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冀东抗战•冀东抗日起义的发动(上)

(下文参考百度《冀东暴动时发生了什么》作者我淡如菊)
1938年7月,英勇的冀东人民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在冀东党组织的直接指挥下,成功地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冀东抗日大暴动,先后收复了日寇盘踞的9座县城,其余县城几乎所有的村镇伪政府职能全部瘫痪。北宁铁路也被切断,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巩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在中国人民八年抗战历史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7年,党中央在陕北洛川会议上提出,在冀东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会后,毛主席提出:“以雾灵山为中心之区域,有广大发展前途,且是独立作战之区域,派去干部应较精干,且不宜过少,党政领导人需要有独立应付新环境的能力,出发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并派遣邓华、宋时轮两个纵队先行开进平西,取得前进基地并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
当时,在冀东发动武装起义有许多有利条件:
第一、我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的家乡在冀东乐亭县,冀东的党组织成立较早,富有斗争经验,在群众中有深厚的基础。
第二、日寇侵占东北,尔后又在冀东成立汉奸政权,冀东人民深受其害,抗日情绪高涨。
第三、河北省委在天津成立了游击干部训练班,由河北省委军委书记林铁(建国后河北第一任省委书记)负责,京东特委和冀热边特委也开办了干部训练班,培养开展武装斗争的骨干。
第四、冀东民间枪支很多,据当时的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统计,冀东二十二个县就有民枪二十三万支。这样多的枪支对于武装起义军无疑是非常有利的条件。
第五、冀东比较大的村庄都有地主把持的民团(保卫团),是日伪和地主阶级维持农村统治的工具。但是民团成员主要是贫苦农民,大部分枪支操在基本群众手里。此外,每个区镇还有警察所。我可利用民团、警察与日寇汉奸的矛盾,进行富有成效的争取工作。
第六、冀东南部有平原,北部有群山,物产极其丰富。起义军不仅可以在这里纵横驰骋,而且可以在这里得到物资供应和人力的补充。
1937年12月,华北抗日联军第一游击支队成立,从那时起,长城内外响起了抗日游击队的枪声,冀东人民开始了公开的抗日武装斗争。
1938年3月,开滦煤矿大罢工。6月,乐亭三千雇农大罢工。这两次大规模的工农群众运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织,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工农群众团结抗日的革命热情。
为组织冀东抗日暴动,河北省委党组织进行了调整,并决定建立“华北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而正在此时,日寇为集中兵力南侵,抽调驻冀东的日军一个师团南下进犯武汉。冀东日军兵力相对薄弱了。冀东人民在日寇的凶残蹂躏下,已经满腔义愤,抗日大暴动一触即发。
到1938年5月,冀热边特委所辖的迁安、遵化、蓟县、丰润北部和南部、滦县、乐亭7个县委,玉田、昌黎两个特支,有组织的党员500多人,武装抗日自卫会员1.5万余人。在十五个中心地区有发动游击战争的条件,可组成约三千人的武装,其中我党直接领导下的十二处,约二千四、五百人。其他三个地区是由抗日爱国的民团首领高志远、陈宇寰、洪麟阁掌握。
为了统一领导,冀热边特委和京东特委合并为冀热边特委,胡锡奎为书记,李运昌负责军事工作。
一九三八年春,河北省委派李楚离(中组部副部长、顾问)去阜平,向聂荣臻汇报工作。之后,根据聂荣臻的指示,河北省委又派李楚离到平西,与邓华商定八路军东进计划和武装起义的有关事项,并派吴德(1976年北京市委书记)随部队行动,在省委和邓华部队间建立了直接联系。
不久,河北省委通过“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在天津召开会议。会议既有我方的李楚离、王仲华、朱其文和李运昌,也有国民党方面的人士王若喜、赵显斋以及地方民主人士洪麟阁、高志远等人。这次会议成立了华北各界救国会,组织各界进步人士筹备武器和物资,对冀东抗日武装起义作了大致安排。至此,河北省委认为,冀东武装起义的条件业已成熟,并把各方面情况及发动起义的想法向北方局作了汇报。
4月20日,军委给彭、聂电:“可分出一部分兵力随邓华部队向冀热边发展。”
1938年5月,120师宋时轮支队(雁北支队,主力为716团2营,原刘志丹红28军,四纵12支队,编有第34、第36大队)前来平西,与邓华支队组建了八路军第四纵队,除11、12支队外,另有一个独立营、一个骑兵大队,全纵队5000余人,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邓华。
五月下旬,河北省委书记马辉之(交通部副部长)抵延安向中央汇报起义计划。
1938年5月,徐州会战结束,津浦线上重镇徐州弃守。华中日军准备武汉会战,华北日军准备南下进攻中原,后方兵力空虚。当时,冀热边仅有日军数千人分驻于北宁、平承(古)铁路沿线,境内各县多为伪保安队、警备队等分散驻守,共计二万多人。此时正是我扩大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的有利时机。
党中央、北方局、八路军前方总部和察冀军区对于开展冀热边境的游击战争寄予极大的关注。在命令第四纵队出发的同时,军区布置沿平缓、平汉、津浦等线的部队积极牵制敌人,并指示冀中军区以一部兵力向冀热边伸展,以为策应。
5月31日,第四纵队兵分三路向冀热辽挺进,歼灭大量敌军,不断告捷。冀热边人民在家乡沦陷几年之后,骤然看见八路军大部队,欢欣若狂、奔走相告,热烈开展各项拥军活动。
6月下旬,宋时轮率34大队和独立营到达蓟县的靠山集、将军关、下营一线。
6月20日,蓟县马伸桥民团队长夏德元、赵合,打死马伸桥警察分局局长王树森后,率民团三百余人宣布起义,迎接八路军东进。
6月26日,蓟县地下党员徐志、王维昕提前于丰润起义,组成八路军游击第九支队(后改称第五支队),先后打下三女河、牛郎山警察局和王官营民团团部。
1938年7月,潜伏在伪冀东防共卫政府警务处的地下党员朱兴韬给冀东党组织送来情报:一是邓华、宋时轮纵队先打下热河境内的兴隆县城,随即又攻下了冀东的平谷县城;二是日寇要收缴冀东人民自卫的11万支枪,情势紧急。得到情报后,冀东党委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抓紧举行暴动。
张振宇同志接到指示后,由于积极准备,暴露了意图,不得不提前行动。他率领他的家族和本村革命群众,树起了抗日大旗,把队伍拉到港北村。几天时间,便集中了几百人,打下了张各庄伪警察所。此时,李润民同志赶到参加指挥,这一声势震惊了滦县伪政府,伪县长急派警备大队长刘韬带几百人向张各庄进剿。张振宇、李润民同志率部埋伏在杨家院外青纱帐内,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后一齐开火发起冲锋,几乎全歼敌人,伪大队长刘韬被活捉。
起义的枪声打响了,像一把烈火点燃了冀东大地。高志远、陈玉环、高祥安、曹志福纷纷率部暴动;高敬之率领本村群众,拉到无税庄举行暴动;开滦矿工人胡志发、张会、节振国、葛振武率众暴动;绿林中,东部的于振中、高伍聚众暴动,西部的杨二聚众暴动;路南的姜老七、张老八也聚众暴动;迁安县的知名人士王子庸参加了暴动;蓟县的知名人士鲍子荆也聚众暴动,其中他们人数最多;西部的国民党军队也举行了暴动,组成了七路军、九路军……一时间整个冀东沸腾起来,恰似山洪暴发、泥石俱下,把敌人苦心经营的“王道乐土”冲得一塌糊涂。
这次暴动,先从滦县、丰润、遵化、迁安、乐亭、玉田、昌黎、卢龙等县开始,随后很快席卷了冀东20多个县及开滦矿区,共有20多万工农兵学商及各界爱国人士参加。整个抗日暴动热潮西起潮白河,东至山海关,北起雾灵山,南到渤海之滨,其声势之大、气魄之壮,震动中外。党中央对冀东抗日大暴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央和北方局致电冀热辽特委并转抗日联军说:“中共中央与中共北方局,以十万分高兴庆祝抗日联军反日反汉奸起义的胜利与同即将到来的八路军队伍的会师!”
暴动的规模和气势,大大超过了原来的预料,原计划成立冀东抗日联军6个总队约万人,结果仅高志远、李运昌、洪麟阁三部分就组织起抗日联军48个总队,还有一些500人左右的大队、区队、游击队。各路暴动武装人员共10万多人,其中属于冀东抗联系统的约7万多人,属于国民党和其他地方武装的约3万人。
冀东大暴动后,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大,抗日统一战线和全民抗日的大气候进一步形成。
当时,广大群众对抗日暴动统称“闹红军”,暴动队伍没有军装,只统一佩戴着红蓝两色袖标,红色代表共产党,蓝色代表国民党,以示国共合作。中共领导的抗联队伍与国民党和其他方面的队伍,平行互助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形成了统一战线的大好局面。
1938年的冀东大地,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二十万之众参与武装抗日暴动,暴动中相继建立了十万人的抗日联军,并配合八路军第四纵队,斩关夺隘。四纵主力和冀东抗联部队先后攻克和攻入昌平、延庆、赤城、兴隆、蓟县、平谷、玉田、迁安、卢龙、乐亭这10座县城,国民党组织的第七路军攻克宝坻县城。四纵和冀东暴动队伍占领了冀东各县所有重要集镇,遍布冀东农村的日伪政权全部被摧毁。先后建立起11个抗日县(镇)政权。
在冀东人民大起义期间,第4纵队于7月中旬以主力北出热河兴隆、承德方向,另以第34大队留蓟(县)、平(谷)、密(云)地区活动,第31、33大队向遵化方向伸展,以图打击敌人,并在热南的雾灵山一带相继开辟根据地。 热南山区山深村稀人少,部队转战艰苦,受阻以后,又于7月下旬转回西部蓟、平、密地区的将军关、靠山集一带。第34大队于7月19日攻克平谷县城,消灭伪军数百。第33大队在起义武装配合下,于7月31日占领蓟县县城,建立了以王巍(朴一禹,朝鲜人)为县长的抗日政府 。其中,地下党的情报人员绘制的蓟县县城地图,为四纵攻克蓟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后按中央电示,邓支队继续东进。8月4日,第31大队东渡滦河攻占了迁安县城,其第3大队进到遵化、丰润、玉田地区。8月中旬,纵队指挥机关一部由邓华率领,与冀东抗日联军会师于遵化县铁厂镇。 到目前为止,冀东抗日起义可谓大获成功,根据地建设的越来越强大,可是,在八路军欢天喜地庆祝胜利的背后,一场巨大的危机,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