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近代哲学谱系日记(2):早期阶段——帕斯卡

2022-10-28 14:13 作者:云卷天舒0  | 我要投稿

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强调的

文字是对视频的一个补充。

马勒伯朗士并没有在视频中提及,

而神与神学之间的关系,“神的真诚性担保”到底意味着什么也远远没有展开。

这些文字适当的对此进行了拓展。

相信能够帮助任何感兴趣的朋友,能有更好的,启迪自身思维的视域。

以布莱兹.帕斯卡为笛卡尔主义的侧写切入点,正是因为他对笛卡尔的坚决反对。

他的特长(数学),身份(护教者)标注了一个笛卡尔本不想深入,却使笛卡尔主义永远无法摆脱的问题:如何处理二元的(不确定——不存在)关系。


1,笛卡尔身心的二元论构建,是为了能够严肃的切割神学问题,却又能最大限度保留神对世界实存的动力性效用的设定。

拒绝亚里士多德“形式—质料”结构对人的解释,就是为了回避物质与观念缺乏精确映射的陷阱。

但遗憾也显而易见,那就是依赖于“神的真诚性”所构建起来的严密的二元的确定性,却无法更进一步说明二元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2,这促使笛卡尔主义在接受二元论的同时,也放弃了对二元关系的任何探讨。

笛卡尔主义没有如笛卡尔所设想,在他用二元论解决了“神—理性”关系的基底性设定之后,开始一种学科化的拓展。

事实恰好想法,二元之间的一切人的关系(理性理解)的缺失,却强化了神对二元存在的绝对主导性。


3,帕斯卡在这个角度发起了对笛卡尔的猛烈攻击。

他不承认对上帝的公理性设定能满足上帝的动力性效用。

尽管为了让这个效用与“至高”的属性匹配,笛卡尔已经将理性在时间中的动力表达,彻底交到了上帝的手上,只是保留了“间”的确定性描述对观念操作(数学)的依赖。

但在帕斯卡看来,不管什么样的设定,都不能解决这个设定是一种理神论式的限制,自然神学依然回避不了自己让上帝涵蕴于规律的“恶”。


4,帕斯卡强调人的某种不可通约(悖论)性,就是对这种规律涵蕴上帝的强大谴责。

一方面人是脆弱的、缺陷的、怯懦的。在宇宙力量的面前,他不堪一击。

另一方面他却是“知道”这一点的,人能够看到自己绝对的无能,是宇宙的如何强大也无法比拟的。而这正是与超越人的,与上帝同在的证明。


5,在帕斯卡看来,这种与上帝同在的“证明”,是人在世界中获得确定性的根本保障。

这种叙述其实就是对二元世界如何依赖于“神性的真诚保证”来达到协同这样的“笛卡尔设定”的一种强化。

从这个角度,我们说帕斯卡这样一个坚决的反笛卡尔的护教者,其实是笛卡尔主义中的一员似乎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就像我们以前所了解的,在同一个架构下的“反→对”很难说不是一种同质性的强化。


6,理解了笛卡尔二元设定对神(而不是神学)的强化效用,那么马勒伯朗士利用观念的“神授”设定,来巩固笛卡尔主义的理性真理性的手法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观念在英国经验主义那里与“物”的关系的不确定性,已经被物与观念的,由神性担保的“协作”模式所克服。

物、观念在这种设定中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它们的协同,只是一种基于神性的“同调化服从”。


7,于是马勒伯朗士处理确定性的角度就变得极为简单:将观念与“神性的真诚保证”做出“直见”的关联,观念是一种无可置疑的“神授”。

数学知识是这种“神授现象”的绝佳证明。

同时,神对物质世界的统治权又保证了观念与“物”的确定性映射,这一确定并不是由“关系”(观念通过感觉与物的关联)来提供的,而是用基于神性担保的“机缘论”来确定的。


8,在这里马勒伯朗士甚至为了能够为机缘论的确定性提供背景,还允许物与观念的自然(非确定性)互动的存在。

也就是说笛卡尔主义的对二元论关系的“抛弃”,只是基于用理性不能“确定关系”的抛弃。

最起码在马勒伯朗士那里,身心仍然为感觉的媒介留有一个混沌的空间……。


笛卡尔主义的这种二元论关系的不可确定性抛弃,为康德的“二律背反”提供了一个问题的“诱导剂”,虽然休谟对理性的挑战是康德思想的直接诱因,但笛卡尔主义对二元论“关系”的强化的不确定性处理,却很难说不是康德式的“确定的不确定”(比如证明上帝的不存在“是”不可能的)这样哲学工具的前身。

另一方面,笛卡尔主义对两界(而不是两界性)的关注,仍然是康德式的“关系哲学”所没有解决的问题。

就像“主体间性”的设定解决不了客体问题一般。一元论似乎永远无法如自己所希望的,提供一个观念与物(的实践)上的理性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的“信仰”促成了科学与技术的一元论式的连用,可这个连用就像数学(观念操作)的证明与证明的问题不具备任何可信的,基于理性的因果担保一般,不过是一种时代观念的“君权神授”罢了。


近代哲学谱系日记(2):早期阶段——帕斯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