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L-39反坦克步枪,分明是一门小型火炮,考验射手的时候到了
按照国际大部分国家、地区的划分标准,20毫米口径是枪和炮的分界线,低于此数值的就是枪,达到以及超过此数值的就是炮。不过偶尔也有例外,二战前芬兰研制的反坦克武器L-39就达到了20毫米口径,但人们习惯上仍然将其称为反坦克枪。

芬兰的反坦克步枪起步较早,一战结束后就在毛瑟M1918反坦克步枪的基础上进行研制,但是到了30年代,随着坦克技术的发展,芬兰需要穿甲能力更强的反坦克枪,但军方认为13.2毫米口的武器拥有足够的穿甲能力,同时也能保证武器轻巧,射速可靠,设计单兵使用的20毫米反坦克武器将受制于尺寸,弹药无法获得足够高的初速度,然而设计师Aimo Lahti认为在保证武器便携性的同时,有办法提高武器的穿甲能力。
最后还是设计师妥协了,他同时设计了13.2毫米和20毫米两款反坦克枪,并在1939年进行了广泛的测试,实验证明20毫米反坦克枪具有更好的作战能力,之后该枪被命名为Lahti(拉赫蒂)L-39。

L-39既然口径达到20毫米,它的体格就难免显得笨拙,至少比起其他更小口径的反坦克枪更加笨拙,它重49.5千克,无法单人持抱,行军一般需要2人拖曳或者用一匹马拖曳,当然有汽车的话更好,为此枪支还专门设计了可供冬季拖曳使用的雪橇。
枪支采用导气式原理,半自动射击,导气活塞位于枪管下方,因为其后坐力弹簧强度很高,几乎无法像常规枪械一样拉栓上膛,所以设计师设计了一个简易的旋转曲柄,射手通过向前摇动把手再返回,就能实现上膛。

巨大的弹匣可以容纳10发子弹,弹匣插口位于枪支上方,弹匣上开有缝口,可以由弹药手观察剩余弹量,空弹壳会从枪身下方猛烈地弹出,枪管上安装了带孔的木质护套,以在紧急时刻让射击小组能直接持握枪管转移。
为了降低巨大的后坐力对射手的伤害,除了在枪托、握把等地方设置大量的护垫、橡胶缓冲垫等,枪口处还有一具扁平的五孔制退器,开枪的时候比较震撼,燃气外泄时颇有大炮的样子。然而就算如此,该枪射击时巨大的后坐力仍然是射手的一大考验,其理论最大射速达到了30发每分钟,实际上射手在每次开枪后都需要一点时间来缓和一下,完全无法以理论射速进行射击。

瞄具为机械式,在枪身的左侧,瞄准距离在200~1400米之间,这种设计意味着左撇子无法使用这把枪。
穿甲能力是L-39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它是否能够服役的标准之一。相对于当时芬兰研制的13.2毫米弹药来说,L-39的穿甲能力确实更强,它在100米距离上能击穿20毫米钢装甲,在500米距离上击穿16毫米钢装甲,1000米距离上则为12毫米,且精度很高。

说L-39优秀其实不过是芬兰内部对比,在差不多同一个时代横向对比则明显差了不少,比它晚2年问世的PTRD-41采用14.5毫米口径,在500米距离上能够击穿25毫米钢装甲,发射钨芯穿甲弹时在100米距离上甚至能击穿40毫米钢装甲。
当然我们后世评价它的种种缺陷,这在当时的芬兰来说都不是问题,重点为它是当时芬兰最好的选择,也是经过前期实战检验的,证明对T-26这些轻型坦克有着很好的破坏力。

L-39反坦克枪重49.5千克,全枪长2.2米,其中枪管长1.3米,它在苏芬战争期间得到重视,之后加紧生产成为芬军反坦克小组的制式装备,因为其比较笨重,被士兵们称为“ Norsupyssy”(大象枪)。
在二战中,L-39随芬军一起参与东线战斗,但很快就因为坦克装甲的升级降低了作用,转而攻击一些轻型装甲车辆或者卡车、普通掩体等目标,还开发了一种全自动的防空型号,采用15发的弹匣供弹。

到二战结束时仍有少数L-39在服役,充当反器材武器使用了一段时间,有不少的L-39被打包出售到了北美民间,据说有超过1000支枪和20万发子弹被运抵北美,每支枪搭配8个弹匣和100发弹药,以及必要的维护工具,单套总价不超过1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