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沙龙,04。诗可以观、群、怨的例子。
正宗儒学 洪南风。各位学伴,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论语诗教传。前面几次分享教材下来,有一个朋友,就留言问说。先生弄这些教材,是什么用意呢?其实这也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这里就简单说明一下。
孔夫子留下来的这些教学记录,会有很直接的痕迹。告诉大家,儒学应该怎么样入门,又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何谓王道,何谓素行。现在很多人在学习论语,或者儒学,或说传统文化。做法不明确,前后不连贯,又零星片段,这样是很不健康的。
怎么说很不健康呢?记得有看过这个明末的学者,着作里面会讲到,天下会乱,是因为这个经文不正,经文不正,教术不纯。导致人心不纯,就礼乐无所措。其实就是因为这个经学不整理,没有按正常来作,或是没有调理的样子。
经文,没有被整理好,那君子、大夫在学习的时候,无所依循,学习效果不好,就会导致要推广、给浇水的人,功底也不扎实,那民众花时间来做学习,不是一种形式作样,岂会没有体会?文化推进,无非就是要促进文明成形,要能够成仁天下归心。让这些素心王道的概念造成效果!那今天不正,教术不全,学的就没有意义,自然人心偏移。
这个人心不纯,就很麻烦,会是乱根祸源,讲礼仪,听不懂,说不需要。礼仪就是人之所履。因为没有意识,所以不会有那种行为。又说意义,却又思想不开通,也不在意。这就是,过得跟禽兽一样。孟子提到,率兽食人的世界,人也跟禽兽一样。那就不是人的世界了!
治与乱,正与反,交相流转,时空至今是有脉络跟痕迹的,从古人的经验当中,去提取经验,才能够鑑古知今,面对未来。敏感当下的时事,就会有切入点,改进处。礼乐诗教中,把这些正确的教学方式,完整地呈现出来,才能够把儒学的道脉继承,推动现世功绩。
这些诗教的面貌完整,可以从经典当中来,交互印证。诗教乐教是肯定的。从周孔有遗留的内容来加以复述,规模或程序,就是最标准的,那才不会走入弯路。
邀请好朋友,先来复述,孰悉一下。论语诗教传,洪南风。第一段,诗教的开始。其中有六章。
01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02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以为诗教宗旨。
03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歎曰,吾与点也!以为兴例。
04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以为观例。
05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以为群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以为群例。
06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以为舒怨之德。
上个月学习到了,诗可以兴观羣怨。和范例影片中的教学。这些内容,要鼓励大家多做练习,不管是为了教育子女或是个人德性,你不了解内容?肯定教不出来,作不完整的。那些在镜子里的模样,不是换个干净的镜子就会改变的。上一周会提到了,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并示范歌咏三次。
这个行歌起来,出辞气、正颜色、动容貌,自然是要体会,发言者的心思,跟他言辞的内容。这会有一个同理心和同情心的训练。人而不仁如礼,人而不仁如乐何?上个月也提到,长养成人,向学君子慕道养德,使得自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要具备基础,才进行冠礼。才会有一生的亮度。当中最重要的起点,就是有仁爱之心。那心思怎么来呢?记录都非常完整的。
论语中有这一段,是孔夫子跟他的弟子们在讨论志向,夫子转头向这个曾点,曾子的父亲,询问他志向的时候,就表达出来。心声,如何表达出来呢?在乐记里面的记载,人都是动情发声的,然后借由声音的震动,和心中的比拟来把它组成文句。
论语诗教传04这里。观的例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是观到这样的程度。观察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倾听这个人的心思安放在何处,那不就很明白了吗?人焉瘦哉。怎么藏得起来呢?怎么藏得起来呢?那当然,这个声音化成文字,再化成乐音。然后带有旋律的和谐性,这都是敏锐感官的练习正确步骤,才会借由这个人的言语、表情、行动,而知道这个人的。这里叫作察言观色。识相和知音。
按论语的话,用论语的例子,来延伸印证。这以经解经。又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个是拿来作为羣証的,诗可以兴观群怨的群。人是羣居的动物,易经中也会有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物以类聚,人以羣分。
从人的行为,甚至包括他的休閒活动,都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性情如何,然后还有。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夫子几乎是天天唱歌的。
当听到一个美好的歌声,他就会请人家,多唱几遍,然后自己跟着练习啊。教学上这个乐音,就是让你感受和谐的。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它不仅是表面上的文字。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可以去思维,水在自然界存在,为什么会跟知识有所连结呢?这一点在老子五千言里,发挥的不少。又现代化学中,是不是都需要,有水作为媒介,才会起反映有作用呢。
仁者乐山,又为什么乐于山的学者,会有仁的应对呢?孟子的牛山之木,有做过说明。牛山里面的木头,你不用去多理会他啊,他这个白天就会长,晚上也会长,白天彭发晚上会有夜气,那你让他自然,不要揠苗助长。就能够体会天地浩然的正气充沛,这是在整体中的内在啊。而人类的知识,多是从自然的发现。然而很多的行为,又都可以见到一种仿生学的痕迹。
来,接着第六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又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那个怨,是抒发情绪。这个言语的真实和谐,就能够远离那些荒谬怪异的事情。那如果你这个人假装,那就很容易就受到别人的非议。
那为什么假装的人,容易受到厄运呢?因为人都是,不平而鸣的。人心直接对应了天心。有甚么事情没有个理呢?
若有不相配的,或是小鬼开大车的?这个都是自身的讯号不正确,然后社会的回馈就不正确。真实自然的相符来互相对应,就不会有不和谐的声音跑出来。
这个不和谐的来源是在哪里啊?每个人都要关注自己自身的健康呢,那当然,社会制度是人为的设计的,不一定完美,但是一定要前进,要完整。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能做的就是素心素行。分别是悦耳、悦目、悦心。言语真实和谐才能够悦心,出门如见大宾就是言语训练,言语训是指这个言语谦逊的意思,那让人们行走社会,合群就有基本分了。接下来的三省吾身,才有内容。此悦心,也不会是一种浊心。
在与人对待的时候,礼仪是一种基准点。洁身沐浴,斋戒饮食等等。这不是宗教。是汉民原有礼记中就有的纪录。然后,服装仪容整洁,按月家祭祝祷的活动等等,让你深切地去反省自己的存在,这个反省是一个思考的动作,不一定是错了什么的反省。可以说是一种,回馈自己,给与自我确认的动作。一个积极的自我思考作用。
因为要放大思想的力量,才会有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状况。如果你有同情心,和同理心,那很多纷争,都可以被化解掉,就不会让你的自身讯号不正确,导致外界模糊。
尤其众人,它人,在不关注的状况底下,是用潜意识来做对应,对于自然界所发出的信息,是不经筛选的。可以说是一种直观的情况,那某个人,有没有那个质地,有没有那个样子,真不真实?这下就会明白了。
因此呢,你有了那个端正身心的自我功能,在邦无怨,在宗族,或是在城居时,就不会受到那些,不如意的事情,在家无怨也同样都是能够顺利的。
这个世界的真理跟自然的体会,不一定人人都一样的,或许是程度有深有浅,或有黑白精粗,但是一定是会归到整体和谐,有自体顺利的边上。
论语诗教传,这第六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就把它当作舒怨之德,你能够自我化解掉混沌,那些过于奔放或者是荒诞的这些情绪,除掉心中贼,这个才会导致自我修正啊。有效的自我修正,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当中,最后而且最难的德性,知耻。
尤其是在现代,知识这么充沛啊,多读几本书或者是电脑打开上上网查到资讯跟知识呢,都非常简单。会大大削减教师提供或书本等等平面的灌输,所谓的知识贬值,学历贬值。因为知识爆炸,资讯繁多的状况下,那更重要的是什么?礼仪练习和廉耻建立啊,这个是教育,德性健康,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那才不会有自大的愚蠢,精致的自私,为关以暴的禽兽等等。
若是教育渠道中越来越少,去强调这样的事情?那知识的吸收,在现代又不用太多力气,其他时间在学校里,或生活中?是不是有效益呢?
真实的社会,会常见一个比较的影子,别人能够做得轻松,为什么你不能够做得轻松呢?
因此锁定在教育上,跟论语圣人遗留的教导里面来做功力,完整的施教是如何的进行?提供给大家,完整的路子。那正确的途径,才会导致正确的结果。诗冠六经通天地心。就是在学习中会有的体会。
论语诗教传,总共有七段,约四十五章,因为有一些章节,同样的意思。就把它编号放在一起,其实这七个阶段下来,最关键的是第四段。入道的阶段。若要整体就需要联觉,会联觉又需要博依。那还会有学记、大学的指导。那老子的文章里,也会讲到,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会很明白的展示出来,有不同的层次,可以用力。所以,一个人身上要有德,从练气行歌来开始,礼乐诗教的完整,就是最有效得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