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大纲》3.1.2.3 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3、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运动范畴是极广泛的范畴。恩格斯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1]运动的形式同物质的形态一样,是无限多样的。不同的运动形式,构成了各门科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地划分各种运动形式,探求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哲学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根据当前的科学发展水平,可以把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按其复杂的程度和发展的顺序划分为五种基本形态:一、客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动(这是力学的研究对象);二、波和粒子的运动(这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三、原子的化合和分解运动(这是化学的研究对象);四、有机体的运动,即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这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五、社会运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这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这五种运动形式是基本的,每一种基本的运动形式又包括着无限多样的具体形式(例如就客观物体的机械运动看,就可以区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速运动和变速运动,变速运动中又有匀变速运动和非匀变速运动、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运动的基本形式愈高级,其中所包括的具体形式也更加复杂多样。运动的形式像物质的形态一样,是不可穷尽的。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必将被不断地揭示出来,运动形式的分类也会越来越精确。
毛泽东同志说:“所有这些物质的运动形式,都是互相依存的,又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2]
首先,各种运动形式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依存的。各种运动形式的互相依存表现在;第一、高级运动形式依赖于低级运动形式,它是在低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上产生、并把低级运动形式包括在自己之内。例如,社会的运动形式不能离开生物学的运动形式,因为作为社会运动的主体的人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生物学的运动形式不能离开化学的运动形式,因为没有化学的变化就不可能产生生命,也不可能实现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化学的运动形式不能离开物理学的运动形式,因为没有热、电、光的作用以及原子内部的结构变化,就不可能有原子的化合与分解;而一切运动形式都离不开客体在空间中的位置移动,“一切运动都是和某种位置移动相联系的”。[3]第二、低级运动形式当其作为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而被包括在高级运动形式之内时,它的作用也依赖于高级运动形式。因为高级运动形式中,低级运动形式虽然仍旧保持着自己的特性,但是所处的条件已经完全不同,因而起作用的方式也就有所变化。例如,有机体体内的化学过程虽然仍旧保持着化学运动形式的特性,但是因为它处在完全不同于无机界的条件之下,因而起作用的方式也就不同于在无机界中起作用的方式。恩格斯曾说:“生理学当然是有生命的物体的物理学,特别是它的化学,但同时它又不再专门是化学,因为一方面它的活动范围被限制了,另方面它在这里又升到了更高的阶段。”[4]第三、各种运动形式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一方面,从宇宙发展的长河看,各种运动形式是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秩序逐步展开的。例如在地球上首先是力学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运动,然后是生命的运动,最后出现了人,出现了社会的运动,体现了由低级运动形式向高级运动形式的转化。另一方面,在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彼此间也可以互相转化。例如“物体的机械运动可以转化为热,转化为电,转化为磁;热和电都可以转化为化学分解;化学化合又可以反过来产生热和电,而有电作媒介再产生磁;最后,热和电又可以产生物体的机械运动。”[5]如此等等。以上种种,都表现了各种运动形式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其次,各种运动形式固然是互相依存的,但又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唯物辩证法不允许把不同质的运动形式混淆起来,不允许把高级的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的运动形式。当然,高级运动形式总是包括着低级运动形式,但是低级运动形式在高级运动形式中并不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而只起辅助的、次要的作用。高级运动形式之所以为高级运动形式,并不是因为它包括着低级运动形式,而是因为它具有自己的质的特殊性。例如,生命的运动形式无疑地包括着化学的、物理的和机械的运动形式,但是生命之所以为生命,决不能用化学的、物理的和机械的运动形式来说明,而必须用生命本身所特有的本质 新陈代谢来说明。恩格斯说:“这些次要形式的存在并不能把每一次的主要形式的本质包括无遗。终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的和化学的运动;但是难道这样一来就把思维的本质包括无遗了吗?”[6]
人类的认识和科学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关系。按认识的顺序说来,人们首先总是从对简单的运动形式的认识开始,逐步发展到对高级运动形式的认识;人们对高级运动形式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之后,一方面以这种认识为基础,继续进一步认识更高一级的运动形式;另一方面又以这种认识为指导,反过来加深对低级运动形式的认识。当各种运动形式被分门别类地研究到相当程度的时候,就很自然地产生对各种运动形式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的认识。因此,科学史的进程是同人们对物质运动形式的认识进程相一致的。各门科学按它产生的先后排列起来,首先是天文学和力学(以及作为二者的工具的数学),其次是物理学,再次是化学,再次是生物学,最后是社会科学。各门科学在出现以后,不仅向纵深的方向发展,而且还向横广的方向扩张,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这样,在每门科学的总名称下,又不断地出现了无数的专门科学。新兴的中间科学(又称边缘科学)的出现,进一步证明了各种运动形式并不是由不可逾越的鸿沟分隔开来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的。这是对各种运动形式辩证统一的极好的证明。
形而上学唯物论者不懂得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与联系,否认了运动形式质的多样性和不同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它用位置移动来说明一切变化,用量的差异来说明一切质的差异,同时忽视了质和量的关系是相互的”。[7]这种运动观是片面的,错误的。现代资产阶级的反动哲学家,例如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新马尔萨斯主义者,承袭并改装了这种形而上学观点,把社会这种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生物学的运动形式,用生物学的规律去解释社会现象,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剥削与奴役作辩护。
注:
[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3页。
[2]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4页。
[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3页。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34页。
[5]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1页。
[6]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26页。
[7]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