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出口、汽车、房地产,形势出现了变化。。。

2022-06-15 09:59 作者:蓝白argentina  | 我要投稿

01


2022,马上过去一半了。


这半年里,我们见证了太多,以前没有见过,以后也不一定能见到的历史。


我们见到了,俄乌闹的不可开交,全球加息潮,粮食安全,资源品高不可攀,全世界笼罩在大通胀的阴影下。


我们还见到了,出口订单下滑,制造业的大心脏短暂停顿,货车司机们在高速公路辛苦往返。


见到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基建大潮开动,宽松的货币让银行手里塞满了钱,却难以找到合适的贷款需求。


见到了,房贷利率以史无前例的方式,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降了将近200BP。


也见到了,一家又一家房企巨头从神坛陨落,曾经不可一世的资本投机者们销声匿迹。


站在六月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蓝白想从出口、制造业、房地产、汽车、信贷,不同的角度,尝试跟大家讨论,我们正在经历什么。


02


想了想,先从出口聊起吧。


还记得上个月,聊4月出口的时候,增速创下2020年6月以来的最低点,不管是对欧美日,还是电脑、手机、集成电路、家具、家电,都是负增长。


想不到啊,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出口马上就支棱起来了。


9号上午,海关总署发布了5月份的进出口数据:


以美元计价,单月同比大增16.9%,市场之前预期只有7.3%,比4月直接回升了13个百分点。


进口增速只有4.1%,说明消费需求不足,但至少还维持了增长。


一个关键的数据,是“顺差”。


以美元计价,5月进出口顺差是787.6亿美元。


前5个月,顺差规模已经达到了2904.6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50.8%。


而在去年前五个月,顺差规模只有1930亿美元。


大家都知道,今年形势不太好,可出口却大幅领先进口,顺差这么强,原因是什么?


其实就八个字:外需旺盛,内需不足。


中金固收说:现在的形势,跟2015年很像。


当时是产能过剩,国内需求不足,产品价格又低,大量商品出口到国外。


现在呢,海外这两年一直在放水,通胀水平已经突破历史记录,商品价格普遍比国内高,情况跟2015年差不多。


这种“外需强、内需弱”背景下形成的顺差,更多是被动式的顺差。


当然,外需只是一部分原因,与4月的数据相比,出口之所以能迅速反弹,跟疫情后的自我修复,有很大关系。


我们来拆解一下结构。


第一是看地区。


5月对东盟出口增速超过25%,回升幅度接近20个百分点;


对欧美出口增速都超过了15%,尤其是欧盟回升幅度超13个百分点。


第二是看产品。


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回升幅度接近10个百分点,农产品出口增速高达27.6%,连续3个月保持在20%以上。


尤其是机电,这一项可是出口的主力,5月出口机电产品1677.33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4.41%。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里,箱包类似容器出口是33.04亿美元,同比增长50%;


鞋靴出口是50.99亿美元,同比增长49.54%。


上面说的,外需大于内需,是出口大幅领先进口的原因,是“被动式顺差”的表现。


03


但我们更要注意到:只看出口这一项,为什么5月比4月大幅增长?


两个原因。


1,沿海复工复产,前期积压货箱集中发运,物流恢复畅通。


看中港协的数据,五月下旬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速超60%;上海港持续恢复,截至5月底,集装箱日吞吐量已回升到正常水平的95%。


今年前四个月,即便有疫情扰动,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依然完成了1535万标准箱,稳居世界第一。


上海,还是那个上海,一旦觉醒,威力巨大。


2,去年5月基数低,今年不太一样。


大家看5月份的出口结构,工业品,比如钢材、铝材、稀土,还有出行的品类,比如汽车、箱包、鞋靴和服装,出口增速的回升幅度最大。


说明什么呢?


去年5月份的时候,海外的需求,还没有现在这么强劲。


今年海外各种复工,对原材料的需求大了。


出行又顺畅无阻,那外出旅游的商品,自然更受欢迎。


这份出口数据,可以说,是2022年“里程碑式”的转折点,更是给整个市场注入的一针“强心剂”。


事实证明,只要能迅速复工复产,只要有稳定的生产环境,我们的工业体系恢复速度,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强悍的。


要知道,在4月份,包括数据没有出来的5月份,越南爆棚的出口数据,还有“印太经济框架”出来之后,有很多“出口不行了”、“产业链外移”的论调。


其实上个月,跟大家聊出口的时候,蓝白还是坚持一个观点,短期下降剧烈,只能说明,受国内供应链的影响。


你说越南有没有抢我们的订单?


有,确实有。


他们有了服装鞋帽的代加工、组装出口环节的订单。


但这样以来,他们就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电子零部件。


反过来,这就使中国又成了东盟的最大出口国。


申万秦泰说:东盟,特别是越南,因为本国产业链基础设施欠缺、产业集聚度低的限制,进出口实际上多年维持“高周转”模式。


越南的出口顺差率不到4%,尽管出口规模接近我国1/9。


但是,相对我国出口顺差率高达20%以上的工业体系的新增产能,越南的真实工业体量,不到我国的1/40。


远不足以奢谈成为我国“产业链外移”的主要目的地。


事实上,越南、韩国5月的出口三年平均增速,都没有超过我们。


不过,面对炸裂的出口数据,还是更冷静的看待。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4月份订单的“非正常积压”。


申万宏观的报告说:


在4月份,宁波出口同比增长8.9%,出口总额是105亿美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而去年同期,宁波的出口额是96.6亿美元。


假定4月宁波出口与去年同期持平,这多出来的8.5亿美元出口总值,肯定来自上海海关的转移。


报告测算,4月的积压订单总值,差不多达到了312.4亿美元。


剔除这部分积压的订单,5月订单的出口同比增长,只有5.1%。


远没有5月份数据表现出来的那么积极。


说白了,5月份出口快速回血,既有国内复工复产、海外需求暴增的因素。


也有之前积压的订单,集中在5月份释放的因素存在。


不管怎么说,出口这一块,是我们最近几个月以来,看到的难得好消息。


04


聊完了出口,接下来,聊聊汽车和房子。


买车要减税了。


前几天,财政部、税务总局发了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通知。


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到12月31日期间,且不含增值税的单车价格,不超过30万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所以,买车少交一半税,要具备三个条件:


1,接下来半年内买。


2,车价不超过30万。


3,排量在2.0以下。


不管是人生第一辆车,还是家庭第二辆车,这个范围,基本覆盖了大部分自主与合资品牌,也有一小部分豪华品牌。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1年,2.0L以下的燃油车,总共卖了1772万辆。


其中豪华车销量277万辆,占15%,合资861万辆,占48%,自主车634万辆,占35%。


今年车市的表现,虽然没有楼市那么惨,可大家都知道,4月份长三角物流停顿,不少车企的零部件供应受到影响,作为仅次于房子的大类耐用消费品,产销都遇到了困难。


4月份,汽车类零售额同比跌了31%。


1-4月,汽车厂商的批发销量达到了638万辆,同比增速,从1-3月增长8.3%,直接断崖下跌到4.5%。


电动车还好点,最惨的是燃油车,1-4月销量492万辆,比去年跌了18%。


买车减税这一招,有没有效果呢?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历史。


2009年的时候,1.6L及以下乘用车减免了5%购置税,那一年,汽车销量增加了357万辆。


2016年的时候,还是同样的政策,1.6L以下排量减5%,汽车销量增加了323万辆。


这一次,买车减税对排量和车价的覆盖面更广,考虑到汽车保有量提升,居民消费意愿降低,对销量的刺激,就算不如2009年和2016年,增幅达到百万辆级别,难度应该不大。


车市在复苏,楼市这边,虽然回血速度慢了点,至少没4月那么惨了。


05


热点城市,成交确实在反弹。


5月份,深圳二手房成交2318套,环比涨了24.6%,重新站上2000套大关。


南京、5月单周的新房成交,始终保持在1000套以上。


尤其是苏州,限售放开之后,听说各路炒房头子又开始准备炒苏州了,5月苏州成交环比涨了49%。


贝壳的统计,50个城市的二手房带看量,环比增加了8%,尤其是长春、上海、哈尔滨这些前期大面积封控的城市,只要恢复流动,哪怕只是市内的流动,二手房就能恢复元气。


这说明什么呢?


1,在年复一年“回归核心主城”的共识下,大城市更容易凝聚松散的购买力。


2,在频繁的、持续的宽松政策刺激下,不断降低的首付和利率门槛,遍地开花的放开限购与限售,加上复工复产的进度越来越快。


楼市这头“大象”,虽然身形还是有些缓慢笨重,但至少开始起身活动了。


房子和车子,是居民消费的两个大头,产业链覆盖之长,远非其他行业可以相比。


楼市和车市恢复信心,其他上下游行业也会被带动。


这方面可以看看PMI数据。


5月的制造业PMI数据,从4月的47.4%回升到了49.6%,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是44.1%,也在回升,中断的物流,堵在路上的快递,确实打通了。


运输好转,企业被动累积的库存,也开始逐渐消化,5月的产成品库存缩小到了49.3%。


物流只要通,一通百通。


5月新订单指数是48.2%,回升了5.6个百分点。


总之,接单的企业多了,愿意补库存的企业也多了,原来堆积在仓库里的产品,也开始有买家了。


当然,PMI整体的数据,还没有恢复到荣枯线50以上,但环比4月,明显改善很多了。


在复工复产的过程里,银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经济观察报》有一篇报道:现在,全国各地的银行都在“冲刺”信贷。


用冲刺这两个字,说明现在银行的放贷意愿,非常急迫。


银行系统里的人说,以前信贷指标的要求,没有5月这么紧张,也没那么多硬性要求。


但是今年5月开始,总行分行领导都督促得很紧,分行还要开大会督导,要求信贷投放的部门员工,主动去问企业客户的信贷需求。


为啥银行这么拼?


其实一层一层的,都是上面要求的。


5月下旬的时候,央行开了一个全系统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明确说:


“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要增加一倍”


“加大贷款投放,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共同担负起金融支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重任。”


有信贷经理说,他们部门,在小微贷款上每年都有30%-40%的增幅要求,不达标的话,从上到下,一票否决不能评优。


所以,在放贷这一块,今年银行有很大的考核压力。


06


非常时期,非常手段,经历过至暗时刻后,各行各业,大家都太拼了。


出口、汽车、房地产、制造业,现在还只是复苏的起点,还不能过度乐观。


数据虽然还是不好看,至少我们熬过了最难的那段时间。


前几天看了一篇《财经》杂志的文章,在最困难的两个月里,长三角制造业没有躺平。


有的企业想尽一切办法,“能复工一个人,就送进去一个人”。


3个年近60岁的工程师,每人睡一个办公室的大桌子,下面垫着被褥,每天都怕睡觉翻身掉下来,硬是在工厂里待了60多天。


货车司机们,把自己锁在驾驶舱里,日夜兼程,赶在被隔离前,再多送一趟货。


是的,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资料来源:


高瑞东:生产物流快速恢复,助力5月出口超预期


秦泰:魔幻的预期 真实的强劲——5月进出口数据解读


李奇霖:经济筑底回升


《经济观察报》:银行“冲刺”信贷


《财经》:最困难的两个月,长三角制造业没躺平

出口、汽车、房地产,形势出现了变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