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青龙寺壁画与永乐宫、毗卢寺、水神庙壁画艺术特色之比较

2021-08-21 10:47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山西青龙寺壁画与永乐宫、毗卢寺、水神庙壁画艺术特色比较

选自《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年01期,叶 磊

[摘要]山西稷山青龙寺壁画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佛教水陆画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青龙寺壁画再现了儒、释、道三教以及民间宗教信仰和一部分社会生活的内容,题材范围广、覆盖面大、表现形式多样,是佛教及其绘图传入中国后吸纳中国本土文化并经过长期改造和融合后产生的宗教绘画样式。青龙寺壁画线条飞动、色彩绚丽,充分展现了元代佛教壁画的艺术精华。

山西稷山青龙寺壁画,堪称元代佛寺壁画的代表作品。其规模宏大,描绘人物众多,内容丰富,技艺精湛,在继承唐宋传统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亦有所变化。与众不同的题材和内容富有吸引力,它不是单独表现佛教内容的佛教绘画,而是集儒、释、道三教为一体的水陆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青龙寺壁画与山西永乐宫、河北毗卢寺、山西洪洞水神庙壁画在艺术特色上有何相似与不同之处?本文主要就四者的艺术特色展开论述,阐述其各自的重要艺术价值。

一、壁画内容的比较

山西稷山青龙寺与山西洪洞广胜寺及山西永乐宫等地的壁画都是元代壁画,且相距不太远,都属于山西晋南一带的壁画,壁画绘制时间也相隔不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明应王殿壁画绘制于1342年,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绘于1325年,青龙寺腰殿壁画绘于1289年。腰殿内脊砖的攀间枋下侧留有墨书,题记“大元国至无贰拾陆年中秋……上大木行……谨志”,殿内壁画应为当时所绘。但三者在表现内容上是不相同的,青龙寺腰殿壁画属佛教绘画范畴,但它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水陆画;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是道教绘画;水神庙明应王殿(《道教大辞典》云:“水君、水神之舳。”《道教诸神》曰:“左传称水神为玄冥。”)壁画属道教范畴,但又融合世俗生活的题材;而位于河北省石家庄西郊上京村的毗卢寺壁画与青龙寺壁画都属于水陆画,毗卢寺创建于唐天宝年间,其中腰殿水陆画绘于明代。

青龙寺、毗卢寺与永乐宫壁画中的神人形象均来源于凡人,青龙寺与毗卢寺壁画中还出现了部分历史人物,其目的就是通过人物的神化过程来教化民众,所以三者体现的均是宗教神权对民众的威慑和教化,最终目的是要民众服从政权统治。虽说三者是以宗教神权为内容的壁画,但青龙寺与毗卢寺壁画在题材上却更多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如它们的画面以佛僧班列、道仙班列、儒家人物形象等为内容来丰富自己的素材,形成了三教合流的壁画艺术特色。由此可看出,佛教教义已渐失影响,依靠道教、儒教来阐释西方佛祖,以维护其影响地位,所以青龙寺与毗卢寺壁画内容更为繁杂。其中毗卢寺壁画中道教内容所占比重较大,而永乐宫壁画反映的仅是道教众仙朝拜的一种场面。明应王殿壁画是源于民间传统信仰的风俗画,以对水神祭祀和祈祷的传说故事为主,画面有很强的故事性,主画是祈雨和降雨图,周围多配以百姓日常生活的画面。如《渔民卖鱼图》、《庭院梳妆图》、《下棋图》等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画师们把当时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加以概括提炼,形成了充满世俗生活气息的完美画面,并且明应王殿南壁还惊现当时元杂剧的表现题材。《杂剧图》表现的是散戏班正粉墨登场表演一段祭奠水神的戏,这在同期元代壁画中是罕见的,在这里壁画艺术与民间文艺得到完美的结合。明应王殿壁画以风俗画的形式展现给世人,全无佛道寺观的威严与阴森,画面中神化图像都是世俗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神的人化过程,所以它的整个画面蕴含着欢快祥和的世俗生活气息。

二、壁画构图的比较

青龙寺与永乐宫仅有一山之隔,青龙寺腰殿壁画与永乐宫三清殿壁画在绘制时间上相差不远,所以二者在技法上具有一定因缘关系;再加上当时壁画制作是通过“粉本”①和“口诀”加以流传,所以壁画具有类似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色。青龙寺三界诸神图与永乐宫朝元图在动作上、神态上都非常相似,但二者仍是有所区别的。在画幅上,永乐宫朝元图(纵440厘米,横1362厘米)面积大于青龙寺三界诸神图(纵223厘米,横773厘米)。青龙寺三界诸神图在画面布局上层层排列,尊卑有序,这与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有关,是以三尊主佛为视觉中心展开绘画的;在构图上更加分散而且灵活,人物多以分组形式出现,画师采用变化中求统一的构图法则,仙佛神鬼按地位高低分层次排列,强调陪衬的作用。佛道人物在画面中的穿插组合既突出佛道形象,又统一于整个画面之中,人物安排有聚有散。通过云彩的连结,使整个画面主体突出,又互相联系,人物也很有运动之势;在构图上,以行进状态来安排人物众多、前呼后拥的热闹场面,使画面生动活泼。永乐宫朝元图主要是以层列式排列,画面相对静止,表现的是众仙朝拜的场面,8位主神大像(6男2女)安排在画面的突出位置,是一幅满构图,人物以层列式进行排列组合,画面很饱满,严整而生动,通过繁杂整齐的人物组合突出中心人物,画面中286位神祗均被整齐划一地安排在一个气势壮伟的构图中。画师为不使画面过于呆板,又通过画面人物回头张望、眼神交流等动态的安排及侧身背身的变化,既达到整体庄严效果又不失个体的变化,所以永乐宫朝元图的众仙场面是集中统一的,人物严整有序,画家所采用的在统一中求变化的构图法则与青龙寺三界诸神图的构图法则是有所区别的。

青龙寺壁画与毗卢寺壁画虽说都是水陆画,都有统一的粉本,二者画面布局相似,画面主次分明,运用对称的手法将众多人物安排得井然有序,杂而不乱,不失为水陆画的代表作品。但二者也有实质区别,青龙寺壁画是上层为主像,中层次之,下层最次,而毗卢寺壁画截然相反,下层为主像,中层次之,最上层最次。明应王殿祈雨图(纵327厘米,横716厘米)与青龙寺三界诸神图(纵223厘米,横773厘米)二者尺幅相差不大,但在构图上却差别较大。在青龙寺壁画的诸神中,三尊主佛是安排在上面的位置,众神在下并且根据地位高低有主次安排,基本上是一个正三角形构图,体现了宗教森严的等级制度,通过高高在上的主像与下面众佛道的组合,更加突出宗教神权的神秘感,给观者造成一种心理上的震慑。而祈雨图在构图上以平视的视觉习惯为主,主像居中,百官围于身后,前有宫吏拜跪殿前,手捧求雨文书,突出主次,画意鲜明。特别是左文官右武将的排列格局,非常符合历朝礼仪官员排列的格局,祈雨图很注意画面的疏密、聚散的变化,前面人物相对集中,突出主像,而人群之后以远山树木相呼应,中间穿插彩云,越发显得画面疏朗明快,这与永乐宫壁画构图的严谨、青龙寺壁画构图的繁杂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三、壁画技法的比较

青龙寺与永乐宫壁画的绘制都是通过“粉本”和“口诀”而流传的,因此具有世代相传的承继关系,二者虽说表现内容不大相同,但所表现的佛道神像不管在画风上还是在造型上,从画相到衣饰都很相像,用笔都是以铁线描、钉头鼠尾描和蚯蚓描为主,线条流畅挺拔,衣纹飘动,给人一种“吴代当风”、“曹衣出水”之感。设色上都是以石青、石绿为主,兼施朱、黄、白、赤等色,给人以古朴庄重、富丽堂皇的感觉。虽说二者关系紧密,但仔细比较仍有所区别,各自特点非常明晰。

青龙寺释道人物形象,如三界诸神图中的婆罗门仙众这一组人物与朝元图中人物的线条相比较,可明显看出,婆罗门仙众人物衣纹多圆笔,线条圆润,但用笔有力、劲健,结构舒朗,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觉。而朝元图线条以方笔为主,在方笔中亦使用圆笔,线条勾画严谨沉着,衣纹变化丰富,并且衣服上的装饰也表现得一丝不苟,给人以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三界诸神图中鬼子母与朝元图中电母相比较,二者非常相似,都是紧锁眉头,仿佛心有所思,但仔细比较可发现,二者虽都遵循唐宋以来人物表现手法,面相饱满、丰润,但鬼子母在形象描绘上比电母略显俏丽。在三界诸神图中,护法善神右与朝元图中白虎星君都起护法守卫的作用,二者在盔甲勾画上都沉着有力,在飘带及火焰描绘上都动健有力、飘盈飞动,但白虎星君的线条似乎纤细些,而护法善右的线条更松动随意粗犷些。在用色上,二者都是以重彩勾勒之法,永乐宫壁画在衣纹装饰上运用了沥粉贴金之法,增强了画面绚丽辉煌的艺术效果,这些在青龙寺壁画中是没有的,其他基本用色则非常相似。

青龙寺壁画与毗卢寺壁画虽同是水陆画,但二者所处时代不同,在人物形象表现上是有区别的。毗卢寺壁画是明代所绘,更具明人风范,人物更加世俗化。如果说青龙寺壁画是人的神化过程,那么毗卢寺壁画就是神的人化过程。如毗卢寺壁画中的仕女形象五官对比较强,眼和嘴更小,鼻子加长,而且吸收西画造型有上下眼袋,人物更写实,与青龙寺壁画中众侍女形象截然不同。在线条上,青龙寺壁画线条严谨概括、劲键流畅、富有变化。毗卢寺壁画中的线描也表现出很深的功力,其特点是灵活而多变,它继承了唐宋以来线描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硕长的衣纹一笔贯底,毫无拖拉之感。衣褶的转折流畅自如,绦带的飘扬自然轻松,作者运用不同的描法(如钉头鼠尾描、柳叶描、枣核描、折芦描等)表现了物象的形态和质感,使画面暗含了庄严沉重而又流动活泼的节奏和韵律。在色彩上,毗卢寺壁画采用传统的重彩勾填法和重彩平涂法,以石绿、朱红为基调,从强烈的对比中取得调和。青龙寺壁画以重彩勾勒为主,以石青、石绿为基调,画面色彩柔和协调。毗卢寺壁画还大量使用了沥粉贴金,整个画面浓郁华丽而又不失端庄。

青龙寺与明应王殿壁画相比较,人物面相圆润,衣带飘逸,笔法劲健、洒脱,线条流畅,给人以满壁飞动之感。而明应王殿人物画相略显扁平,更加接近世俗人物形象,线条粗犷,笔法老练,有些地方有种意笔的感觉,刻画细致入微,服饰的装束完全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比如反映元代社会生活的《卖鱼图》用老练随意的笔法再现了当场人物的神情。渔翁的苍老消瘦、衣着简朴,官员面相丰盈、表情泰然都用线条表现得微妙微肖。在设色上,青龙寺、永乐宫壁画都是重彩勾勒,而明应王殿是以重彩平涂。比如明应王殿壁画《祈雨图》,画面以暖色为基调,朱砂、银珠、石黄、土朱所占比重很大,兼用石青、石绿,并且一部分人兼用黑色衣襟,背景的山石用写意的办法,与青龙寺和永乐宫壁画在用色上有很大区别,所以水神庙与青龙寺壁画相比,色彩明艳,富丽浑厚,更具有民间世俗生活的气息。

通过对上述四者壁画艺术特色进行的比较看,青龙寺壁画和全国各地特别是山西、河北一带各处元明时期壁画在表现技法上是存在一定师承关系的。四者在用线、用色及人物造型上既有相似之处,又风格各异。青龙寺壁画不但在艺术上可以与永乐宫、毗卢寺、水神庙等壁画相媲美,而且它也充分发扬了我国壁画艺术的传统,是值得对其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的。传统壁画中极为丰富的重彩语言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山西青龙寺壁画与永乐宫、毗卢寺、水神庙壁画艺术特色之比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