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时光之轮》录制时候的小揭秘(1)

终于有空闲可以写这个内容了,其实我个人是觉得很有趣的,不过零零散散记录下来,到春节才有机会完整的整理一下,也给大家了解一下我录制这本书时有趣的点:

先来10个有趣的点——
1. 起初我根本没打算碰这个系列,太长、太新、翻译版本太拉跨等等原因导致我其实对能否把这个系列单人演播出来是没有一点信心的,我本来想要接续《海伯利安》的是《沙丘》(早就听我书的小伙伴应该知道这件事),结果就在做前期准备的时候(文本、角色分析等等),我突然发现喜马拉雅上面有了一个新的版本,的确非常棒,这种情况下与其争锋,不如藏拙……

于是才开始认真考虑是不是开整《时光之轮》这个魔幻小说界最大的大部头之一(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不喜欢叫魔幻,更喜欢叫奇幻,这个倒是没什么问题,就我个人而言,其实不做区分才是最好的做法,都是幻想类小说),开始其实是一个在圈子里面的玩笑,感谢“黄潜阳”的那个玩笑以及后面的大力支持(对是他发给了我电子版本,省得我自己去找或者买中文实体书来OCR了,我有英文版本的实体书,但不适合演播,毕竟我的英文没有好到可以直接演,只是朗读可以)!

于是在各种巧合机遇下,我最终下定了决心,开播这个超大部头,中文版本包括前传《新春》(New Spring)在内,共有15本书,1000多万字,按照我之前《海伯利安》四部曲100多万字的量播了1年的情况来看,有很大可能这个系列我需要6-8年才能全部完成了,于是打算提速到3-5年内完成……
2. 《新春》和正传的翻译不同:当时没有注意,但我手头的版本,《新春》里面把后文的“暗黑之友”翻译成了“黑暗之友”,如果有从前传开始听起的小伙伴应该有注意到,开始我自己也以为是嘴瓢了,后来才发现的确是手里面版本的原因(恰好我用的不是黄潜阳给我的版本,后悔ing……)之后找机会重新修正吧只能……
3. 开始给角色准备小传的时候(当然只有主要角色,其他那些只出场几个章节的我都忽略掉了),我居然漏掉了伊兰(Elayne Trakand),而且在录制正传第一本书上半部分的时候我根本没注意到,可能是因为翻译的不同(毕竟英文发音更类似伊莲……)我录到兰德被她带领面见安多女王的时候才突然注意到她的真实身份,惭愧,所以前后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有些许不同,感觉有前后割裂感的小伙伴见谅了!
4. 主要的几个年轻角色(兰德、佩林、麦特、艾雯),在英文版本的设定中都是19岁左右,当然这个也有作者前后行文的问题,后面说时间过了20年,但前传里面的时间和正传开始的时间计算,其实只有19年;此外奈妮薇也仅仅23-25岁左右,因为没有她详细的出生年份……
所以兰德这个角色我最初就打算做成成长类型的,他的声音会随着剧情进行逐渐变化,由开始的稚嫩变到成熟,不过同时为了区分三个时轴的声音质感,我特地把铁匠佩林的声音塑造得比较沉厚,本质上真的仅仅是为了把三个人明显的区分开来;毕竟中后期有大量的三人独自行动的段落,如果声音本身没有足够的区分度,可能转场变成另外一个人会非常难于理解;同样的原因,我也把艾雯、奈妮薇和沐瑞做了明显区分(尽管女性角色的伪音我还没有练习到家,但我始终相信实践才是最好的学习,所以硬着头皮上了),这样分头行动的时候起码一听声音和说话的方式,小伙伴们就可以理解到了谁的戏份;
5. 岚、沐瑞、史汪的声音塑造我也同样遵循了时间的变化,前传里面他们都是是比较年轻的时期。
尽管那时岚已经经历风雨,有了些许沧桑感,但毕竟还年轻,我没有完全向低沉去塑造,为了和日后他历经巨变的沉重感作出区分;
沐瑞和史汪的声音更还是年轻女子的发音方式,有的时候还特意用了那种比较笨的发音方式(努力做到发音明晰同时还要有点点听着没那么清晰的感觉,是为了突出他们两个那时候其实还是很普通的见习生,且对日后两仪师式的说话方式作出区分);
6. 因为第一本书《世界之眼》可以说是《魔戒》前两卷的模仿,我为了突出那种感觉,也用了一些类似的手法来复刻我之前演播《魔戒》的听感,人物的出场方式(每个关键人物的第一句话,所谓的第一次出场)、类似场景的音效(后期制作时的考虑)、主述前期的轻松感、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感,都是类似的地方,算是弥补我喜马拉雅《魔戒》被下架的遗憾吧……

7. 《时光之轮》的有声书主题曲是我自己写的,当初写完因为实在不知道些什么歌词来唱,就写成了纯音乐的方式,结果就在这本书里用上了,片头片尾都是同一首曲子的不同部分,我连名字都没起,就叫做“小记12”(因为在它之前已经有11首“小记”了,哈哈)

8. 初期我本来打算全力录制该书的,所以是每天更新2集的速度,结果人算不如天算,后面同时开了《嗜血法医》以及其他公司以及其他小伙伴的书,不得已还是减速了,变成了每天1集……实在有点惭愧,所以在本书连载的一年后,还是只更新了217万字左右(《新春》23万字,《世界之眼》72万字,《大猎捕》66万字,以及接近结束的《转生真龙》60万字,差的几章我自己算了算差不多3万字,大概就是播了56万多字的样子),虽然比起《海伯利安》来说已经不错了,但进度的确没有我当初想得那么快(本来是想3年内全部拿下的,也就是平均每年350万字左右),按照现在这个速度,真的大概率要5年才能全部连载完了……无语
9. 虽然网上都在吐槽李镭先生的翻译,但反复比较下(我也同时看了台译本),李镭的版本居然还是相对准确的,有很多人诟病的“两仪师”这个翻译,我恰恰感觉很棒,比有些人提议的“公仆”强了不知道多少倍,于是还是沉下心决定就用这个版本了,如果遇到的确翻译不到位,或者前后矛盾的地方(比如“嗅罪者”和“捉贼人”)就自己决定用哪一个版本,或者干脆自己翻译;到目前为止也就遇到过几次,其实并不算多,所以对李镭版本有所怀疑的小伙伴,其实可以自己看看,对比一下原著是否足够准确……
话说前几天我才注意到有人居然对李镭翻译的招式名有不满,话说英文原版就是这样的啊,所以他们究竟是在吐槽什么?我就不太理解了,如下:

而且不但意思准确,连用词都很有中式的美感,我对于这一点很认可……
10. 当然说起翻译,的确有些人名是对不上英文原版的,不过习惯之后还好,比如我最想吐槽的艾雯(Egwene al'Vere),翻译成艾格雯可能我会更容易对应上,还好主角团是一开始就出现的,我还不至于像是伊兰那样前期搞错了;其他我想吐槽的一些已经出场过的角色包括奈妮薇(Nynaeve al'Meara)、弃光魔使阿吉罗(Aginor)等等(更小一些的角色我就不写了)。
对于看过英文原版的读者,其实有些时候会有人物偶尔对应不上的问题,所以我其实有点后悔,本来以为自己看过英文版是个优势,再看中文版本才发现也不一定,哈哈
总之,以上是我先总结出来的10件录制过程中的有趣事件,其实还有不少,我这几天慢慢总结出来,当然希望随着录制内容的增加(500万字、800万字、1000万字),我能有更多有趣的点可以写,谢谢小伙伴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