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罗马军队训练大纲(利奥6世战术第7部分下)

2021-09-19 18:47 作者:海尔雷-德-洛林  | 我要投稿

士兵有必要像真正作战时一样进行这种操练,借此让他们了解在战时应当了解的知识。习惯了危险的士兵会更为勇敢。

既然我们已经具体讨论了骑兵训练,有必要用类似的办法给您介绍源自古时或当今战术学者的步兵训练方法。首先,步兵部队的队列必须组织好,如我们前文所述,以便让士兵跟随军旗和指挥官,一部分人在左,一部分人在右。然后指挥官和掌旗官以及传令官和号手一起向前,队列最前方的人员,即“排头兵”与十夫长,按照预定位置从左到右依次站好。(实际上这难度很高,因为对象基本上全都是训练军区农兵而不是类似罗马军团和东罗马野战军。)

在抵达训练或者战线应当的位置时,指挥官和他后面的掌旗官与通常的随从在其应当的位置停住。队列中每个人在各自的位置从两侧把队列集结好,一开始距离较远以免相撞,队列纵深应为十六人,把轻装部队配置在后方。他们将枪尖朝上以免互相干扰。传令兵以及战场向导,即当地的向导移动到队列的前方,前者负责传达指挥官的命令,后者则负责侦察和引导。

这是东罗军队日常训练时的装束,毕竟盔甲沉重。而且训练打坏了修理费用也是不小的费用。但是不代表上了战场这位军区农兵还是这么穿。

如果军团进行训练,指挥官应当和传令官、战场向导移动到前方。如果分队进行训练,只有骑马的分队指挥官和两名传令官、两名向导、一名马夫和一名持剑卫士,即为指挥官携带武器的人需要来到队列前方,直到队列即将接战后,他们再安全地撤退回军阵中军旗所在的位置。

指挥官本人不应和敌军作战。步兵军阵的军号除军阵官直属的号手之外都不得吹奏,不论这个军阵总共有一个、两个,还是许多个军号,以免噪音干扰命令。这就是重装步兵,即步兵中的重甲部队应当的组织方式。轻装部队的组织方式有很多种,他们原本被称为“阵外部队”,但现在被称为弓手或者弓箭手。有时在每个队列的后方按比例配置弓手,十六名重装步兵的后面配置四名轻装步兵,而当重装步兵队列缩减到四人时,在后方配一名弓箭手;有时他们配置在阵列中,重装步兵和弓箭手间隔排列;有时他们要配置在队列中和掎角处,即队列的两端,位于骑兵内侧。如果有大量的轻装步兵,通常他们和一部分重装步兵被配置在骑兵外侧较近处,以保护位于外侧的骑兵。(可惜全战的AI基本上做不到,导致骑兵和远程日常被玩家偷或者袭击侧翼)

使用投射武器、斧和骨朵的部队应当在重步兵队列后方,或者在战线的两侧而非中央。投石索兵应当配置在两侧。目前我们把弓箭手和其他投射武器的使用者配置在队列后方,以便训练或应对需求。(这就是类似刀牌手在我国步兵阵线的使用方式了,也就是防止对面其他部队从中间的死角爬到枪兵脚下进行袭击。这也是为什么刀盾手到了18世纪才被淘汰的原因)

把骑兵配置在步兵战线的两端,最勇敢的部队要和他们的军官一起在最外侧列阵。如果骑兵部队很多,比如超过一万两千人,他们应当列成十排。如果人数没有那么多,就列成大约五排。在后方,马车附近应有额外的部队提供支援,以便吓退出现在后方的敌军。如果没有这样的需要,那么他们应加入保护侧翼的行列。他们应当首先在一个很宽的区域内集结起来,以便在部队转向时不会互相阻挡。

命令骑兵不要紧追敌军或离步兵阵列太远,即使敌军很快就要溃逃,否则他们可能陷入埋伏,而与步兵距离很远,得不到阵线支持,被削弱而数量较少的他们可能遭到惨败。但如果这种事发生,而他们被敌军击退,就让他们到战线的后方寻求庇护,但不要退到应当位于步兵阵列后方,以便得到保护的马车后面。如果他们还是不能坚持,他们应当下马并步行作战。

如果部队准备集结作战,但没有打算在当天作战,而敌军向我军骑兵冲锋,而我军骑兵未能稳固阵形时,他们不应等待骑兵在两翼就位,而是应当移动到步兵后方,即战线和马车之间。如果这样做的话,中央就会需要更多的空间,以免让骑兵免于在狭窄空间内行动,或者被敌军的箭矢射伤。

这些事情在作战时会格外增多,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要花时间训练。

现在我们已经讨论完布置,应当如前文介绍骑兵一样,对您解释清楚步兵的阵形和指挥了。

当各种部队集结在前,而军中各部队到达进行训练的位置时,传令官要下达如下命令:“安静,所有人注意命令。不要疑惑,坚守阵地,跟随旗帜。任何人都不得离开旗帜追击敌人。”在说完这些话后,他们要无声地稳步行动,任何人甚至不得耳语。

他们应当习惯这些行动,以便在口头命令、点头或其他信号下达时,能够前进或停止,扩展或收缩队列,有秩序地保持战线或成直线整齐行进,并能进行各种收缩或扩展战线宽度和深度的动作。他们要以密集阵形行进,使用木棍或钝剑以作战队形进行模拟作战。

也要用这些方式训练他们:把部队分成双枪阵,然后再恢复平常的阵形。转向右侧,然后再转向左侧。向侧翼行进,即向阵列的右侧部分行进。成战线行进,然后再回到原来的出发地。以面向两个方向,组成双战线进行防御,然后再回到原来的位置。把战线转向右侧,然后转向左侧,展开阵列并扩张阵形,把阵列深度增加到两倍,将战线转向后方,再返回。

这些机动动作,要在接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命令后执行,以口头命令、手势或者其他信号指挥部队前进或停止。当他想要让他们前进时,战场向导要用螺号(boukino)、号角(taurea)或者语音发出命令,让部队前进(“boukino”原意为“螺壳”,“taurea”则源自“牛角”,但其他军事典籍中一般不使用这两个名词来称呼军号,军号也未必真正由海螺、牛角制成。也有可能和军团时期一样用铜做号角) 如果他想让他们停下,就吹响停止号(touba,一种较小的螺号),或用语音、手势让他们停下。让部队习惯口头命令或者信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兵器的撞击声、尘土或者雾气会造成迷惑。

这是军团时期使用的库努(Cornu)号角,此处只是说明实际应用中军队也可能使用类似材质的

如果您想扩展战线的长度以威慑敌人,或与敌军的战线相当,在队列为十六排时,纵队人数可以减少或者再分。下达命令:“成八人队变队。”他们将会间隔一个人移步离开原纵列,这样一来,纵列的深度减小到每列八人,而战线的宽度则增加。如果他想要把纵队减到四人,他再度下令:“变队。”他们将以类似的方式向左或向右移动。这必须在监督下进行,以保证所有人进出的方向一致。

他们应当整齐而有秩序地行进。当有人踏出战线前方而导致队列不再整齐,应当下令:“前线整队。”这样战线就能重新整齐。

他们要在距离敌军战线两到三箭地之外,收缩阵列或结成紧密阵形,并准备冲锋。命令是:“收缩阵列。”他们要向中央收紧,将宽度和深度保持到前列的人的武器几乎触碰到身边的人,而他们身后,直到阵列最后的人则如同粘在一起般紧密。这一机动方式在战线正在行进或者坚守原地时都可以下达。队尾长必须催促后方的人员,并在必要时整齐战线,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胆怯而犹豫,而这是有可能发生的。

他们要在我方与敌方的战线逐渐接近,弓箭手准备放箭,而前方的士兵没有穿链甲之类的躯干护甲时结成盾墙。命令是:“密集阵列。”前方的士兵将会一个接一个地靠近,直到他们的盾牌几乎互相接触,完全保护住他们的身体,直到胫部,即小腿。站在他们后面的人举起盾牌并把它们搭在前方那个人身上,用这种方式护住胸口和脸部并准备接战。

当队列完全收紧而战线距离敌军仅有一箭地,战斗必然要立刻开始时,要下达的命令是:“准备。”然后另一位军官立刻高喊:“拯救我们吧!”而所有人一同回应道:“上帝啊!”轻装部队随即开始抛射。当敌军贴得更近时,在前方列阵的重装步兵如果有灌铅的飞镖、斧或者其他的投掷武器,他们要一齐投掷。他们也可以等待敌军贴近时,一同投出长枪或标枪,拔出剑并有秩序地和敌人作战,且坚守原地而不得追击面前后退的敌军。在他们后面的人用盾牌遮住头部并用长枪支援前方的士兵。

第一排的士兵们在和敌军开始格斗前,保护好自己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他们很可能被敌军箭矢击杀,特别是在他们没有穿身体护甲或者护胫时。(这也是为什么不是三线阵列的军队至少第一排的士兵要尽量披甲。)

在战线前进而敌军在前后两边出现时,他们要分为两组枪阵。假设当时每纵列有十六人,如果来自前方的敌军贴近并准备近身肉搏时,就下达如下命令:“分为八人队。”在这两组枪阵之中有八人原地就位,而另外八人则开始转移,组成一个新的枪阵。如果纵列人数有八人或四人,命令则是:“坚守阵地,第二排(deuteros,pl.deutero)士兵和双层枪阵的士兵出列就位。”第二排的士兵此前被称为“跟随者”(sekoundoi)或“二排兵”(epistataes,pl.epistatai)。

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一支大规模的敌军从我方战线后方抵进,而辎重车辆没有跟随,那么“跟随者”,即“二排兵”就地停下,而排头(primoi),即“排头兵”(protostatai)负责前进迎击。

如果辎重车辆没有跟随,或者在跟随时遭到了袭击,就使用双枪阵。辎重车辆必须跟随每一支装备精良的步兵队伍行进,除非失去后方的辎重车辆和其他补给的骑兵部队依然可以在必要时步行作战。

当指挥官出于各种可能的原因,希望将战线从一侧向另一侧展开时,无论是延展战线包抄或包围敌军,还是防止被包抄或包围,或者占据有利地形,又或者准备穿越狭窄地形时,都要向士兵下达左转或右转的命令。如果他打算率部向右,命令是:“转向枪的方向。”重装部队就会转向右方。“前进。”他们将会奉命向指定的位置前进,而后应下令:“转回。”他们将转回原来的方向。如果想让他们左转,命令是:“转向盾的方向。”余下的命令相同。

需要做出这种转向动作的原因是,敌人可能在我方结成双层枪阵之前,突然从翼侧或后方发动包抄。此时应当下令:“保持阵线。”一半的部队坚守原地,迎击前方的敌人,余下的部队则向后转。队列内侧的士兵依然各就各位,共同高举盾牌掩护头部。

如果您需要应对必要的风险,要把战线转向左侧或右侧。命令是:“向左转移。”或者是:“向右转移。”转移时以小队为单位依次转移,整条战线将很快就位。

战线也可以横向或纵向展开。当士兵结成密集阵形,而您需要分兵,或者展开队列,以增加纵深或使军阵宽松,应下令:“向两侧延展。”而他们将会延展队列。无论是某一个分队还是整条战线,进行这一动作时,队列应处于行军状态或刚刚停下,两翼将向外延展。

队列纵深可以增加乃至加倍。假定每列四人,而您想要将其加倍,和敌方的军阵纵深相当,并让您的军阵在冲击之下更加坚实,命令是:“入列。”他们将会结成每列八人的阵形。如果想要结成每列十六人的阵形,命令同样是:“入列。”他们将会逐个返回预定的位置,每列人数将会加倍,恢复原本十六人队位于一列的情况。如果出于某种原因,您想要把每列变为三十二人——这并不是一种高效的方式,应当下令:“一队跟一队。”他们将以前文所说的方式将队列加倍,增加队列纵深而减小军阵宽度。

前2幅图是小队的运作
这就是书中所提及的大编制军队的标准布阵了。当然了,肯定,没有武经总要里面的复杂,但是复杂的阵列不一定更有效率,而且执行难度更大。

当阵线向正前方推进,而敌人并没有从前方贴近,而是从后方出现,战线就要调转方向。当每纵队十六人时,如果您要把各队的队长,也就是所谓的排头兵调往后方,命令是:“调转位置。”各队队长会穿过军阵站成一列,他所属的士兵会跟随他们行动,面向敌人结成一个新阵线。最好是在结成紧密阵线之前完成,但如果紧密阵线已经列好,又没有展开的空间时,应当下令:“调转方向。”他们将会在原地转向后方,而此时队列最前方的是原本队列最后的“队尾长”,而不是队长。

因此这些行动可以在战时进行,让士兵们在战前做好准备;也可以在非战争状态下进行整训,期间不使用平常的铁制武器,而是用其他的训练装备,让士兵们适应各种队列动作,并将指令牢记于心,在执行时保持秩序而不会喧扰或困惑。将同一支部队分为两条相对的战线时,预先训练尤为重要——至于训练时是一支部队参与还是几支部队共同整训则无关紧要。

我清楚一些其他在训练时下达的指令,以及事实上是从古时流传下来的队列动作,其中阿里安(Arrian)和伊里安(Aelian)的作品影响最大,而他们在这方面的说法可谓异口同声。但为了避免过度延长篇幅,对这些旧资料,我将仅仅进行总结叙述,此外的部分则保持沉默。其一,资料中的一些说法或者不明确,或者不适用;其二,我们此前叙述的部分本就是整理自时代更近的权威军事经验,因而在说清楚了操练方法后,在此处再复述一段语焉不详的记述,也不会过于鲁莽。

伊里安记载了如下的说法和动作,其中包括转向,他将这个指令分为两种:转向盾牌方向,此处的盾牌指重盾;转向枪方向,此处的枪指长枪。他也记载了一系列动作的名称,包括“调转方向”“调头”“向后转”“向外转”“入列”“成列”“前列后退”“出列”“队列加倍”。他也提到“有序行进”“向左转”“向右转”“宽枪阵”“直枪阵”“斜线阵”“列阵”“阵前”“阵上”“阵下”“阵中”“阵侧”“阵外”。

以上所说的都是行动命令的名称,完整的指令如下:“拿起重装备(opla),重装者就地站立,重装者不得脱离枪阵。拥盾者离开枪阵,保持沉默,听好命令。举起长枪,放下长枪,队列收紧成一直线,注意间隙,转向枪方向,转向盾方向,前进,立定,返回前方,纵深加倍,向枪方向行动。返回原处。”但我们并不使用这些命令,因为语义不明,或者不复适用,毕竟如今的指令目标是简短而明确。

以上就是我们对步兵与骑兵整训操练的讨论,每个士兵、每支部队和整个军阵都必须能够立即执行命令。有必要对犯错的士兵进行当前规定的一系列惩罚,让他们清楚犯下错误会遭受何种处分,不敢疏忽大意。(此处惩罚包括但不限于全武装跑圈或者强制给全小队的厕所搞几天义务清理)


东罗马军队训练大纲(利奥6世战术第7部分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