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国第一款406毫米大炮,岸防炮M1895,耗时7年建造

2020-12-14 19:08 作者:丹书战史  | 我要投稿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武器装备也在飞速的进步,金属冶炼和化学工业的进步让火炮往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19世纪后半叶,随着军舰吨位的增加,火炮口径一路飙升,它们不仅威胁着对手的军舰,同样也威胁着那些岸防要塞,为此提升岸防炮的口径势在必行。

在格罗弗·克利夫兰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美国一个委员会对美国海岸线的防御力量和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的结果是美国的岸防体系已经落伍了,尤其是要塞内的技术兵器,已经无法对海上最新式战舰形成可靠的威慑。

1886年,美国的一份报告建议花费1.27亿美元(约等于今天30多亿美元),对美国海岸线上29个防御点改善武器装备,包括后膛装的大口径火炮、迫击炮、水雷等,这个计划打造的防御工事在后来影响深远。

说回武器改善计划,为了达到远射程的要求,美国海岸炮兵订购了一门16英寸(406毫米)口径的重型火炮,这在当时简直是惊世之举,因为美国当时没有设计建造如此重炮的经验,因此火炮的相关工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火炮相关零部件在1895年开工,并于1902年建造完成,火炮重达129吨,炮管长17米,安装在一个带有滑轨的底座上,可供火炮进行方向调整。炮管俯仰角度为-5°~20°,方向角度总共有160°,发射1.1吨重的炮弹,发射药重290千克,炮口初速度690米每秒,最大射程17600米(还有文章说是34千米,不过这可能和后来的型号搞混了,因为衣阿华的406毫米主炮在几十年后也只有三十多千米的射程),这样的性能数据在当时简直让人乍舌,哪怕是前无畏舰也无法承受一次它的攻击。

不过该炮同样受制于当时的技术,火炮的操作全靠人力,要将炮管放平后把一吨多重的弹药装入炮膛,这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射击频率也很低,因为不像臼炮拥有弯曲的弹道,火炮战斗阵位近似于露天,一旦敌方逼近到舰炮射程内,那么炮组将会陷入危机。

M1895总共只生产了一门,同时它也是美国第一款406毫米级别的大炮,服役后安装在巴拿马运河太平洋一侧附近的格兰特堡,隶属于美国陆军海岸炮兵。

作为早期的巨炮,M1895的出现对美国来说可谓意义非凡,一方面彰显了国力,另一方面为后续重炮的建设打下了一些技术基础,例如一战时期美国就开始建造第二代406毫米口径岸防炮,二战时更是建造406毫米口径主炮的衣阿华级战列舰,这种技术上的传承源头都来自于M1895。


美国第一款406毫米大炮,岸防炮M1895,耗时7年建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