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战马与骏鹰,长弓与利剑,巴托尼亚骑士之国

2023-04-28 16:52 作者:一条关白  | 我要投稿

    众所周知,中古战锤里巴托尼亚是最贴近中世纪风格的势力,GW在创作这个势力时使用的现实要素比大多数势力都要多,而且主要以英格兰王国和法兰西王国两个着重薅,同时加入海量骑士文学内容填充奇幻属性。所以这篇专栏将着重以英法中世纪知识打底,意在终结巴托尼亚到底是以哪个国家作为基底的争论

英法共主

    如果是全面战争系列每一作都玩的玩家,或许会发现有个细节,那就是所有和法国沾边的派系,里面的主要人物必然是由同一个人斯蒂芬·科尼卡德(Stéphane Cornicard),拿浓厚的法国口音英语献声的,有《中世纪2》的法国大众脸、《拿破仑》的拿破仑、《幕府2武家之殇》的法国教官、《阿提拉》查理曼DLC的查理曼。而在《战锤全面战争》中,他献声的人物是巴托尼亚国王“狮心”劳恩(Louen Leoncoeur)。

    无论是GW还是CA,在设计上给予了巴托尼亚大量的法国中世纪元素,好让这个势力与凸显文艺复兴风格的西格玛帝国区分开来,而在内部巴托尼亚又加入了许多英国中世纪的元素,例如约曼自耕农(Yeoman)、长弓手等等。所以这里我就将作为一个英法联合国家看待,恰巧的是历史上偏偏就有类似的例子。

中2开局找这个人就能听到

    历史上第一个接近英法联合的国家,是由德·安茹家族,或者说金雀花家族主导的君合国安茹帝国(Angevin Empire)。安茹帝国的产生类似哈布斯堡君合国,主要是通过联姻和领地继承,获取了当时法国一半的领土,这个联合体的诞生得追溯到诺曼底王朝的绝嗣和继承危机。不同于法国长时间由枝繁叶茂的卡佩家族垄断王位,诺曼底王朝仅3代后就陷入没有男性合法继承人的困境,时任国王亨利一世需要在女儿玛蒂尔达和侄子斯蒂芬之间做出选择。

    继承危机导致了1138年的英国空位期,玛蒂尔达和斯蒂芬的支持者鏖战到1153年,所有人都不想再将战争继续下去,通过协议来解决矛盾。双方达成了《沃灵福德条约》,斯蒂芬收养玛蒂尔达及其丈夫杰弗里·德·安茹的长子亨利·菲茨因普斯(Henry FitzEmpress)作为继承人,即后来的亨利二世,从而让德·安茹家族成为英国王位新的统治者。

    在1152年,亨利二世迎娶了普瓦捷家族的女继承人,兼法王路易七世的前妻阿基坦的埃莉诺为妻,从而导致1154年亨利二世正式加冕后,他不仅拥有诺曼底家族和德·安茹家族的旧领,埃莉诺还将普瓦图、阿基坦、加斯科涅等一众南部领地作为嫁妆拱手并入英国,成立后世被称为安茹帝国的君合国。但是允许女性继承这点,和法国习惯性的男性继承产生的差异,将会在后世给两方带来无穷的麻烦。

1180年法国地图,红色部分为德·安茹家族领地

    安茹帝国虽然看起来幅员辽阔,但实际的控制力非常松散,国家并没有设立专门的首都,仅在安茹地区的昂热和图赖讷地区的希农作为法院所在地。国王长期呆在法国而不是英格兰,所以由专门的司法官代为管理,算是帝国内仅次于诺曼底最稳定的地方,财政部门承担了大量行政管理职责;爱尔兰领地几乎不受管辖,只有都柏林和伦斯特算是有安茹控制的据点,还有部分地区由盎格鲁-诺曼贵族们统治;法国地区则每个地方一个样,有诺曼底这种死忠地区,也有图卢兹这种表面臣服实际阳奉阴违的地方。

    安茹帝国的另一个问题来自于和卡佩家族的矛盾,亨利二世一直在积极扩张在法国的领地,甚至想趁着路易七世没有儿子的机会,把自己的儿子推上法国王位,但是随着菲利普·奥古斯都的诞生破灭,让双方开始爆发越来越多的冲突。

    外敌当前时,亨利二世的家庭事务也堪称糟糕透顶,他给儿子们分封领地却极度偏心和专断。1170年给长子“幼王”亨利名义上的英格兰王位但不交实权,导致1173年“幼王”跑到路易一方和母亲一起发起叛乱。1183年“幼王”因病暴毙后,又不希望作为阿基坦公爵的理查继位,导致理查跑去联合新的法王菲利普二世,至于幺子约翰直接被撵到爱尔兰,最后令亨利二世在众叛亲离中死去。

亨利二世最后是在他精心建造的希农城堡离世,讽刺的是在后来的百年战争中,这里将会成为法国人绝地反击的起始地

    安茹帝国的崩溃在“狮心王”理查的时代就已初见端倪,特别是他专注于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由于和理查爆发冲突,导致同行的菲利普二世在1191年底独自返回法国,前者一直到1192年10月才姗姗从圣地启程回国。由于理查得罪人众多,被逮捕后在1193 年 6 月才得以获释,此时菲利普伙同其弟弟,也就是后来的“失地王”约翰四处煽动叛乱和分裂,最终导致了1199年他在镇压叛乱时被弩箭射伤导致感染身亡。

    由于理查和亨利都没有合法继承人,安茹帝国的王位最后落到了幺弟“没领地的约翰(John Lackland)”手上,这个昵称原本是用来讽刺他不可能继承家族重要领地的事实。在和菲利普联手蚕食理查的土地时,他甚至连理查留在英国本土的司法官都没能处理掉。但就和加洛林家族的“胖子”查理一样,运气有时就比实力来得重要,介于两位兄长都没有继承人,约翰成为了安茹帝国新的也是最后一任国王。

诺丁汉城堡外的匾,上面雕刻着理查见证罗宾汉与女仆玛丽安婚礼的场景。在罗宾汉的故事中,罗宾汉是忠于狮心王一方的,而他的死对头诺丁汉警长则是协助约翰篡位的帮凶

    虽然实力不济,但约翰的早期统治还算得上励精图治,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英国,提高法律的重要性。同时他还引入了许多来自普瓦图的雇佣军领袖作为新贵族,不断用司法和经济手段惩罚和压缩作为旧军事贵族的男爵阶层。约翰的改革给自己埋下了隐患,因为他低估了来自菲利普二世的威胁。

    1202年,法国人开始新一轮对诺曼底的争夺,并拿下了整个公国。同时又因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新人选的问题,教宗英诺森三世将约翰绝罚。最后是约翰与男爵们的紧张关系,使得许多英格兰的军事世家加入叛军行列。压垮安茹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是1214年的布汶战役,法国人用训练有素的骑士踏平英国与神圣罗马帝国联军,英国失去了除加斯科涅地区外所有在大陆的领地。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大陆的失败后男爵们也开始向约翰发难,第一次男爵战争爆发。更无厘头的是,男爵们将菲利普二世的继承人路易立为英格兰国王,因为他的妻子是亨利二世的孙女。好在约翰很快因痢疾去世,让男爵们转而支持其子,年仅9岁的亨利三世,不然英国将再度迎来一个来自法国的国王。根据英国皇家官网的认定,约翰之死成为德·安茹王朝的终结和新金雀花王朝的开端,即便两家都是一个主支。

安茹帝国崩溃后的对比,蓝色为法国的王冠领地,黄色是教会领地

    安茹帝国的崩溃并不带英法共主的可能性终结,因为当卡佩遇到继承危机时,英国人就开始他们的反攻了。崩溃的100年后的1316年,卡佩陷入了继承危机,路易十世及其遗腹子约翰一世在同一年去世,导致产生王位究竟该由小女儿琼还是弟弟菲利普继位,很快菲利普就动身把让自己加冕,即菲利普五世,并且召集主教、男爵和市民们宣布“女性不能继承法国王位”,让法国王位男性继承的传统成为一种变相的成文法。

    但是稳定还没持续多久,菲利普五世及其弟弟查理四世也都没有继承人,导致卡佩家族的主支绝嗣。这时作为查理四世侄子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以最亲近的男性亲属名义开始要求王位继承权,但贵族们却选择了作为瓦卢瓦伯爵和查理四世的堂兄继位,即菲利普六世。这轮继承权冲突,成为百年战争的开端,也成为英国人最接近法国王位的一次尝试。

在宣布法国王位后,英国王室的纹章上就开始缝入鸢尾花,直到《1800年联合法案》颁布,这点和巴托尼亚不同。似乎是因为不存在领地相互继承的问题,巴托尼亚的纹章没有多个缝合在一起的样式

    百年战争中,虽然英国人多次将法国逼入下风,但从爱德华三世开始的5位国王都只是以王位宣称者的身份去声索,并没有实质性获得法国王位,这点一直持续到金雀花家族绝嗣,分家兰开斯特上位后才发生转机。1420年,在阿金库尔战役大胜后高歌猛进的亨利五世与法王查理六世达成《特鲁瓦条约》,条约中剥夺了王太子查理的继承权,转而将亨利五世的儿子作为新的法国王位继承人。

    1422年亨利五世与法王查理六世在2个月内相继去世,新上位的亨利成为了实质上的英法共主,即英格兰的亨利六世和法兰西的亨利二世,建起一个由兰开斯特家族组成的摄政会议,统治的英法二元君主国,而这也是英国人最接近统一海峡的时候。至于真正的王太子查理,只能蛰居在布尔日空有一个自封的法国国王头衔,更多人喜欢讽刺他叫“布尔日国王”,并随着考虑动身前往伊比利亚半岛保身,直到1429年贞德的横空出世。

    随着战局的逆转,英法二元君主国也迅速的崩溃,特别是1435年教宗解除勃艮第公爵对亨利六世的义务,并承认查理七世才是真正的法国国王,令这个短暂的政权正式瓦解,而这距离亨利六世在巴黎圣母院假面为法国国王才不过4年。

特鲁瓦条约原件,内容都是由拉丁文写成

    百年战争结束后,历任的英国统治者依旧会名义上声索法国王位,一直到1792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英国内部也开始讨论删去对法国王位的声索,最终在1800年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成立是,乔治三世正式放弃对不复存在的法国王位的声索,并且从个人纹章中删去鸢尾花,1802年《亚眠条约》中承认法国共和国的地位,就算后来法王复辟也没有在重启过。

    近代重提英法联合主要是为了应对新兴国家的威胁,特别是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时期,法国总理居伊·摩勒提议以伊丽莎白女王为元首组建英法联邦,或者作为替代方案加入英联邦,时任首相安东尼·艾登则回绝了要求。而且这件事是在私下商讨的,在尘封了很久后,直到2007年才被公开,当时令法国人相当哗然。

1801年后的乔治三世纹章,苏格兰的位置原本绘制的是鸢尾花

诸公国

    巴托尼亚的公国并不像很多人预想那样,都是以某个法国的具体地名为原型的,有些名称甚至可以算是抽象,下面会对巴托尼亚的各个公国原型做一一列举和介绍。

    哥隆尼(Couronnea),这个词的词根Couronne在法语中意为“王冠”,加上-a之后,读发就变为了“哥隆尼亚”,影射拉丁语中XX名词+“-ia”作为地名的用法(例如不列颠尼亚Britannia)。在法语中有一个词叫“Terre de la Couronne”,意为王冠领地,即属于君主的领地。这个概念在很多欧洲君主制国家都有,例如香港曾经就是英国的王冠领地,哥隆尼则影射自法国卡佩及其祖先罗贝尔家族的封建领地,有时也叫“Domaine royal”。

    法国的王冠领地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在987年雨果·卡佩上位时仅有法兰西岛及奥尔良部分地区,可以说是法国最不富裕的封建主之一。但到了1314年“公正者”菲利普四世(Philip the Fair)逝世时,王冠领地已经远超其他封建领主领地的总和,在1663年路易十四将整个北美殖民地新法兰西纳入王冠领地范围达到顶峰。最终随着法国君主制的终结,王冠领地的历史也随之结束。

1477年百年战争结束后不久的法国地图,蓝色部分都是瓦卢瓦家族及其分家的领地

    顺带一提,哥隆尼城堡指代的另一类王家领地“Domaine de la Couronne”,即王家庄园。这个称呼总体用来指代名义上归属于王室的各类财产但也分类,“Grand domaine”会指代那些公共领域的王室财产,例如道路、军械库乃至种马、种子等等,而“Petit domaine”则类似私产,像是具体的住所、庄园等产业(例如卢浮宫)。

卢森堡宫,曾经是王室庄园,在大革命后改为立法大楼

    波尔德罗(Bordeleaux),这个比较容易看出来,就是法国著名城市波尔多(Bordeaux)。波尔多属于一个传统和现代交织的地区,坐拥350 多座历史古迹,使其成为仅次于巴黎拥有最多古迹的法国城市。

    自从1世纪中叶罗马人将葡萄酒引入后,这里就是重要的葡萄酒产地,早期主要供给当地葡萄酒市场,安茹帝国建立后波尔多的葡萄酒大量流向英国。百年战争后,法国特许苏格兰商人经营波尔多葡萄酒贸易,苏格兰商船沿着吉伦特河将酒类运出,这可能也是游戏中波尔德罗地标的出处。

波尔多交易所广场上的黑人怪面雕饰,曾经有15万非洲奴隶从波尔多港启航进入三角贸易

    波尔多的另一个重要产业是各类高精尖技术,法国的大量航空航天公司都位于此,像是空客A380驾驶舱就是在这里生产的。航空航天外,核工业也在这里占据重要的位置,世界上唯二的兆焦耳激光器之一LMJ就位于此,主要用于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国内核聚变用的是另一个磁约束方案)

LMJ实物,可以说很像之前GW公布的STC模板

    卡尔卡松(Carcassonne),这里直接使用现实中的原名卡尔卡松城。作为比利牛斯山南北交通的枢纽,卡尔卡松自罗马时代就一直是座以军事目的为主的城市,直到今天本土产业依旧薄弱,主要依赖旅游业作为经济来源。

卡尔卡松在游戏中由湖神仙女统治,但其实是有自己公爵的

    在漫长的历史中,自从卡尔卡松被罗马人割让给西哥特人后,就多次在各方间易手,直到查理曼上位前夕,这里已经在常年的战火中成为一片焦土。进入中世纪后,在特伦卡维尔家族(Trencavel)的经营下卡尔卡松才重新繁荣起来,但随之而来的清洁派异端和阿尔比十字军将短暂的繁荣终结,1209年城内的所有清洁派信徒被允许离开,但只能身着一件单衣。

英诺森三世绝罚清洁派和阿尔比十字军对清洁派的屠杀

    1247年卡尔卡松完全屈服于法王的统治后,这里便成为便成为法国和阿拉贡王国常年相互拉扯的前线要塞,历代法王不断对卡尔卡松的防御工事进行加码,当时被认为是完全不可能沦陷的要塞。即便是在百年战争中,面对黑太子爱德华在1355年的围攻,卡尔卡松依旧屹立不倒。

    当然,边境线的变更让作为边境堡垒的卡尔卡松不可避免走向衰落,1659年《比利牛斯条约》中西班牙割让加泰罗尼亚公国的鲁西永地区,导致这里的防御工事废弛,逐渐转变为一个以羊毛纺织业为主的经济中心,直至18世纪末奥斯曼市场崩溃,卡尔卡松完全衰败为一个乡村小镇。在背景中,卡尔卡松也被特别提及是个极为军事化的公国。

卡尔卡松城堡,有着多达52座塔楼和全长3公里的双层城墙

    穆席隆(Mousillon),穆席隆的原型恰恰是令卡尔卡松衰落的罪魁祸首鲁西永(Roussillon),鲁西永这个地方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但它是法国1300年前在伊比利亚半岛成果的最后遗产。

穆席隆在假圣杯事件后便不再是公爵领

    事情得从732年图尔战役胜利说起,在法兰克人赢得对穆斯林的第一场胜利后,不断扩张的法兰克王国便开始反攻被穆斯林占据的伊比利亚半岛,并逐渐建立起以巴塞罗那为核心的西班牙边疆区(Spanish March)。但是在加洛林家族逐渐衰败后,作为其封臣的巴塞罗那伯爵越来越独立,最终在雨果·卡佩上位后宣布独立,对方也并未有什么动作。

    甚至在1258年,法王路易九世和阿拉贡国王海梅一世签订《科尔贝尔条约(Treaty of Corbeil)》,路易九世以查理曼继任者的身份,放弃对西班牙边疆区的封建统治权,相对的海梅一世放弃对法国南部领地的宣称,象征巴塞罗那正式与法国南部的分离。

鲁西永的地区纹章使用了阿拉贡样式,这点和法国其他地区都不同

    比利牛斯山南北的和平一直持续到1462年,路易十一介入1462年的加泰罗尼亚内战,鲁西永开始成为双方拉扯的前线。接着是1494的意大利战争,阿拉贡王国站在哈布斯堡一方抵御法国人南下,到了1542年法国人又卷土重来。最终在1635年爆发的法西战争中,经过旷日持久的战争,双方在《比利牛斯条约》中分割加泰罗尼亚公国,西班牙将包括鲁西永在内的北部割让给法国,该条约中路易十四与玛利亚·特蕾莎的政治婚姻,为日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导火索。

加泰罗尼亚公国分割的示意图,中间无色部分是留存至今的安道尔公国

    勒·安古朗(L'Anguille),这个公国绝对是所有巴托尼亚地区里名称最怪的地方,因为它在法语不是指某个地名或物体,而是专门指鳗鱼,或者说欧洲鳗鲡(Anguille)。

勒·安古朗在游戏中被并入哥隆尼公国

    这种鳗鱼比较特殊的地方是,在11世纪左右经常被世俗领主作为捐赠,送给神职人员或修道院。根据一些记载,1100 年 10 月 6 日庞蒂厄伯爵曾向亚眠的圣皮埃尔修道院捐赠了2200只,从索姆河捕捞的欧洲鳗。1159年,圣阿葛勒修道院获得了100条鳗鱼作为年贡。在12世纪末,可能是因为过度捕捞欧洲鳗的产出开始下降,直至今天欧洲鳗鲡已经成为极度濒危物种。

    阿奎坦(Aquitaine),其实这个属于翻译差异,按照常规来说就是法国的阿基坦地区,上面提到的波尔多是如今新阿基坦大区(Nouvelle Aquitaine)首府。

阿奎坦公国很类似阿基坦,内部冲突时有发生

    历史上阿基坦因为生活着大量巴斯克人,其实并不是法兰克王国的传统领土,一直到732年被伍麦叶远征军击败后,统一巴斯克阿基坦的公爵奥多以臣服查理·马特作为换取援助的条件。查理曼时代,阿基坦的巴斯克人日渐离心离德,其中2次龙塞斯瓦耶斯隘口战役给法兰克人造成巨大损失,成为日后西班牙边疆区独立的主因。

旧阿基坦大区

    查理曼之后,阿基坦曾短暂建立过一个加洛林-阿基坦王国,但随着继承权易手很快便再度并入西法兰克。在雨果·卡佩上位后,原本的巴斯克阿基坦被分割为主要由法国人统治的阿基坦公国,和主要由巴斯克人组成的加斯科涅公国,分裂直到1053年后者被继承和征服。

    之后就和上面所说,阿基坦公国的继承权随着德·安茹家族一同送给英国,成为安茹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帝国解体后仍英国仍留有加斯科涅地区,直到1450年阿基坦全境被法国征服,公国成为法国王冠领地的一部分。

阿基坦公国纹章,一般认为英格兰的三狮子有两只来自诺曼底纹章,另外一只来自阿基坦

    阿图瓦(Artois),同样来自于法国同名地区,并且和鲁西永一样是在《比利牛斯条约》并入法国的领土。

    阿图瓦原本是从法兰克王国解体时独立出来的一个区域,长期随着继承权变更在各个国家间周转。在898年并入低地的佛兰德斯伯国,1180年作为嫁妆并入法国,1384年又作为勃艮第属尼德兰的一部分并入勃艮第公国,以及后来的哈布斯堡。在八十年战争期间断断续续参与过独立活动,其他时候都是西属尼德兰的一部分。到了法西战争中,路易十三的军队占领阿图瓦,并在《比利牛斯条约》中重新让其回归法兰西王国。

1645年的阿图瓦地图

    巴斯托涅(Bastonne),这个名称取自现实中比利时的一座城市巴斯托涅(Bastogne),位于临近卢森堡边境的地方。

    在中世纪时巴斯托涅并不算起眼,最初是教会领地后来逐渐发展为城市,并在1332年获得特许权并修建起城墙,之后作为勃艮第公国的一部分,成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的领地。八十年战争期间,这种城市抵御住尼德兰联省军队的进攻,1688年大同盟战争中城墙被法国占领军拆毁。

    19世纪比利时独立后,巴斯托涅开始逐渐兴起,该地出产的林业和农产品盛名国外,另外还额外修建铁路联通附近的城镇。巴斯托涅最出名的事件是1944年阿登反击中的巴斯托涅围城战,另外这里还是诺曼底登陆后,盟军“自由之路”的终点。

位于巴斯托涅的第1147号“自由之路”石标,第一个位于犹他海滩,每一公里设置一个

    布里奥讷(Brionne),取自法国诺曼底大区的同名城市,历史悠久但同样并不怎么有名。

    布里奥讷在罗马时代是拉丁化高卢人的聚居地,仅在相关地图上有显示,但具体记载不多。到中世纪,罗洛在诺曼底劫掠时将该地掳掠了一番。在罗洛受封诺曼底公爵后,这里逐渐建成一座诺曼城市,980年布里奥讷被授予当时诺曼底公爵的私生子。15世纪时,布里奥讷城堡由洛林家族继承,接着又被封给吉斯家族,即如今摩纳哥王室格里马尔迪家族的祖先。

布里奥讷的城堡主楼遗址

    日索勒(Gisoreux),这个地区取自法国诺曼底城市的日索尔(Gisors),要提一嘴的是法语里的Gi和英语读法不一样,翻译的时候可以留个心眼。

日索勒公国在游戏被并入了阿图瓦

    日索尔和很多法国城市一样,都是从罗马高卢的旧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这座城市在中世纪时期十分重要,因为该地位于王冠领地和诺曼底公国的交界处,诺曼征服后英法双方的会面大多会选在这里进行。最重量级的一次会面是在1189年1月21日,法王菲利普二世、英王亨利二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在这里商讨商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事宜。

    最初日索尔是围绕着一座教堂建立起来的市镇,在12世纪时作为经济和商业中心兴起,菲利普二世在占领该地后建立起一座城堡,如今这里坐落着许多中世纪建筑,作为旅游胜地。

    里昂尼斯(Lyonesse),这个地名指的就不是现实中的地方了,而是亚瑟王传说中的一个虚构地名,传说是位于英国康沃尔兰兹角(Land's End)外,延伸到锡利群岛(Isles of Scilly)的一片领域。

    在传说中,里昂尼斯是一个类似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坐落着140座教堂,人们在肥沃的低洼平原上劳作,这里最著名的建筑是一座如城堡般大小的教堂,坐落在七石礁(Seven Stones Reef)上。但是因为不同原因,里昂尼斯一夜之间被大海吞没就此消失。在亚瑟王传说中,里昂尼斯主要是作为特里斯坦骑士的故乡,他的父亲梅利奥达斯(Meliodas)是里昂尼斯的国王。

    根据现代研究,有说法认为里昂尼斯可能是指远古时代的锡利群岛,在海平面较低的时期群岛水下部分其实是一座完整的大岛,并且可能有着肥沃的平原。

里昂尼斯位置的想象图

    蒙特福特(Montfort),这个其实不算指代某一个具体地名,因为在法语中许多靠山的地区都会使用这个称呼,例如多尔多涅省的蒙福特城堡、瓦尔省的阿尔让河畔蒙福尔镇(Montfort-sur-Argens)。

    在一众叫蒙福特的地方里,有处地方相当特殊,那就是如今以色列加利利地区的蒙福尔城堡。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这座城堡是条顿骑士团极少数位于巴勒斯坦地区的据点,建于1228年。在1230年条顿骑士团发起普鲁士十字军后,蒙福尔城堡依旧是骑士团的主要据点之一,位于建团的阿卡城附近,继承骑士团总部、档案馆、金库等功能。

    但是蒙福特城堡并未能使用多久,1271年马穆鲁克人仅用12天就将城堡完全摧毁,迫使条顿骑士团将总部迁往威尼斯,接着因为圣殿骑士团迫害事件,将总部又迁往普鲁士地区的玛丽恩堡。

蒙福特城堡遗址,现存的建筑原本是城堡大厅

    帕拉翁(Parravon),我没有找到一个值得信服的原型,只能在此搁置。

    奎那利斯(Quenelles),这个算是第二奇怪的名称,因为这个指的是法国本土不算特别出名的一种食物,游戏中公国被并入帕拉翁内。

    Quenelles一般会译作可内乐或奎内勒,俗称里昂梭鱼丸,主要是在法国里昂到楠蒂阿一代比较有名。大致的做法比较繁琐,把梭子鱼肉和蛋白混合打成泥,冷藏降温后加入奶油,最后用汤勺定性,然后可以选择水煮或烤制的方式食用,有时还会用当地盛产的小龙虾酱佐餐。

    萨瓦(Savoie),这个称呼其实指代很多东西,按照个人理解战锤中的萨瓦应该是指萨瓦国家(Savoyard state),即萨伏伊伯国开始以萨伏伊地区为核心的国家,其中也包括了如今法国境内的萨瓦省。

萨瓦是巴托尼亚中唯一一个有大公国Grand Duchy称呼的领地

    萨伏伊在罗马帝国崩溃后,主要由勃艮第人居住。在中世纪早期,萨伏伊伯国在法兰克王国分裂时,成为勃艮第-阿尔勒王国的一部分,11世纪后来的意大利王室萨伏伊家族逐渐开始掌控,并不断扩展伯国的领土。14世纪是,萨伏伊伯国被从阿尔勒王国中分离出来,与日内瓦和尼斯合并。

    1416年西吉斯蒙德皇帝将萨伏伊伯国改立为新的萨伏伊公国,领土横跨阿尔卑斯山且处于两个宿敌的势力范围内,即法国和北意大利。在1494意大利战争期间,萨伏伊成为西班牙和法国来回争夺的对象,法国将这里当做进军意大利的跳板,而西班牙则视萨伏伊为意大利和法国直接的缓冲带。1563年,时任萨伏伊公爵将首都从尚贝里迁到都灵,来削弱来自法国的干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萨伏伊与撒丁岛合并建立皮埃蒙特-撒丁尼亚王国。

1494年意大利地图,红色的部分为萨伏伊公国的统治范围

    19世纪,撒丁王国成为意大利的重要政治力量,以及主导意大利统一运动的有力竞争者。1848年法国人曾试图攻占王国的萨伏伊地区,结果被当地居民击溃,但是在1858年首相卡米洛·奔索(Camillo Benso)与拿破仑三世秘密会面,希望割让尼斯和萨伏伊地区,换取法国对抗奥地利确保意大利的统一,其结果就是1860年签订的《都灵条约》,萨伏伊公国领土成为了法国的萨瓦和上萨瓦省。

1860年《都灵条约》后的撒丁王国

(由于篇幅过长,骑士文学部分暂且先搁置一下,我想想是另启一篇还是在后面继续)

战马与骏鹰,长弓与利剑,巴托尼亚骑士之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