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笔记。

2023-02-12 00:10 作者:不可执一而论  | 我要投稿

重点难点 1.公路建设和铁路建设的发展。 2.航空交通的发展。 3.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带来的影响。 陆海交通的发展 1.陆路 (1)交通工具 ①西方: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它的生产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汽车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 ②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2)高速公路 ①西方 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的建设,高速公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1929-1932年德国修建的科隆至波恩之间的新型公路,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 ②中国 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到2018年底,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一。 (3)高速铁路 ①西方:1964年,连接日本东京和新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后来,许多国家都修建了高铁。 ②中国: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到2019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3.5万千米。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 新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蒸汽机车工业经历了从修理、仿制、改造到自主开发的过程;内燃机车数量从无到有,经过了早期试制、定型生产、自主开发和开发新型内燃机车四个阶段,从进口仿制到自主设计制造出口,中国内燃机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形成系列化的机车柴油机。国产内燃机车基本满足了国家铁路、工矿企业的需求,并出口外国。除此之外,电力机车、地铁建设、公路交通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航海 (1)西方 ①20世纪,航运技术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航海雷达的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 ②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将英国和欧洲大陆紧密地连接起来。 (2)中国 ①1978年前,中国造船业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此后逐渐融入市场。 ②1982年,中国首次按国际标准建造并交付了出口船舶,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③2018年,中国造船完工量为3 458万载重吨,其中90%用于出口,国际市场份额超过40%。 新时期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航海事业迅速发展,在运输航海、渔业航海、科学考察航海、军事航海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振奋人心、享誉全球的发展成就。在海运方面,到2002年底,我国拥有沿海运输船舶7 987艘,载重量978万吨;远洋运输船舶2 337艘,载重量2 316万吨。在世界各国船队中排名第四。 20世纪陆上交通有什么新特点? (1)陆上交通工具发展速度快,种类多样,如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技术等。 (2)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道路建设快速发展。 (3)新能源汽车得到快速发展。 (4)国家重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5)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得到迅速发展。 航空的发展 1.西方 (1)发展 ①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 开始了。 ②1914年,美国开通旧金山到洛杉矶的航线,是世界上第一条空中航 线。 ③1919年,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 开通。 ④20世纪上半期,飞机的材质由布质和木质转变成金属,活塞式螺旋桨飞机为喷气式飞机所代替,技术进步让飞机提升了速度、载量和航距。 ⑤20世纪70年代开始,宽体客机成 为空中运输的主流。 (2)意义:空中通道把人类带入前所未有的快捷时代。 2.中国 (1)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 (2)2018年,中国民用航空共有机场235个,飞机3 639架,定期航线4 945条,(其中国际航线849条),定期航班国际通航65个国家165个城市,全年旅客吞吐量12.65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1 674万吨。 航空运输及作用 航空运输是指使用飞机或其他航空器进行运输的一种形式,运送速度快,运输安全准确,是交通运输业的一个新兴与高科技产业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运输需求的变化,运输范围的扩大,航空运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航空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具有较高的直接贡献率。同时,航空运输业推进了工业发展,刺激相应配套经济体系的发展,优化产业布局。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1.交通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最大便利是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 (1)整合了交通、仓储、通信、包装等行业的物流业,更快捷和精准地输送物资。 (2)各种交通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成为了“地球村”。 2.市内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城市发展 (1)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始于19世纪,交通工具起初为公共马车,后发展为有轨电车、市内铁路和公共汽车。 (2)意义 ①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及市区面积的扩大。 ②加速城市功能区域分工明显,使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为便捷。 3.交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1)严格按照时、分、秒进行细分的交通工具时刻表,让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2)工作时间制度的确立以及住宅区与工作区的分离,导致早晚上下班时间出现成群出行、交通拥堵等现象。 4.交通进步使大众旅游成为潮流 (1)条件:交通成本的降低和人们收入的增加。 (2)意义:使普通民众了解和领略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名胜古迹,在放松心情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在20世纪30年代常刊登“共用黄汽车”“云飞汽车,日夜出租”“教授驾驶汽车,包领驾驶执照”等广告。这说明当时的上海(  ) A.交通工具趋同化 B.交通迈向近代化 C.汽车驾驶普及化 D.汽车制造国产化 材料信息中20世纪30年代上海地区刊登的汽车广告说明上海地区的交通已经迈向了近代化,故B项正确;A项错在“趋同化”,故错误;C项错在“普及化”,故错误;此时汽车制造还没有实现国产化,故D项错误。 《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这一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  )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一五”计划时期 据所学可知实施“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标志着中国汽车制造业的起步,所以D正确。A、B、C三个时期与“最初实现”不符,均排除。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1909-1949年,我国多次选派留学生赴英、美、苏、法等国学习军事航空和飞机制造技术,他们学成回国后,积极主持或参与中国飞机的研制工作,试制成功了中国最早的水上飞机、仿苏E-16驱逐机、运输机等。这说明(  ) A.留学生促进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B.航空救国是所有知识分子的理想 C.中国航空工业近代化起步比较晚 D.近代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力量雄厚 从材料反映的中国留学生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来看,说明留学生是促进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材料没有反映出,排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留学生在中国航空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涉及中国航空工业近代化起步比较晚的信息,不能反映近代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力量雄厚,排除C、D项。

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