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园林 水北胡氏园




水北胡氏园实际上是相距十余步的二个园林,是胡姓大老板的私人园林,位于邙山之麓,瀍河从水北胡氏园旁边流过。
水北胡氏园处的位置是极佳的建造园林的处所,这里本身就有山有水,根本就不用造山造水,顺势改造一下就可以了。下面就介绍一下这里的山、这里的水。
这个山就是邙山,邙山是黄土高原余脉,覆盖着几十米到100多米的黄土。这个黄土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堆积形成,主要以石英和粉砂构成,少数地带黄土层里夹杂有极少的很薄的料礓石。也就是说这里的黄土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坚固耐用,非常适合凿挖窑洞。于是,这里不仅出现了中原独一无二的窑院,冬暖夏凉。而且,还出现了世界上近万个最大规模的邙山陵墓群,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
这个水就是瀍河。瀍河发源于瀍河发源于发源于横水乡寒亮村。流经横水、马屯、城关、朝阳4个乡镇,至洛阳老城东关注入洛河。流域面积141.5平方公里,由洛阳瀍河区的下园汇入洛河。历史上瀍河水量很大。公元1559年,明朝宦官黄锦在洛阳东关出资修建广济桥,方便百姓出入洛阳城。随着岁月的累积,在邙山上形成了很多小山支脉,陡峭的土林。
瀍河是文化名河,是洛阳四大河流的伊洛瀍涧之一。自古以来瀍河两岸崖壁峭立,沟壑深邃。人们在沟底、沟坡的种植早樱,晚樱,吉野樱等多个品种,每当樱桃开花成熟时,满沟满壑满岸,全是耀眼的红色。2008年9月至10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对水北胡氏园附近的北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一个距今20万年左右的新的文化层。《尚书•召诰》记载:成王五年(公元前1039年),周成王派遣太保召公,周公到洛邑“相宅”。周公开始营建洛邑新城,位置就在今洛阳瀍河两岸。在瀍河两岸考古发现了西周铸铜遗址。西周祭祀遗址。瀍河两岸还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生活三十几年的地方,老子在这里孕育了道德经。现在仍有上清宫遗迹。
水北胡氏园利用邙山瀍河的自然地形条件,因地制宜挖了两个很大的窑洞,窑洞深百余尺,非常坚固。在临近水的一面设置一些窗户,在蓝天白云的时候,可以看到清澈的急流,瀑布,池水,也可以在水里嬉戏;在寂静的夜晚,可以听到哗哗的流水声音。这个就如现在的海景房一样。但水北胡氏园比海边美多了。水北胡氏园的老板依据这里的山势,在窑洞的东边建有亭台楼榭,栽植花木。登园中北邙山麓的“玩月台”四望,百余里内林木荟蔚,烟云掩映,水在水北胡氏园弯弯曲曲,就如美女的曲线一般,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视野极为开阔,百余里外的伊河、洛河尽收眼底,不时可以听到鸟鸣的声音。淹没在绿林松桧藤葛之中的“学古庵”,打开窗户透过林间缝隙向远望去,就如站在高台上看到的一样。水北胡氏园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条件,重视建筑的位置经营,户牖的视觉景观,达到屏俗收佳的效果。
附《洛阳名园记》水北胡氏园:
水北胡氏二园,相距十许步,在邙山之麓,瀍水经其旁,因岸穿二土,室深百馀尺,坚完如埏埴,开轩窗其前,以临水上,水清浅则鸣嗽,湍瀑则奔驶,皆可喜也。有台榭花木率在二室之东,凡登览徜徉俯瞰,而峭绝,天授地设,不待人力而巧者,洛阳独有此园耳。但其亭台之名,皆不足载,载之且乱,实如其台,四望尽百馀里,而萦伊缭洛乎其间,林木荟蔚,烟云掩映,高楼曲榭,时隐时见,使画工极思不可图,而名之曰玩月台,有庵在松桧藤葛之中,辟旁牖,则台之所见亦毕,陈于前,避松桧搴藤葛的,然与人目相会而名之。曰学古庵其实皆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