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迷读书会10-《浙大公开课: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课—近代中国的社会特点和革命任务
【本文为探测的听课笔记】
第一节 第一个历史落差: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
- 中国是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的国家
-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
- 秦:大一统的时代
- 汉:丝绸之路
- 唐:牛马遍野,外户不闭;中西文化融合;西安成为世界的中心
- 宋:商业高度发达;早中夜市,拥有金融区
- 元:南北民族融合,中西文化交流,《马可波罗游记》“遍地是黄金”“世界上最有钱的城市”
- 明:郑和下西洋,重修长城
第二节 历史落差的逆转:清朝中期的衰落、近代欧洲的崛起
1.清朝中期衰落的原因:
- 文化自我中心主义
- 封建专制主义
- 闭关锁国
2.近代西方的迅速崛起
- 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
第三节 英国打开中国国门的四个阶段
- 外交手段:马嘎尔尼使团,阿美士德使团
- 经济手段:正常贸易——清对英形成贸易顺差
- 鸦片手段:先成功后受挫——虎门销烟
- 武力手段:1840年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
第四节 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启示
中国的近代史是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的
- 落后就要挨打(清政府腐败的官僚制度,落后的思想观念)
- 弱国无外交
- 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五节 香港问题的形成和解决
1.香港问题形成的三个条约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1860年 《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九龙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租借新界99年
2.三次回收机会
- 第一次收回机会:1945年日军投降,日军占领的香港按投降协议应该归还中国,但蒋介石为了要东北放弃了香港
- 第二次收回机会:新中国成立,帝国主义国家封锁中国,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长期准备,充分利用”。新中国几乎所有的对外贸易都是通过香港中转,使香港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 第三次回收机会:1979年,香港总督麦理浩访问邓小平。邓小平提出香港的主权归属中国,只是还没到归还的时候。不承认香港的条约。
- 第四次回收机会:1982年,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见面。邓小平提出了三个原则:第一,香港的主权没有谈的余地,属于中国;第二,香港问题最好两三年内解决,否则中国将单方面采取措施解决;第三,与其今后解决,还不如现在解决。
第六节 近代中国社会特点和革命任务
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
- 政治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 经济上,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出现了新变化。传统自然经济解体,农业商品化和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 两个基本矛盾和两大革命任务:(1)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2)任务:打倒帝国主义,进行民族革命(主要任务),推翻封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