的“理所当然”中充斥了无数的问题。不是看一本书,明白一个道理,就可以一辈子幸福一劳永逸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想要过得好、想要长大的成年人们的生命中从来没有“简单”这两个字。


【非本人作品,替作者miracle发表】

告诉他们,我过了幸福的一生【by miracle】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