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类学词典】空间

2023-01-23 16:54 作者:就叫余风同学吧  | 我要投稿

空间(space)

空间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作为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维度,贯穿人类学发展始终。不同于物理学视“空间”为客观的物质存在形式,人类学更注重不同文化对空间的划分及社会内涵。一般来说,空间是由物理或思维界定的范围,是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内所表达的范围或状态,它与时间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时空统一体(space-time continuum),所有的价值、秩序、象征、场域表达都基于二者。在人类学界,空间常常作为文化的容器以及文化生产的产物。根据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在《文化的解释》中的界定,人类学对空间的阐释可以分为“在空间中”(in space)和“关于空间”(about space)的研究,即区分了研究对象和研究地点。从人类学一开始,进化论和传播论者关注到了空间,前者将文化在空间上的遭遇视为同一时间进程中的不同阶段,后者则是对文化的多样性在空间维度给出解读。到了20世纪早期,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在对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进行研究时探讨过房屋作为人造空间之于人类的作用,包括提供居所、适应自然环境、保证族群延续、维持社会组织等。在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里,“库拉圈”贸易就构成了一个闭合的交易空间,其中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的多重要素。而普里查德在《努尔人》中将空间分为“物理的”、“生态的”、“结构的”三个层面,努尔人的棚屋和牛棚、开阔的草地和在雨季便成为沼泽的低洼地,它们构成了一个生态空间。这个生态空间是一个人和牛和谐共处的系统。20世纪70年代,列斐伏尔(Henry Lefebvre)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从根本上影响了人类学对空间的理解。列斐伏尔将空间界定为一种动态的、不断被塑造的过程性产物,是人类生产实践的结果,空间的存在是建立在对于人的客观性及主观性活动的描述上,空间也由人体所构成,人们既感受空间,又在建构出新的空间。因此,在任何一个社会,空间建构都是由人的活动(及其文化意义)与物质基础“相互结合运作”的结果。除了列斐伏尔,福柯也发展了空间的理论,他关注空间与权力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对历史建构的空间场域进行知识考古学研究。他的“全景敞视监狱”成为国家对个体的管控实现的重要空间,其他城市规划也在他看来成为国家权力发挥作用的空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则将日常生活中有象征意义的空间称为“场域”(field)。在意义空间(场域)里,它直接表现为一种肢体语言,人们的言谈举止被职业化、专业化,并不断“身体化”,每种肢体语言都存在象征意义的等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空间不再只是影响行动者日常行为的、物理意义上的环境,其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个体与社会互动的产物,人类学的“空间”才真正从“在空间中”(in space)走向“关于空间”(about space)。空间转向(spatial turn)的兴起,使得空间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类学议题,受到人类学者关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类学对于空间的关注从文化的空间维度日渐转向空间的社会文化属性,特别是空间被生成、建构与想象的动态过程以及对于在此过程中不同生产者所持有的立场、价值以及意义系统的批判性考察。学者们关注政治经济空间(political-economic space)、诗性空间(poetics of space)、身体空间(embodied space)等等,开始从不同视角,广泛进入各种各样的宏观、微观空间,针对宗教、阶级、饮食、体育、性别等议题进入不同共同体以及制度性工作场所。目前,空间研究已经渗透进人类学各分支学科。在都市人类学领域,有学者关注全球化背景下麦当劳、星巴克等外来品牌在消费过程中相应的公共空间如何被划分,以及现代都市里流动人口的聚集空间、生活方式及文化,以及空间如何形塑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其他内容暂时不加赘述。

【人类学词典】空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