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福义《语言学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学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
任意性:没有自然属性上的自然联系,社会约定关系
理据性:命名的依据、缘由——合成词“雨衣”挡雨的衣服/单纯词中的拟声词/分化词语义关系:椅-倚-靠
争论:自然派vs约定派:二者是否相互对立——有无自然联系
→非对立——一定范围内作选择+原因
2.稳固性与渐变性
稳固性:正常交流、适应社会需要
渐变性:由临时的变化逐步巩固下来——得到社会群体认可与效仿
3.线条性与层次性
线条性(表面形式):一个接一个出现,符号序列
层次性:大单位——小单位(二分法)
4.语言的系统性:语音、语义、语汇、语法
5.语言的社会性:依存于社会,社交工具、本质属性
6.其他属性:民族性、生成性(类推-同类替换、递归-套娃)、模糊性(中午)
语言与言语
区别:语言抽象/社会/现成/有限/稳定
言语具体/个人/临时/无限/多变
联系:语言来自言语,依存于言语/语言制约言语,指导人们进行言语实践(相互依存、制约)
口语与书面语
口语(第一性):语音载体/通俗松散/灵活易变
书面语(第二性):文字载体/文雅严谨/稳固保守
语言和副语言
副语言:体态、美术、音乐——依附性副语言(交通信号)/独立性副语言(体态)
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自然语言:发展中自然产生、民族性/模糊、歧义——汉语/英语
人工语言(副语言):明确、无歧义——公式、信号灯、世界语
第二节
1.语言的层级:上层和下层
下层(形式层):语音层:音位——音节——音步……
上层(符号层):语法层:语素——词——词组/短语——小句——句子
2.语言层级特点
下层到上层是质的变化(形式—形式+意义)/下到上是量的扩充/上由下构成,下是上的成分
例:元音+辅音 远大于 音位
3.语言的子系统:语音、语义、语汇、语法
角度①:语言系统=符号系统=语音+语义
角度②:语言系统=语言符号(语汇)+组合规则(语法)
语音系统:音位+音节/对立/例如:送气与不送气/组合规则,例如汉语没有复辅音
语义系统:义项——义素——表现在义项聚合关系和句义的组合关系
义项+义项=义丛
语义场:纵向(上下义、总分关系)+横向(同义、反义、类义)——丈夫/妻子-类义/上下义(配偶)
语汇系统:语素、词、固定短语(熟语、专名)
词语中的聚合关系:同音词、同形词、同素词、同构词/基本词汇、一般词汇
语法系统:结构、功能——买+西瓜(动宾)/大+西瓜(偏正)
4.语言的基本关系:组合+聚合
语言学概论(自用)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语言与言语(p10)
区别:
语言:抽象/社会/现成/有限/稳定
言语:具体/个人/临时/无限/多变
联系:
语言来自言语,依存于言语【苹果、梨(具体)→水果(抽象)】/语言制约着言语,指导人们进行言语实践【社会惯例:语序】
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p18)(北大p31)
组合关系:由若干较小语言单位组合成较大的语言单位,其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是组合关系,又称为线性序列关系或句段关系。【红(词)+花(词)=红花(词组)】
聚合关系:具有相同组合功能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又称联想关系。【红花→绿花/黄花/白花】
屈折语(p20)
屈折语:其特点是通过各种曲折的方式来表示语法意义,屈折语可分为内部曲折和外部曲折。
内部曲折:write-wrote 通过改变部分语音表示不同语法意义
外部曲折:book-books 通过加附加词缀表示不同语法意义
语言的交际功能(p25)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各种交际工具,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副语言只是辅助性交际工具,如果没有语言那些依附于语言的副语言也就不可能存在。
社会交际是语言的本质功能,因为语言就是为了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离开了社会交际的需要,语言就失去了生命力,如果没有社会交际功能,就不可能有其他功能。
【例如一个人一天不说话——不可能不用语言来思维】
文化的性质和类型(p27)
性质:
文化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超自然性和超个人性。
超自然性:文化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创造的。人的自然遗传现象不是文化现象。【经过人们加工改造的就是文化现象:栽培的植物/改造的山川河流】
超个人性:文化不是个人现象,而是社会现象。超自然现象不一定都是文化现象,有些可能是纯粹的个人现象。【例如:走路“外八”——个人习惯】一旦对社会产生了影响就会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被人们所知的发明创造】
类型:
从外延上看,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智能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种类型。
物质文化:人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交通工具、食物】
智能文化:人们拥有的各种科学技术知识。【学科理论知识】
制度文化:制约人们社会性为的各种风俗习惯、制度规范等。【社交方式、饮食习惯】
精神文化: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观念等精神产品。【思维方式】
转换生成语言学(p54)
转换生成语言学又称转换生成语法,当代语言学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乔姆斯基1957年出版《句法结构》标志其诞生,被称为针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次革命。
主要观点:
①以人的语言能力为研究对象,反对行为主义的语言观。研究内在语言能力,而不是外在言语行为或语言运用。
②“解释性原则”,试图解释人们生成和理解话语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并建立一个普遍语法。
③使用演绎法研究语言,并且用形式化的方式来分析语言结构规则,提出转换生成法。
第二章:语音学
音位的分类(p79)
音位可以分为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两大类。
音质音位:一般把从音素的音质角度分析归并出来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因为它占了一个时段,所以也叫音段音位。【元音和辅音】
非音质音位:除了音质外,音高、音强、音长这些非音质形式也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由这些音律形式构成的音位就叫非音质音位。包括调位(声调)、重位(content的轻重读)和时位(bit—beat)。
音位变体(p79)(北大p67)
音位变体:属于同一个音位的不同语音形式,就是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对于音质音位来说,属于同一个音位的不同音质形式(音素),就是这个音质音位的音位变体。【t:top和stop】对于非音质音位如调位来说,属于同一个调位的不同音高形式就是这个调位的音位变体。【土改214-35/土堆214-21/优雅214(三个音位变体)】。音位变体一般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条件变体:指出现条件受环境限制的音位变体,即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只出现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处于互补分布的状态。【汉语[a][A]归为/a/】
自由变体:在相同语音环境中可以无条件的变读的音位变体,即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可自由替换而不会造成意义的改变。【l、n>/l/】
语流音变(p87)
语流音变:指在连续的语流中某些语音成分受前后语音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有时说话人由于种种原因调整语音的快慢、高低、强弱,也会造成语音的某种变化。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等几种类型。
同化:一个音影响临近一个不同的音,使它变得和自己相同或相近。【难免(nanmian)—(nammian)】
异化:相同或相近的音组合在一起,其中一个音变成不相同或不相近的音。【土改—涂改】
弱化:连续发音时,有些音位的发音变弱的现象。【汉语中的儿化音】
脱落:连续发音时音位减少的现象。【两个-俩】
增音:为了发音方便,在语流中增加原本没有的语音成分。【啊(a)——哪(na)、呀(ya)】
第三章:语义学
语义的概括性和具体性(p94)
语义既有概括性又有具体性。语义所反应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种概括的认识,词语的意义概括了它所指的各个具体对象的共同特征。【“人”——各种各样人的特征】
但是,语义作为人们言语交际的内容,在具体的话语中,又是比较具体的。在具体语境中“人”一般指代特定的人。
认知意义和指称意义(p97)
概念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因此概念意义可以分为认知意义和指称意义。
认知意义:反映概念的内涵,表示概念所指对象的区别特征。【“笔”的内涵为“写字画图的工具”】
指称意义:反映概念的外延,表示所指对象的范围和类型。【“笔”的外延为“铅笔、钢笔、毛笔”】
一些词有表示概念的内涵,但在现实中没有所指对象。【金山、银山】
有些词指称对象相同,但反映内涵不同。【“周树人、鲁迅”——指同一个人,反映同一对象不同方面】
二元义场类型(p109)
二元义场:由两个同级词语构成的义场就是二元义场,根据义项之间不同的对立关系,又可分为关系型和性质型两类。
关系型二元义场:表示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二元义场。这种义场中的词语具有相互依存性,反映事物之间相互关系,可进行关系推理,凡是不能进行关系推理的就不是关系二元义场。【大-小、多-少、丈夫-妻子】【注:父亲-母亲不是关系型,二者应为“丈夫-妻子”的关系】
性质型二元义场:表示事物之间不同性质的二元义场。这种义场中的词语具有相互对立的不同性质,不涉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能进行关系推理。【白天-晚上、成功-失败、死-活】
上下义关系(p111)
上下义关系就是逻辑上的属种关系。具有属种关系的一组词是上下义词,其中表示属概念的词是上义词,表示种概念的词是下义词。【笔-钢笔、人-男人】
表示整体部分关系的不是上下义词。【中国-北京、森林-树】
表示等级关系的也不是上下义词。【博士-硕士】
上下义具有包容性,上义词所指范围包容下义词的所指范围,可进入“乙是甲”格式,而不能反过来说【钢笔是笔-笔是钢笔】。逻辑上讲,上下义是蕴涵关系。其逻辑为:乙真甲必真,乙假甲或真或假。【这是笔为真-这是钢笔为真;这是钢笔为假-这是笔或真或假】
上下义具有相对性,甲是乙上义词,乙是丙上义词,所以甲也是丙的上义词【人-老人-老汉】
上下义词具有传递性,上下义关系有近有远。最临近的为直接上下义词【人-男人】;具有间接上下义关系就叫间接上下义词【人-老汉】。
语义指向(p121)
语义指向是句子中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包括连续成分和非连续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1.他浓浓的泡了一杯茶。-浓浓的:【语法上为状语,语义上指向宾语“茶”,指茶的性状】
2.小王扭伤了腰。-腰:【指向小王和扭伤】
语义指向分析歧义
“他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屋顶上的指向:【他:他在屋顶上,他发现了敌人/敌人:他发现了敌人,敌人在屋顶上】
第四章:语法学
语法意义(p129)
语法意义是指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组合功能和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是反映组合方式的,名词、动词等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陈述、疑问等是反映词语的表述功能的。
语法意义上从各种具体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中进一步抽象出来的高度抽象的意义。具体词语的语汇意义虽然也是抽象的,但语汇意义是从词语所指事物现象中抽象出来的,而语法意义则是从各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中进一步抽象出来的。【树、人】
词语组合结构和功能结构(p129)
组合结构:反映词语之间语法结构关系,如主谓、动宾、偏正等。【动宾-打人】
功能结构(这个有争议):反映词语组合功能的,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组合功能既包括充当某种结构成分的功能,如充当主语、谓语。也包括与某类词语组合的功能,如能加冠词、副词等。
语素的功能类型(p135)
语素可以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功能上可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自由语素和粘着语素、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构词语素和构型语素。
成词语素:可以单独成词的。【人、山】
不成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民、木】
自由语素:能单独成句。【我、好】
粘着语素:不能单独说的。【的、呢】
定位语素:造句或成词时位置固定的语素。【阿、者】
不定位语素: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民、山】
构词语素:可单独或与其他语素一起构词的。
构形语素:只能构成词语的形态变化。【book-books】
句法变换(p145)
不同句型和句类之间有时可以相互变换,如主动句和被动句,陈述和疑问句、肯定和否定句。
变换方式:
1.省略:去掉句子某些成分,又叫删除。可分为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小王站起来,(小王)对大家鞠了个躬】
2.移位:改变词语的先后位置,又叫易位。【小王骑走了自行车-自行车小王骑走了-主动变被动】
3.插入:在句式变化时添加某些词语。【小王骑走了自行车-小王把自行车骑走了】
4.替代:用代词替代某些词语。【我请了老张,可老张不肯来-我请了老张,可他不肯来】
5.复写:句式变换时重复某些词语或词语的一部分。【他去北京-他去不去北京】
第五章:文字学
文字和字符(p158)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以字符为元素构成的符号系统。字符是文字最基本的单位,是直接与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拼音文字的字符一般叫字母,一个字母是一个字符。例如汉字。文字与字符的关系类似于语言与词的关系,文字和语言都是符号系统,字符和词则分别是文字系统和语言系统的符号。
第六章:语用学
合作原则的四种准则(p196)
合作原则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在言语交际中,双方都希望互相理解,彼此总是需要相互合作的,因此都遵循合作原则来达到预期目的。
真实准则:说话人所说的话语应该是真实的,不能是假话或缺乏根据的话。人际交往中讲真话是基本行为准则,因此某些托辞也可能被认为是真话。【我去厕所】
适量准则:要求说话人所说的话应当含有与当前交谈目的相关的信息内容,并且所说的话要不多不少,既不使人感到信息量不足,又不使人感到信息量多余。进一步研究为角色语言常量:被角色要求少说话甚至不说话。
关联准则:要求所说的话与话题相关,即要切题,不要说与话题无关的话。【例:对方提问,你答非所问】
方式准则:要求表达清楚明白,避免晦涩歧义。
行事行为(p206)
行事行为是指说话人要用他说的话做什么事。可分为六小类:
断定式:说话人告诉听话人某种情况,或断言某种事态。【我告诉你/我断言】
指令式:说话人企图使听话人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如请求、命令等。【我建议/我命令】
承诺式:说话人保证自己做或不做某事。【我保证/我答应】
询问式:说话人对所述命题提出某种疑问。【明天上课吗?】
表情式:说话人表明对所述事情的某种情感态度。【谢谢你】
宣告式:通过以言行的力量使某一事态得以存在或实现,或引起事态的变化。【我宣布】
指示语(p227)
指示语:在指称词语中,有些词语的所指对象随着具体的语境发生变化,这就叫“指示语”。
指示语有两个特征:一是指示语的具体所指随语境变化,在不知其语境时是无从缺点所指的。【命题:A鲁迅是《野草》作者;B我是《野草》作者——“我”是指示语】二是指示语必须有一个确定的参照点,当参照点没有确定或为假时,指示语就没有意义。【牛奶保质期三个月,其具体时间取决于参照点:牛奶生产日期】
指示语类型:
人称指示:言语交际或言语事件中的参与者,包括说话人、听话人或第三者,一般为人称代词【你我他】
时间、空间指示:指示与言语交际或言语事件有关的时间和空间信息。【现在/明天】
语篇指示:指示语篇上下文中某一部分。【这/那】
社交指示:用来指名发话人和受话人和第三方之间的关系,是特殊的人称指示语。
第七章:历史语言学
词语借用(p262)(北大p212)
借音是指借用外族词语的读音形成借词,可分为几个小类。
音译:把源语言词语的读音转写下来。【柠檬=lemon】
1.半音半意译:对源语言的词语一半音译,一半用意译。【ice-cream=冰淇淋】
2.音译加义类:介入方在转写词源读音后,再加上本族语表示意义类别的语素。【sardine=沙丁鱼】
3.音兼义类【vitamin=维他命】
借形:直接借用源词语的书写形式形成借词。【标本、观点——日本借用汉语意译印欧语言的词,中国再从日本借入】
第八章:综合性语言学
语法化研究的主要内容(p290)
“语法化”:语言中有实在意义的词语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即实词虚化。
主要内容:词汇、短语、语用法、篇章的语法化。
1.词汇语法化包括两种形式:实义向虚义变化,不太虚向更虚变化。
实义向虚义变化:名、动、形三类实词虚化成介词、动态助词等意义比较虚的词。【将、着】
不太虚→更虚:词汇由助词等较虚成分向副词、助词等更虚的成分演变。【敢:①表“可、能、会”→②表反话副词“敢”】
2.短语的语法化:一个短语或其他句法单位演变成一个稳固词汇单位的过程。【恨不得:动词→表心境】
3.语用法的语法化:①语用原则来解释某些语法结构的差异现象。【疑问/建议:why didn't you read in bed?】②用语用原则来解释某些语法结构的演变现象。【在…下:①在桌下,在床下→②在xx帮助下】
4.篇章的语法化:章法成分转化为句法成分和构词成分,或松散结构演变成稳固的语法手段。【写字写累了——动词拷贝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