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狮子雕塑艺术

2021-08-21 10:52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山西狮子雕塑艺术

选自《文物世界》2002年03期,张福林

当你外出游览名胜、参观文物古迹时,在宫殿、寺庙、祠堂、道观、陵墓、府第及商号民宅前,常常可以看到一对对石狮或蹲或立,或雄踞门前,或把守要津,威猛雄强,叱咤风云,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魄和品格。

先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字性历史是有限的,而非文字性的历史则是丰富而悠长的。石狮雕刻正是这非文字性历史的重要见证。遗存在山西锦绣大地上的众多精美石狮雕刻,其价值和意义,并不单是考古学意义上的断代考据,其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更是不容忽视的。

狮子的故乡在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狮子传入中国是西汉时期。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当时南亚、西亚盛产狮子,据《汉书•西域传赞》记载“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浦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之至。”此后,西域人献狮子的记录便不断出现。狮子的梵语音,汉初译为“狡猊后因当时还有一种叫“狡猊”的猛兽,为了避免二者混淆,于是译其为“师”。又因为它属于兽类,故而加上“3”的偏旁,便成为“狮”字了。

狮子传入中国时,作为异兽宠物,饲养在帝王宫苑内,平民百姓是很难亲睹其风采的。历经几个世纪后,狮子的庐山面目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民间雕塑师是根据他对狮子的理解,并参考老虎形象来设计造型的。通过提炼,淡化其“百兽之王”的凶猛野性,强调其人性化的祥瑞一面。注重神似,而不苛求其形似。汉代留存在华夏大地上的少数石狮已严重残损,但我们仍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雄浑气势,形成了鲁迅所说的“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宏大”的艺术风格。

魏晋南北朝是狮子雕塑艺术继承、吸收、变革和发展的时期。东汉和南朝的石狮主要出现在陵墓前,是作为陵墓守护者的姿态出现的而北朝的石狮则主要集中在石窟艺术中,是早期佛教艺术的传统图像。

大同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文成帝时期,它集中了北方设计、雕刻名师的作品。该石窟共有53窟,其中第15窟的石雕装饰狮最具代表性。因受外来影响较深,形体比较写实,差不多全都以驯良的形象为造型,威武雄壮的气势十分淡薄。它们大都以配角的身份,驯服地蜷曲蹲伏在佛面前。狮子的腿、尾都很长,仍带有明显的西域凤味。而太原南郊北齐墓中出土的浮雕狮子,则显得器宇轩昂,精神抖擞,形象生动。

唐朝从李渊开国起,历经289年,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鼎盛繁荣的时代,也是封建文化艺术大发展的时期,因此形成了中国狮子艺术的活跃灵动、充满生气的独特鲜明个性。当时的陵墓、佛寺是表现唐代狮子艺术的主要场所。唐代狮子造型的宏大规模和气魄,是建立在唐王朝国力强大、官富民足基础上的。国家的强盛显示了民族的自信、自尊、自强,反映在狮子雕塑艺术上,其格调雄迈威猛,令人望而生畏,肃然起敬。

中国的陵墓雕刻,始于春秋战国,在陵墓前雕刻兽类形象作为仪卫或纪念性的象生,最早实物见于西汉,但直到面部睚眦,但给人的是世俗感,而非恐怖。五台山罗喉寺山门两旁有唐代石狮一对,高大魁梧,威风凛凛。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内的唐代彩塑狮子,狮身着色以青蓝两色为主调,脊背缀有白色圆形图案,胸部为浅红色,长披鬣毛涂成棕色,雅而不俗,十分耐看。太原出土的唐代“青釉圆口扁体壶”,两只狮子图案相对而立,双狮之间立一胡人,双手似乎在摸狮头。狮子的造型精悍瘦长,这在山西是罕见的一种驯狮图。

公元960年,在南北战乱中诞生的宋王朝,外患严重,导致长期偏安。又因政治腐败,国力空虚,两宋都缺乏雄强气魄和勃勃生机。在狮子造型艺术的总体设计中,盛唐时那种宏伟博大气魄明显减弱了。从王者的“神气”迈向民间的“世俗”,但装饰艺术手法却不断丰富。

太原晋祠“鱼沼飞梁”东台阶,有北宋铁铸狮子两对,其中一头雌狮腋下有幼狮。铁狮筋肉健壮,侧首回视,似乎张口吼叫,胸前有一悬铃的项圈,铸有“政和八年”四字。“政和”是宋徽宗金代也是与宋代并存的由女真族建立的部落国家,金人在文化上没有什么独创,多仿袭中原文化。汾阳太符观金代一对铁狮,高近两米,造型凶狠古怪,铁骨铮铮,很有个性。铸造所用的生铁含硫较多,图案纹样立体感很强。在古代简陋的冶炼条件下,这样大型的铸件,能够一次合范铸成,无疑是我国铸造技术上一项很大的成就。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狮子形象逐步渗透到民间,装饰格局程式化也大致定型。

元朝是以蒙古族为中心的多民族封建集权国家,狮子造型与宋代是一致的。元代帝王陵墓因蒙古族有不置“象生”的习俗,故都不置雕塑。但祠堂、道观、城隍庙以及豪宅民居则不包括在内。各教派寺庙多用狮子雕塑作点缀,这就促进了狮子形象的普及。长治城隍庙内六只元代石狮端庄敦厚,形体比例匀称,挺胸收腹,雍容大度。

明代以前,在建筑物前放置石狮曾有规定:凡一品官府第门前的石狮,头上的“疙瘩.定为13个,故有十三太保之称。这“疙瘩”即乳凸状的鹿毛。一品官以下的,每低一级,“疙瘩”减少一个。七品以下官署,不准放置守门石狮。可是到了明代,狮子艺术已经普及到了民间,管理上也就放宽了。一般民间也允许放置石狮,而且不单限于门狮,建筑上有栏杆狮、门楣狮、檐角狮、牌坊柱狮。后来又出现了栓马桩狮、压棚狮、镇纸狮、印章狮。还盛行取狮子的谐音象征吉利的做法。如“狮"与事谐音,两只狮子表示“事事如意”;和“瓷瓶”相配,表示“事事平安”;雌雄成对并伴有幼狮,表示“子嗣昌盛”,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太原集中了不少明代佛门铁铸狮子,如崇善寺门前的守门狮,爪利、体瘦,除卷毛、铃铛、绣球夕卜,没有其他装饰,简洁而有气势。与北京故宫的铜狮有相似之处,只是形体略为小了些。

五台山显通寺铜殿,是明万历年间用50万斤铜料铸造的,铜殿上雕有“狮子滚绣球”浮雕图案。表现了狮子踩球、扑球、滚球、含球、吐球、采青等高难度动作。场面热烈,使人振奋。在侧光下,立体感极强。

清代是封建社会的末期,狮子*雕塑在形制上虽延续了明代的遗风,但在气质上却明显趋细致繁,故有“铺锦"之称。但题材应用更加广泛,功能更为扩大。

牌楼作为一种建筑艺术,有木构和石质两种。它集斗拱、坊檐、坊顶、坊柱、雕刻彩绘于一身。现今保留下来的大多是石质牌楼。山西牌楼工艺精致的有:阳城皇城相府陈廷敬陵墓牌楼、原平朱氏牌楼、灵石王家祠堂牌楼、五台

山龙泉寺牌楼。这些牌楼上都雕有悬塑狮子。有的石狮蹲坐或倒挂,有的头朝下,犹如“猛虎下山”,气势恢宏。有的紧紧依附石柱,与石柱合成一体,使牌楼更加宏伟壮观,也使牌楼石柱更为稳固。石狮虽是牌楼建筑的附属品,但作为艺术品欣赏,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榆次常家庄园有一观光景点“百狮园二园内有形态各异的清代石雕狮子100只。这群雕狮有蹲有立,雄狮戏珠,雌狮护子,彼此呼应,相映成趣。大狮子威猛峥嫌,小狮子环绕在大狮子周围,戏弄玩耍,表现了兽类活泼温柔,逗人喜爱的一面。雕琢技艺上,有的以精雕细刻见长,有的以质朴浑厚取胜。

石狮雕塑,是中国多层次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品种。狮子的形象,无论出现在旅游景点、日用器皿,还是在琉璃陶瓷以及其他艺术领域,都陶冶着人们的心灵,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审美感受。(作者工作单位:山西人民出版社)

山西狮子雕塑艺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