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文史资料 第7辑 纸扎工艺及其民风习俗 (二)
作者:张文献 丙、求雨用品, (1)大降甘霖牌,每逢天早求雨,求雨群众队伍前面,抬着一面大纛(系用黑布缝制的长三角长形大旗,边缘有一道白色火焰边,中间有白色的七星,是用一棵很高的大竹子穿着旗裤,用力气大的两人抬着走),队伍的末尾抬着“大降甘霖牌”。它的长度约九尺,上头宽约二尺,下脚宽约一尺六寸,厚度约一尺,形如令箭,但系平顶,也是用竹篾扎于一棵大龙竹上,棉纸裱后在正面画有四个圆圈,圈里由上至下写上“大降甘霖”四字,圆圈外画着一些云纹(抬法与抬大纛相同)。 (2)瓢和桶:大凡求雨,城区的正街上(如月华街、日升街、北正街、南街、东街、西街),都要到西河边上挖棵一丈开外的活柳树,栽于街道中间,这柳树上都要挂上些篾子扎成的水瓢和水桶,祈求大雨会像“瓢浇桶倒”一样,柳树前摆一张单桌,上面供上个用红纸做的直立长方形牌子,上写龙王的圣号,每天有善信供奉香花水果之类。 (3)蛟龙、围龙、草龙:求雨期间,民间都要到街上耍蛟龙、围龙、草龙。其中的蛟龙是扎成独角龙头,龙身子上不用布制龙皮,而是龙筒子与龙筒子之间,用一些篾圈系稳在绳子上,圈子上都贴上长形鳞甲,色彩全为橘红,耍起来非常好看。围龙的扎法不像飞龙,龙筒子比飞龙的粗和长,龙皮是围严的,龙头像S形,有龙脖子和一段身子,上面还有两支龙爪。以巍山的习惯而言,围龙只分黑色和黄色两种,而且通常是城郊的农民玩耍的。求雨时在求雨队伍前面耍,耍时围成一个圆形转动,耍龙者口中齐声说:“围龙围龙上天请,天上下雨救万民,万民得栽插,栽插得太平!”另外,耍草龙更具特色,龙头和龙尾是用竹篾扎成空架子,不须用棉纸裱和彩画,而是到郊外找些天冬藤編在篾架上就行。龙身子是像编蚕把子那样用稻草编成,上面也绕上些天冬藤,因此也叫耍“天毛冬龙”。要耍这种龙多为精壮青年人,因为这种龙过街时,沿街两旁家家户户门口,都用缸或桶备下一些清水,人们便打水向耍草龙者泼水,浇得耍龙人似落汤鸡一样,全身透湿。 (4)寒霖和旱魃:前者据说是一种孤魂野鬼之首,即非仙也非神,迷信神灵者多于寺庙主殿之侧,设其名位js,以求不扰害于人;旱魃相传为早鬼,说她是阻止降雨之鬼。所以,打醮、求雨、都要扎出他们的鬼像供奉,然后送往野外焚烧掉。我记得解放前有一年,外地的滇戏班子来巍山唱戏,戏园子就在城隍庙内(即现在巍山一中西面),当时唱的是全本“木莲救母”。戏台东面墙下就供着一个“寒林”的纸扎像,扎得有成年人高,是一个有短胡须的男像,脖子上用铁链拴着。过了几天,我见唱戏的化装成天神样子,到关厢门外(即现在的群力门),又用铁链拴了一个纸扎的“旱魃”女像,拿到城隍庙戏台下的西面墙下供着。“木莲救母”全本戏演完后才送到野外烧掉。唱这种戏的原因,据当时老辈讲是因为县上久旱不雨,另外是地方上群众病痛多,天年不好,通过唱这场戏,劝人懂善恶,做善事,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丁、节日用品,主要是春节和火把节用, (1)、各种龙:巍山民间在春节初一到初三这三天里,玩耍的龙有飞龙、跳龙、围龙三种。飞龙分黄龙,黑龙和白龙三种,龙头和龙尾的扎法是相同的,仅彩画时有区别而已。例如黄龙,它的鳞甲用金的;黑龙用黑纸做甲;白龙用白皮纸做甲。跳龙较飞龙小得多,才需二至三人玩耍,例如两人耍的,第一人右手握龙头,左手握龙筒,第二人则右手握龙筒,左手握龙尾,耍时速度比要飞龙快,并要使龙会翻身,耍的人由龙皮上一个跟一个跳过去,动作很敏捷,所以名跳龙。围龙和求雨扎的是一样,但所不同者是春节期间,耍飞龙的和耍围龙的,除了白天到各机关单位庆贺外,夜间也上街玩耍,沿街的大户人家或有的商户,都准备好爆竹及花筒(是用火药混合松香制做的,燃烧时喷出烟花,对着耍龙者的小腿喷射),向龙灯放炮放烟花,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2)、麒麟、狮子、大象、老虎,这四种玩艺,在解放前多数是城区各街居民积资制备,节日玩耍的。其中麒麟归西街制备,大象由北正街制备,老虎黑色者由东街制备,黄色者由日升街制备,金狮子由月华街制备。另外还有一种狮子俗名为被单狮子,通常是由小后厂村农民玩耍的。 (3)、虾、鱼及各种彩灯 春节期间,各家门口都兴悬挂彩灯,灯的品种和样式很多,有的是自制,有的是请芮家扎的。有的人家为了让小孩高兴,特请芮家扎条大虾或大红鱼等,给孩子拾着过街凑热闹。 (4)、闷头凤及大白鶴,巍山和北方各省人民一样,有些人会踩高跷,例如闷头凤是扎一支大凤凰,一个人蒙在凤肚里踩高跷,另如寿星骑白鹤,也需扎一支很大的白鹤,踩高跷的人装扮成南极仙翁,骑在白鹤上,实际骑鹤背的是两支假脚,真的人脚是藏于白鹤腿内。这种凤和白鹤比较高大,踩起跷来高度约一丈五尺。 以上这许多用竹篾扎的工艺品,在扎法上有一套完整的尺寸依据。例如大型的人物方神、接引佛、天尊神像等,扎出来不但是造型生动美观,而且是人体比例十分协调,否则就谈不上栩栩如生。这种尺度是芮家的一种祖传秘诀,外人是不知道的。 另外,在每年火把节期间,也扎一些火把头销售。 戊、其它用品: 旧社会因封建势力的影响,神汉、巫婆的活动是天经地义的,公开的。神汉(俗名端公)、巫婆、(俗称师娘),凭借一些邪神歪道(既非正宗的佛教,也非道教),利用群众的迷信心理,诈骗钱财,凡神汉、巫婆的家里,一般都设有“神堂”,供奉有“龙君”的一堂画像,上排列着“诏王天子”,中间画的是“阿妣阿奶”,旁边还画着一些吹鼓手。其来源姑且不论,但这种龙君牌无论城乡,几乎绝大部份人家,都供奉得有,农村则多于村旁建盖一间小屋,供于里面,有的是空在公共饮水的大井旁,终年香火不断。凡建造好新居的人家,都要请神汉来跳神,叫做“安龙献土”,以求清吉平安。由于有这些习俗,芮家画龙神案子的工艺,可以说长年不断。这种龙神案子,笔者幼年时去芮家看过,他家是用双抄的白棉纸裱两层,裱成长方形,一般人家用的,规格约为高三市尺、宽约二市尺。至于农村供在小房子里的,大小尺幅面议,所以芮家的此项生意还是兴隆的。 另外芮家在春节前,做好一些门神,供应广大群众。这种门神有两种规格,大的叫“大侔”,较小的叫“二侔”(即用木板雕刻好的神像,用新闻纸印刷后,再涂颜色,也有套色木刻的). 他的门神画像威武,农民比较喜爱。城镇的居民过年时贴的门神,多半买上海印刷的。 春节和松花会期间,芮家还把平时做好的一些“面鼓伶”拿到市场上销售,品种如大头和尚、关羽、张飞、包文正、小旦、书生……等等,造形好,一些幼年孩子十分喜爱。 三、芮泽春的技艺升华 芮恒泰、芮昆山先后去世后,芮泽春不但全部继承了纸扎工艺,而且在技艺上有所升华,在其它工艺上可谓自学成才。例如泥塑、国画、粘裱等,他叔父没有这种技术传他,他也未向别的名师学过,但由于平时肯钻研,敢想敢干,终于做出了成绩。我记得巍宝山前山的白沙井,解放前原来的寺庙已毁,由一位人称姚二娘的到处募捐修复了大殿,并盖了西面的耳房和漏阁,围了围墙,造好大门,院内栽花种竹,寺外栽桃育李,种柏接梨,春来桃红梨白,花香鸟语,四围柏翠松苍,景观幽美。但可惜大殿上的披发祖师圣像,乏人塑造。经好心人推荐,聘请芮泽春去塑。当时也有人议论,认为芮泽春用竹篾扎神像扎得非常好,无可非议,但认为泥塑神像,工艺不同,有怀疑,但芮泽春欣然应聘,并事前到东山玄龙寺中殿,细心观察四大天王中的披发祖师圣像,绘了图形,然后去白沙井寺中,亲自塑了一丈多高的披发祖师圣像,彩画后众人看了,都说塑得很好。笔者还见过他塑得一位关云长勒马听松风的圣像,连人带马高约60公分,长约45公分,塑得很四称,关公的形象也非常相似,与传统的关羽画像(上海印刷出版的)如出一辙。 1940年后,他在新市场开了间粘裱铺,代顾客粘裱一些名人字画外,自己也画一些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等国画出售,博得群众的好评,很多人都说芮泽春是巍山城的多面手、能工巧匠,青出于蓝,更胜于蓝,真是当之无愧。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体现,单就艺术角度而言,芮泽春家的纸扎工艺在我县历史上是独特的,尤其是芮泽春本人,就当时而言,也称得上是巍山的一名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