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防护 | 灾后防范不可少,饮食健康中间靠。

河南水灾刚刚转好,疫情又重新冒头,人们常说“大灾之后有大疫”,这并不是信口开河。那么为什么灾害过后会爆发疫情?我们又该如何做来保护自己呢?这不仅仅是公卫人需要了解的,更应该成为大众必备常识。今天就随小卫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
灾害的发生给受灾地区的人类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导致灾区食物供应体系陷于瘫痪,灾民在短时期内集中暴露于多种、高水平的食源性危险因素,严重威胁灾民的身体健康。
因此,做好灾区灾期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工作是整个救灾防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的重要前提条件。
No.1“疫”从何而来
01食物供给瘫痪
食物生产、库存和交通运输设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量食物受淹、变质、受到污染,造成灾区食物资源严重匮乏。
02食品污染风险加重
一方面是灾害本身的直接影响,如水淹造成的食物腐败、变质,有毒有害物质通过水扩散而污染食物,大量死亡的畜、禽、鱼类等。
另一方面是灾害的衍生影响,如灾区在有限的空间内集中了大量的灾民和救灾人员,基本的生活、饮水和环境卫生设施不完善,缺乏基本的食物烹调和贮存条件,使得食品暴露于更多的污染因素。
03食源性疾病流行
洪灾期间,食物受淹、变质,淹死、病死和其他不明原因死亡的畜禽增加。同时,汛期正值高温时节,受灾地区一般气温高、湿度大,蚊蝇孳生,食品很容易受到细菌、霉菌及各种化学物质的污染。加上防汛期间人们精神紧张、疲劳、睡眠不足,机体抵抗力下降,食源性疾病发生风险增大。
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会导致微生物在极短的时间内大量繁殖,从而就很容易引发肠道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甲肝、戊肝、其他感染性腹泻及食物中毒。
04营养状况恶化
洪灾期间,食物供应不足,灾民的食物消费数量和质量明显下降,膳食结构不合理。灾民的能量、蛋白质和一些微量营养素的摄入不足,人群发生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病的风险急剧上升,特别是婴幼儿、儿童、孕妇、乳母和老年人等处于特殊阶段的人群。
No.2灾后该怎么做呢?
1不喝生水
洪水中含有大量泥土、腐败动植物碎屑、细菌或寄生虫,即使肉眼看起来很干净的河水、山涧水、井水、泉水或湖水,也有可能已被动物粪便、有机或有毒化学物质等污染,直接饮用非常危险。尤其是食物、动物遗体等被洪水淹过之后会滋生细菌等病原体,污染清洁水源,如果工厂、化工厂也被洪水淹没的话,还可能造成水源化学污染,所以切记不要喝生水、浑水。
2不吃被水淹过的食物
切记不可食用淹死、病死的禽畜等。来历不明的禽畜可能死于传染病,最好深埋处理。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都有可能被污染,因此食物和餐具都要先加热消毒,食物一定要烧熟煮透后再入口。
3做好家具消毒
洪水退后,要及时清洗消毒家里受潮的衣物、被褥等,还可以用肥皂水或者消毒水擦拭屋内可能积水的角落和地面。
4注意个人卫生
环境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洪灾后,环境中的垃圾较多,需要尽快清理,避免污染水体,洪水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和不明物质,皮肤接触洪水后,应该尽快用肥皂或者洗手液等进行清洗。要尽量避免身体长时间浸泡在水中。
5积极的心态
还有就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啦!拥有乐观心态,积极应对。世事难以预料,所有不能将我们打到的,终将会让我们更强!
注:文章资料摘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