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 历年真题整理 自用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真题(2010.1-2023.4) 文化内涵:🌟 (1)社会上的许多事物,都从属于某-领域,但是根据大文化的定义,只要它们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都可以属于文化范畴; (2)这些事物对于文化学来说,主要关注它们人文性的一面; (3)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三皇五帝": (1)“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 (2)“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勤农观: (1)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2)勤农观是和统治者具备农耕灌溉与农业历法等知识结构分不开的。 科举制:🌟 (1)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2)科举制度不仅造就了中国的官僚阶层,而且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士人文化;(3)科举制度对传统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精神文化: (1)精神文化与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及其造成的社会关系和精神财富; (2)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意在发掘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内涵。 文化政策:🌟 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大一统"意识: 其强调“四海一家”,是西周以来就已成就的国家概念。重关九译,四裔来朝,是古代王朝引以为豪的大事。它启发秦汉帝国不断侵略四方,把广阔地域上各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 血亲五服制: 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不是亲族,是同宗。 引经注律: 引经注律是儒家思想影响古代法律制度的又一方式。秦汉时期注经风气盛行,在这种风气下,人们开展了注释法律的工作以儒家经典作为注释法律的依据。汉代引经注律盛况空前,引经注律过程也就是对封建法律进行儒家化的改造。 文化事象:🌟 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九流十家: 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据汉代人的总结,有所谓“九流十家”之说. 血缘九族制:🌟 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族制度,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家天下: (1)家天下的家族统治在中国传衍了两千年之久,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家族的代兴与衰亡。 (2)秦始皇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对宗法血缘关系进行强力破坏,但是他并没有摆脱宗法关系的控制,他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皇位。 中庸:🌟 “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这一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孔子指出“中庸”是“至德”,是最高的德。 广义文化: 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地理环境: 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中体西用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 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狭义文化: 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塞北江南": 在西北地区,在南方经济出现之前的先秦两汉时期,曾修过郑国渠、白渠、六辅渠等水利工程,将洷、洛、渭之水引入广阔的农田。而在宁夏地区所形成的引黄灌区,直把“斥卤不毛”之地,改变成“塞北江南”。 宗法制:🌟🌟 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至迟在孔子出生前就编定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共收入诗歌305篇,分国风、大雅和小雅、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禅宗: 禅宗以性净自悟为宗旨,自悟渊源于道生的顿悟成佛说,此说是儒佛两家学说长处的综合; 中国传统文化:🌟🌟 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法家: 先秦的法家分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代表人物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等;后期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其强调建立普遍法度,上约君主,下约民众,以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目的是富国强兵。 政绩观: 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做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察举制: 汉代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 “儒学复兴论”: 其核心内容是“中国文化复兴=儒学现代化”,认为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复兴现代儒学,寻求继先秦原始儒学、宋明理学新儒学之后的第三期发展。 文化思潮: 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齐民要术》: 作者是北魏贾思勰。其性质为古代农业科技书籍。书中提到要注重提高单位产量,而不要过分依靠开垦土地增产增收等主张,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方面的智慧。 三省六部制: 隋唐以后,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把传统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部门,隶属于尚书省。 因材施教: 就是要从教育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使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一大教学思想。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 四大发明: 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阿房宫赋》: (1)杜牧的作品,其中“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描写了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太喜欢大兴土木; (2)《阿房宫赋》运用夸张的描写表现了历史上砍伐林木带来的恶果,对后世有指导意义。 什伍里甲制度: (1)什伍里甲制度是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 (2)后代里甲制即由此发展而来,并长期成为国家基层社会的人身控制形式; (3)国家通过这样的人身控制,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使帝国的赋税、徭役、兵役政策落到了实处。 仁爱孝悌: (1)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极为重要而又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 (2)在仁的丰富道德内涵中,其核心是爱人。 (3)与中国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结构相适应,儒家的仁爱思想呈现出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的特点。 儒学文化圈: 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引起世界瞩目。这些国家和地区均属“儒学文化圈”范围,历史上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政治伦理、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等方面,无不深受中国本土儒家文化的影响,台湾、香港更是中国的领土。 府兵制:🌟 北朝以来实行府兵制,隋至唐初相沿不改。此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关中地区最多,几乎占全国的40%。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是自备的。 行业组织:🌟 行业组织又称行会,是手工业者的自发组织。唐宋时代,随着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行会。行会的职能是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行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祖师崇拜;2、师徒传授;3、行业禁忌。 九品中正制:🌟🌟🌟 曹魏时期建立了一套较察举严格的选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九品中正制从本质上看,同样维护的是士族的利益。 普通话: 普通话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不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也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 儒户: 是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名目。这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家族共同体: 是家庭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体,它具有血缘凝聚力和地缘凝聚力两个主要文化功能。 “三纲”:🌟 是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它明确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语系:🌟 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可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重农主义:🌟 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源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 历法: 根据太阳、月亮的运动变化制定计时方式的方法。 河图洛书说: 是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代表。这个传说认为,汉字是神派龙马、灵 龟等灵物驮到人间的。 物质文化遗产:🌟 即有形文化遗产。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的定义,它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样式、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存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 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对偶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格式,诗歌、散文中都运用,对联更是对这种修辞格式独特运用,对偶的修辞方式在总体上可以达到整齐对称的效果,给人以语言文字美的享受。 社日:🌟 是古代调节乡社关系的重要节日, 时间分别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一般以春社为重。 针灸学说: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 “洗三”: “洗三”是中国古代诞生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吉,这就是“洗三”,也叫做“三朝洗儿”。“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难;二是祈祥求福,图个吉利。 五礼: 古代汉族礼仪总称。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 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或敬祖,是指一种宗教习惯,基于死去的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仍然会影响到现世,并且对子孙的生存状态有影响的信仰。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语言崇拜: 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他奉若神明。语言崇拜起源于语言巫术,在巫术中,用咒语就可以降妖除魔,这样语言就有了特殊的魔力 “五常: 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两词,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孔子。 五常:另说指"五伦",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民族:🌟 民族,指在文化、语言、历史或宗教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 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代表人物是墨子。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 该学派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不少的发明创造。 察举:🌟 两汉时期,由地方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 学思结合: 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孔子 最早提出了这个原则,它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教学思想。 君主专制制度: 古代君王为核心的君主专制核心体制。 农政文化: 它是国家政府的农业管理与社会管理的综合运行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有农耕知识系统、农耕灌溉系统农书流通系统和农具应用系统。 文化: 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避讳: 它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 致用精神: 在儒家思想的哺育下,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不少艺术形式都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带有鲜明的服务于现实的致用精神。 古代计时器漏壶: 所谓计时器漏壶,是用一个固定尺寸的铜壶盛水,在壶壁上刻画时刻的标记,再根据壶水淹浸的部位读出对应的时刻来。 “集”: 北方的贸易场所叫“集”。开集有固定的日期,通常是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集市上的各类商品都有常设的出摊地点,如粮市、菜市等,约定俗成,井然有序。 文化产品: 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文化产品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文化”名称中的“文”: “文化”名称中的“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后来引申为后天加工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墟: 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墟”。人们通过赶墟把多余的农副产品售出,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和农器具。 商幌: 商幌是指坐商招徕顾客的特定符号。 祭灶仪式: 灶台是居室内第二个兼用于生活与祭的设施。中国人信仰灶王,奉之为家神。平时,人们在灶台上供神龛,两边贴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给了他一个永不退体的地位。到了腊月二十三,全家举行祭灶仪式,吃灶糖、唱《祭灶歌》。 九州: 《禹贡》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西域: 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当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五礼: 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致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种,即所谓“五礼”。五礼大约定制于周代,其后历代王无不依照五礼体系制订国家重大仪式。 诗言志: “诗言志”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的诗歌创作中,而作为一个艺术命题,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综合“心”、“情”两方面的意思来说,“诗言志”的基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 文化思潮: 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市声: 市声是传统商业文化符号,指行商招徕顾客的传统代号。市声分为叫卖声和代叫声。 “百岁”礼: 百岁礼是诞生庆贺仪式之一,孩子出生百日,举行庆贺礼。为使孩子顺利成长,这天通过收集贺礼的形式,给孩子凑办百家锁、百家衣、百家饭,具有依靠家族共同养护幼儿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一条鞭法: 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简化征收手续。 家族: 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平仄: 古代汉语语音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诗歌节奏中“平”指平声字,“仄”指上去、入三声字。平仄相间和各个声调不同的音高变化,可以形成节奏的变化,构成一-种声律的美。 话本: 话本是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行会: 手工行业技艺在行业组织中传承。行业组织又称行会,是手工业者的自发组织。 分土惟三: “分土惟三”即指上述天子封土诸侯,诸侯封土大夫,大夫封土于士的土地分封等级制度。 汉乐府民歌: 由汉代的音乐机关乐府从民间采集起来的,其目的除了供统治者娱乐之外,还具有“观风俗,知厚薄”的政治意图。汉乐府民歌主要有“相和歌辞”、“鼓吹歌辞”、“杂曲歌辞”三种类型,它们在音乐上各具特色。 阶层标志: 随着社会制度和社会等级的变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在服饰上有所显示。 汉赋: 由楚辞演化而来的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汉赋的根本特色就是以铺张为能事,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 本草之学: 本草之学为中国古代的药学,其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 通槽四渠: 北宋运河以开封为中心,以汴河为补给线,另外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 乐以教化: 周代是礼制盛行的时期,等级制度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车马、服饰、日用器具等都成了礼制的象征,而音乐更是被放到了与“礼”同等重要的地位。用音乐去教化百姓,使他们和谐相处,就不会出现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了。这就是当时人们对音乐的社会作用的理解。周代将制礼和作乐同时进行,把音乐当作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当时的音乐教育并不是纯粹的艺术教育,而是将“乐”和“德”密切结合起来,把丰富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内容融入音乐之中,目的在于通过传授音乐来为周代的政治教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