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回乡有感
回想高中课文,让我最动容的文章,大概就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了。 记得第一次读到它时,只觉得它显得很平淡,不像《祭十二郎文》那样情感强烈。 当时觉得奇怪,毕竟思人忆事的文章,往往都在尽量渲染情感,以求读者共情。 它却有些与众不同,语言朴实,内容也似乎很平淡,写的都是些往日的小事,也没有通过直接抒情去表达怀念之情。 总之,就觉得它太平淡了;但我并不讨厌——实际上,我还蛮喜欢这种清新的感觉。 不过也只是喜欢,毕竟高考不考,就粗粗读了几遍,上课时还主动朗读。 记得当时还当着全班面把“呱(gua)呱而泣”读成“gugu而泣”。等我读完,老师才笑着纠正我。 记得老师讲解课文的时候,读到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老师便感叹到: “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的矛盾——作者虽然没有明说,但只要我们越去用心感受,便越能明白矛盾之深——其实整篇文章有许多处都是这样,平淡的语言下隐藏着强烈的情感。” 这句话打动了我,让我想起了安徒生奖给曹文轩的颁奖词: “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了原生生活中哀伤而又真实的瞬间。” 曹文轩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于是我重新去认真的读了这篇文章。 读到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又读到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而不自觉禁” 最后读到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当我去一字一字的用心感受时,不禁落泪。 我有时在想,去怀念故人或者往事,声嘶力竭或者默默无声究竟哪个更令人动容。 现在我也不敢去评判,但当我在中元节回到老家烧“bao(一声)fu(轻声)”时,看到往日的一草一木,往事涌现在心头,我感到五味杂陈。 住在老家的时候,我大概是四五岁。 我好像有些理解了那一句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而不自觉禁” 背后所蕴含的,让我不忍去细想的强烈情感。 心中有些怀念,想再去看看自己曾经玩耍的地方,却发现路上的小径,已经被淹没膝盖的杂草掩藏了,不知去路。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中元节回乡有感 八月三十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