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在那儿,总会有人去登的

今天(02.10)去三刷了流浪地球,最终抑制不住激动,还是决定写点东西。大年初二第一次看完后,我在IMDB上给了9分。这其中有半分给了情怀,有半分给了对导演剪辑版的期待(虽说基本不可能了╮(╯▽╰)╭)。公映版本身较星际穿越确有不足,然而绝对对得起8分的评价。
既是科幻小说改编,就不能不提原作及其作者。
大刘可以说是中国科幻的领军人物。机缘巧合,我所读的第一篇大刘小说是05年11月,刊于《科幻世界》上的《赡养人类》。对于刚升入五年级的我来说,还并不能读懂这包含讽刺和黑色幽默的短篇,但我永远记得那个用钞票生火煮方便面的场景。而真正让我记住刘慈欣的,是两个月之后的另一部短篇——《山》。

大刘的写作风格可以说独树一帜,整体上给人的感觉非常“理工男”。
其小说强于对一个科幻“点子”的描述,而弱于对“人物”的刻画。借用阿西莫夫的比喻就是“平板玻璃”。如“我”之于流浪地球,冯帆之于山,陈博士之于球闪,甚至汪淼之于三体一。其余的一些次要人物,如“六分仪”、林云、章北海,也是为剧情而服务,缺少对人物本身的描写。历代主人公们忠实地扮演这人肉摄像机和工具人的职务,正是这种反传统文学写法,给了大刘的作品一种别样的恢宏感,也给了电影改编一定难度。
另一方面,大刘会用一些画面感极强,甚至于接近电影画面的特写。如我上文提到的钞票烧开水;流浪地球中,叛军占领驾驶室后看到的全息导航图;三体中的人列计算机;全频带中的“上刺刀”;魔鬼积木中,数万“鸟人”强攻林肯号航母战斗群……如此写实的画面也是我中二时期如此喜欢大刘的原因吧。

如果问我大刘的作品中你最想看到哪一部影视化?《山》当属第一(这也有部分入坑作的原因),其次便是流浪地球。相比于三体后两部的恢宏,贯穿所有维度的战争,《山》与《球》的格局更小也更容易切入:前者是对探索精神的肯定,对先驱者们的赞美,后者是对家园的依恋和对人性的讽刺。而郭导也非常明确地选择了家园与希望的主题,并完全原创了一段利用木星引力弹弓时出现意外的剧情。
(这里提一下同期的另一部影片:《疯狂的外星人》。导演宁浩表示该片灵感来自大刘的《乡村教师》,但是成片的感受emmmmm。其作为春节档喜剧片是合格的,但改编未得《教师》的精髓,较系列前作《石头》也有差距。)

相对于部分原教主义者对电影剧本范围“窄”的不满,整体上我个人比较满意这里的改动。
设想一下,如果完全“忠于原著”,故事需要跨越从“刹车时代”结束到“加速时代”太阳爆发近400年,即使以“我”的经历来算也要跨越大半个世纪,其中必须要包括的内容有:流浪地球计划及其必要性,飞船派与地球派之争,弹弓加速,叛乱与反转。这些内容要放入120分钟的电影,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使有200分钟也多半只会沦为一比流水账吧。
(实际上电影本身出于观众的代入感考虑,已经大幅压缩了时间线:太阳100年后膨胀到地球轨道,300年后太阳系不复存在;联合政府耗时36年就建成了发动机,故事本身发生在“17年后”,而在韩子昂关于朵朵的回忆中提到:地球14年前停转,即“刹车时代”的结束。)
郭导对于故事内容的选择是:仅保留流浪地球(背景)+弹弓加速(原创)。这点我们后文再细说。
对于路人观众,故事的终极悬念是:发动机能不能被修复,地球能不能被推回轨道。而对于原著党来说,也不会因为读过小说而被剧透。
这种处理其实与诺兰的《敦刻尔克》类似:
已知一个结局:
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
地球成功利用引力弹弓离开太阳系(我还要看冰雕反转呢喂!)。
最小化处理:
海陆空三线,三位平民主角,表现“生存就是胜利”。
(前三分之二)地面CN171-11主角团与太空战狼,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即,将悬念设置在:已知故事大结局的情况下,面对小规模的无常,每个人物的选择与命运。
在电影的前半段,导演规避了丢人的从宏观到微观,从上层到下层的表现方式。而是选了一支“平凡”的救援队:车是临时征用的,两颗火石都是半路捡的,杭州没救成,苏拉威西也被别人抢先,连点燃木星的点子也是早已被科学团队及苏啪AI证否过的。如此最小化处理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给了观众以代入感。而代入感,正是大刘原作所欠缺的。

科幻电影不是科普,更不是纪录片。有些人拿“发动机能不能推动地球”去攻击电影不够硬,也是十分无聊了。就好像一个正常的科幻爱好者看到蒸汽朋克作品不会去计算传动结构的能量损耗。另外有一些高级点的会说“最终方案”太过儿戏。这里请允许我洗个地。
对于电影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对情绪流的把握。电影毕竟还是大众娱乐,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他们只需要知道“那是一个很大的,很大的,很大的,波”就足够说服他们了。我在一刷看到这里时,随着刘启的一俯仰,对开头氢气伏笔的回收,以及BGM:A New Hope的响起,在明知化学能和核能能级不同的情况下,还是与主人公一同轻声念出了点燃木星。虽然违背常理,但就是很燃啊。
要说失望之处,全片只有一点:缺少了对流浪计划必要性的描述。
这点在路人观众身上得到了明显的反映。三次刷《球》,每次离场时都能听到“为什么要带着地球走啊”的疑问。这个问题在大刘的原著中,其实是花了第一章近一半的笔墨来进行阐述的(另一半是地球发动机带来的奇观)。
原著中,首先用了一个生态球展现了封闭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并通过师生对话表明:人类当前的技术只能建造“上海或纽约那么大”的飞船,还是太小了;而就算使用飞船进行移民,作为首选地的比邻星并没有行星(作品发布时的观测结果,近年被证明确有行星),最近的殖民地行星距离850ly,旅行需要花费17万年,“飞船规模的生态系统连这十分之一的时间都维持不了”。而电影中,只保留了最后一段:“流浪五步走”,“延续2500年,100代人”的描述。
导演做出如此取舍的原因可以理解,其实是对“火种”计划的让步。直到刘培强烧毁核心节点之前,主创们应该是希望观众将火种计划于流浪计划置于天平的两端。一端是以moss为代表的绝对理性,保证人类文明的续存,另一端是以刘培强为代表的对家人、土地的爱以及希望(所以你要说最后还是个人英雄主义,太空战狼了,emmmm,行8)。如果在前文就将流浪计划的必要性表明,火种计划被挑明的瞬间便会引起观众潜意识中的反对,那段“万策尽”的情绪也就垮掉了。(这里提一下《星际穿越》,马特达蒙的那个for all mankind就非常的无力,以致于绝大多数观众都以为他是为了一己私欲回家才去抢空间站。)
这样一通操作的副作用是:流浪计划特有的或者说大刘作品特有的东方浪漫被削弱了,它不再是作为故事核心的“点子”,而是淡化为了一个“背景设定”。虽说导演退而求其次,将主题锁定在家人、土地、希望上,相对原作还是差了那么一点味道。
影片在剪辑上的问题时辰背锅。同是《天国王朝》,144分钟和193分钟自然是两种质感。可惜自有国情在此,想看到《球》的导演剪辑版也是很困难了。郭导在访谈中提及,直到上映前两天还在调整版本,可以说非常有诚意了。

称《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可以说实至名归。可正如郭导所言,我们距离西方,还有10年以上的差距。而今天,我们迈出了第一步。
毕竟,山在那儿,总会有人去登的。
ps:其实剧中很多场景对大刘的作品进行了移花接木。
朵朵关于希望的尬演讲其实出自“我”的父亲安慰母亲的话。
moss的那句“永远保持理智是一个奢求”,是最后还保持清醒的领导人对“叛军”的发言,放在这里寓意有了微妙的变化。
刘培强牺牲空间站与《全频带》中万年炎帝/万年风雪号撞向太阳。
“前进三”,在德基imax一刷时,现场许多三体迷都会心一笑。
电影给我的第一感是高科技版的Frostpunk,华夏男儿vs亚伯拉罕废物.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