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RA3收割机甲设定&语音

2021-07-30 00:41 作者:R-Xanadu  | 我要投稿

设计用途
对地防空机甲
制造方
实验科学部
原产国
苏联
量产方
苏联军营
关键特征

  • PKX40榴弹发射器x3

  • 喀秋莎火箭炮

  • 加压腿部活塞

  • 独立可选悬架

  • 吓人的“鲨齿”喷漆

历史资料
     战后,苏联有一句话非常流行,翻译过来就是——“嘿,我们试过啦。”这句话源于盟军奇袭列宁格勒的总理要塞后,一队镰刀机枪手灰溜溜地返回基地时所言,也成为了一系列宣传文案的灵感来源,被肢解的政府借这些文章安慰心有余悸的人民(这些奢侈的慰问卡其实消耗了苏联近半的剩余资产)。卡上画了一台镰刀,它像个冰球运动员,愁眉苦脸、鼻青脸肿,眼里噙满泪水,还有只脚打上了石膏。这幅画流传在饱受战争摧残的苏联国内,显得相当讽刺。尽管镰刀没有战争取得胜利,苏联实验科学部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将目光放在翻新一种较不可靠的镰刀原型机上,不仅是为了保持些许的自卫能力,也为了能还清机构所欠债务。该原型机,广为人知的称呼是收割机甲,当初评估其能力和可操作性只有其表弟(镰刀)的零头,而收割机甲腿部存在的问题也很有那盛行的 “嘿,我们试过啦”的味道。不过,假如近期报告是可信的,那收割机甲可就不是开玩笑的了。

苏联军方一片混乱,实验科学部从往昔作品中寻求庇护,重新启用淘汰了的旧原型机——收割机甲。


    收割机甲像是镰刀的粗大号版本。其没有镰刀那三门显眼的重机枪,而是三门独立铰接的榴弹炮。除此以外,在收割机甲的驾驶舱上方还装设有旋转式火箭炮,其精密的追踪系统甚至能锁定像飞行器这样的快速移动目标。还不止这些,由于建造收割机甲与苏联主战坦克的合金较为相似,收割机甲虽显得笨重,但却比镰刀更为结实。如果以上种种均属实的话,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卡兹米诺夫设计局——镰刀的生产方会偏爱较弱的镰刀而舍弃收割机甲呢?有这么一种说法,既无情又刻板,即苏联喜欢投机取巧。镰刀价格更为低廉,适合量产,而收割机甲则有些它那又轻又快的亲戚所没有的毛病。所以前者就得到了大量生产,而后者就被低价卖给实验部。
     出于必要性的考虑,实验科学部开始重新在收割机甲上做研究,但还是没能解决最基本的瑕疵,即收割机甲所搭载的多种武器过于沉重,而其机械腿却还是纤细。因而相较于镰刀,收割机甲只能以较低的速度移动,且这四支腿也更不牢靠些。虽然收割机甲也能像其表亲一样,借助腿部性能优越的加压活塞进行长距离跳跃,可它却不能像镰刀一样平稳着陆。最新的报告显示,在超过99%的收割机甲跳跃测试中,无论怎么尝试,都会折断其机械腿,就连驾驶舱也会埋一半进土里。与镰刀驾驶员常常以蹦来蹦去为乐不同,收割机甲的测试员对执行跳跃指令的恐惧与日俱增,因为其过程十分痛苦。

如果说镰刀机甲是智慧且能干的现代人,那么收割机甲就像是身躯肥大的尼安德特人。

     
    不考虑跳跃问题的话,收割机甲已经是一种合格的多用途作战载具了。当然,苏联去军事化也意味着现在本应该没有能驾驶这些机甲的人了,而收割机甲的机体也应该是相当稀少的了。不过从实验部仍在进行的测试来看,应该还是有一定数量的的苏联公民熟悉收割机甲的特性和能力。因此理论上,它们的存在对盟军来说也是一个威胁。


战场笔记: 通过战地侦察,已获悉收割机甲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 全副武装——收割机甲诞生于苏联的扩军备战期,因而机甲上装备了大量的爆炸性武器。三门快速开火的榴弹炮和顶部安装的火箭发射架拥有相当出色的制动功率,既能对地,亦能防空。

  • 惩戒代价——由于补给有限,且装备过多,收割机甲的价格有些不菲,甚至比苏联主战坦克还要昂贵。与大多数术业专精单位苏联单位相比,收割机甲更像是个多面手。

  • 跳跃问题——收割机甲也能像镰刀一样长距离跳跃,但又不像镰刀可以跳来跳去,其机械腿在首次跳跃后就会损毁,尔后机甲本身也就变成了一门临时炮塔。由于其远超镰刀的重量,下坠时几乎能压碎目标区域内的任何东西,获取潜在收益。

  • 坚固炮台——即便在机械腿折损之后失去移动能力,收割机甲的其他系统还是都能运作,还能朝着任意方向开火,且由于跳跃之后,机舱会有一半埋在地里,要摧毁它们就需要更多的火力了。


RA3收割机甲设定&语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