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用心,方有所成

很多人经常问我,老师,您录课时如何做到不短路、不忘词、不打梗的?其实就两个字——用心。就是我们真正理解,内化生成自己的东西后,再通过讲述的方式,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然而,很多人讲课喜欢背稿,殊不知只要背稿,就会习惯性用脑,讲上句的时候在回忆下一句,一旦忘词,就会紧张,一紧张就会短路、卡壳。这样讲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刻板、机械,没有感染力,无法引起共情,因为不用心,缺了灵魂。
平时待人接物,“用心”和“用脑”给人的感受也不一样。比如另一半感冒了,用脑关心就是,我应该告诉他按时吃药,多喝热水,多休息等。而用心是怎样的呢?不是我应该怎么做,而是我就想这么做,就想关心他、叮嘱他、照顾他。
这也是《论语》讲的“居敬而行简”和“居简而行简”的区别,同样呈现出来简单的行为,前者一个“敬”字,即是在用心,而后者一个“简”字,则代表在用脑,在走流程。而究竟我们是在用脑还是在用心,用心的程度有多少,对方都能清楚地感受到。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春节时,面对朋友们千篇一律,复制粘贴的祝福语句,我们大多不愿意回复,因为发短信的人并没有用心,不够真诚。他们想的也都是,我应该发,不发显得我得我不懂礼数,不晓人情世故。
所以,凡是“我应该”,就是在用脑,凡是用脑,就是没有情感的,机械化的走流程,如此,既没有温度,没有力量,也无法打动人心。而只有“我想”,“我愿意”时,我们才会用心,而唯有用心,才能做好事情。
因为一切“应该”的背后,不是责任,就是“不得已”,而一切“不得已”的背后,都是欲望和利益。所以,用心的根本是“义”,是“德”,是“仁”,而用脑的本质,则是“利”。
面对沿街乞讨的人,我们生起了恻隐之心,只是想要帮他,没有其他任何想法,而后做出的行为,就是在用心。而一旦我们开始思考,想着“我为什么要帮他?”“对方有没有可能是骗子?”“帮了他对我什么好处?会不会误了正事?”“路人会怎么看我?”这些念头一起,就是在用脑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遇事生起的第一念往往是正确的,因为是在用心,是在用良知,用天性,天性至善至纯,美好光明。而一旦大脑介入,加上一个思考,开始权衡利弊得失,掺杂人性的欲望时,就是在用脑了,用脑时,就无所谓真心了。
热恋中的情侣,为什么特别体贴、入微、细致?因为用心,一心付出,无怨无悔,甘之如饴。而一旦步入婚姻,开始算计得失,要求回报的时候,就是在用脑了,一用脑,烦恼和痛苦的大门就开启了。
所以,用脑都是为了结果,为了目的,都是在权衡利弊得失, 而用心只因“我想”,“我热爱”,“我愿意”,如此,才能回到事情本身,义无反顾,全力以赴。
工作也一样,一心想着如何做好事情,没有私心和目的,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论,不为求得认同和赞许时,就是在用心,用心才能真正做好事情。相反,为了虚荣心,为了证明自己,为了被同事认可,被领导重视,亦或担心失去,害怕被离职,就是在用脑。用脑做事的人,力量不足,很难全情投入。同时,习惯用脑的人喜欢用小伎俩,耍小聪明,殊不知,我们的小聪明在那些有智慧的人眼里,清晰明了,幼稚可笑,对方即使赞美了我们,也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出于面子上的敷衍。
所以,凡事习惯用脑的人其实活得很累,同时,事情的结果也往往差强人意。 而懂得用心的人,要么性格简单,要么修为到了一定境界。
当我们还做不到处处用心时,也不必自责、难过,它只是说明我们现阶段学习、积累还不够,还不能摒弃很多个人的欲望和得失。然而,随着我们不断地擦拭灰尘,降低欲望的过程,用心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也是一种很容易掌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