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文史资料 第7辑 纸扎工艺及其民风习俗 (一)
作者:张文献 巍山县解放前纸扎工艺,在我州乃至我省,可以说远近驰名。这项工艺的创始人,是原蒙化县(今巍山)文华镇太平上街(今后所街)的芮昆山家。笔者幼年时的住家后门,就斜对着芮家的大门,由于是近邻,加上我自幼酷爱工艺美术,所以经常到芮家观看他们做活,对他家精湛的工艺,至今难忘。现将我记得的情况,分别记述于后,以供读者参考。 一、芮家成员简况 芮家是汉族,祖辈也非本地人氏,据说也是明洪武年间随明军征云南到巍山落籍的,他们也和巍山城里的绝大部份汉族人民一样,都说始祖是由南京顺天府柳树湾来的。由于芮氏族谱和家谱,在“文……命”初期扫“si旧”时,也和千家万户样,全部交出(包括祖先盒),集中焚毁殆尽,无从查考。芮家的老辈我只记得芮恒泰和芮昆山他俩,是亲弟兄,芮恒泰居长,是我们后所街的饱学老者之一。他学识渊博,在他家座东向西的主楼上,办过私塾,城里邻近的子弟,都到他家上学,群众称他为“芮老君师”。芮恒泰生有三子,长子名泽春,次子名华轩,三子早亡,其弟芮昆山,生子二人,长子名守庵、次子名荣兴。芮昆山是纸扎工艺的创始人,其长子芮守庵也像他大伯一样,很有学识,未继承父业。他的弟弟芮荣兴,高小毕业后去国民党军队里当兵,以后落籍到南涧县山区另行成家未归。芮昆山的全部技术,反而传授给他的侄子芮泽春。泽春自幼聪敏过人,他青年时画的门画,就非常美观,他在继承了叔父的操业以外,并能粘裱字画、塑佛以及做棺罩、灵亭等,是一位多面手的艺人。 解放后,由于人们的观念变了,他家原来的纸扎工艺,已不适应新时代的潮流,从一九五0年起,他便停业在家养老,于五十年代中期病逝。 二、芮家的工艺门类 芮氏的纸扎工艺品,种类繁杂,为容易说明问题起见,笔者就记忆所及,概括为:殉葬用品、祭祀用品、求雨用品、节日用品、其他等五大类,兹分类介绍如下: 甲、 殉葬用品,一般多以贫富情况而定所用殉葬品种类,家庭富裕的人家,户主亡后为了显示荣耀,不惜重金制备发丧用的殉葬品,数月前便去请芮家制做。品种如: (1)方神:据说姓方名弼,乃开路之神,系用竹篾扎成,表上双层白棉纸,加以彩画,其造形为头戴平顶冲天盔,身着铠甲盖红袍,脚踏粉底皂靴,左手拿着方形的翻天印,右手执方天画戟,矗立于一方形的木制神台上,迎送用十二个人抬。这种方神的脸面是用粘泥土做的母子模型,裱很多层,纸干后取下,装连在扎好的头上彩画的。它额中多着一支眼睛,名曰慧眼,据说可以看到挡路的妖魔鬼怪。其胡须是用染黑的麻皮撕细装上。这种方神扎时分为三段扎制,用时顺序安装成一整体,连底架(即方形木台)高约一丈八尺,看去十分威武。 (2)接引佛:即佛教中说的“南无阿弥陀佛”。做法和扎方神一样,也是分三段最后安装连接成整体的,其高度不亚于方神。其造形与佛教寺中泥塑的接引佛一模一样,端庄慈祥。据说是引渡亡人上西天之意。 以上两种造像用途各别,方神是男性亡人发丧用,接引佛是女性亡人发丧用。来芮家门前接神(佛)像时,先要用一支公鸡弄破鸡冠上的血用以点光,并在像前摆设香案,供献祭品,烧钱化纸后,才迎到死者大门口外摆着。在未发丧前,每天都要供献祭品。其中方神供荤的、接引佛供素的。 (3)缭钱:全用白棉纸剪成古币通孔钱式样(相连的),粘成圆桶形,连接于宝盖顶上(呈六方形状),高度约一丈五尺,沿边系有麻线、麻绳。宝盖六边贴有五色缨络,每角均悬有彩色坠子,坠子上系有碗大的平面饰物,如套环、盘、圆寿字、梅花……等形状各异的东西(两面花纹一样)。每股饰物用染色麻杆中间穿上细麻线,每间隔一尺长拴上饰物,吊于宝盖角上,长度与一竖缭钱的高度相称,迎风摇动,五彩缤纷,异常美观。此种缭钱就等于是亡人的钱库,未发丧前,悬挂于大门两边。 (4)俑人:也是用竹篾扎的,一男一女,扎得有七、八岁的孩子大,外穿用棉纸做的彩色古装,用以放置在灵堂内桌案两边,男左女右,表示死者随身携带的使唤佣人。 (5)四兽:即俗称的狮、象、鹿、马。用竹篾扎得有三尺多长、约四尺高的青狮、白象、白马、黄鹿各一支,也是摆设在死者的大门外。 (6)铭旌牌,用一张木制单桌,上面扎成一个牌位式样,顶端的扑头是一支彩凤,中间是按照所请题旌人对死者评写的全文,全用赤底金书。所请题旌人是本邑官绅或历史上有功名者。这种铭旌牌安设于死者大门的正对面。 (7)二十四孝:是用24张长方形矮木桌做基盘,上面制作出历史上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孝的人物情节,以泥塑结合纸扎的工艺,形象地塑造出每个行孝故事的内容。例如“闻雷泣墓”、“孟琮哭竹”、“王祥卧冰”、“滋蚊饱血”、“大舜耕田”,“安庵送米”……等等。不论人物造型、房舍布局、山水林木、鱼虫鸟兽,做得维妙维肖,栩栩如生,观者无不称奇。 (8)灵亭、棺罩:芮家制备有发丧用的灵亭(包括死者像亭、牌位亭、救苦天尊亭)。棺罩为木架加纸扎,供发丧人家临时租用。 上述这些殉葬工艺品,相对而言,都是县城的地主、资本家才花得起钱,一般的贫苦人民,是不敢思议的。有的殷实户(中等生活水平者),像“方神”、“接引佛”、“缭钱”、“二十四孝” 等类的东西,也未见订制过。这些物件如全部制齐,在旧社会最少也得花半开银圆千元以上。因为芮家许了活计后,三个人(平均数)天天做,也得做两个月以上,除去各种原料成本外,他们也只能收获中等技术工类工的工资,可度温饱生活而已。 乙、js用品,主要包括打醮、斗会神像等,具体有下例品种: (1)天尊神像或天尊牌位。巍山县城解放前城墙未拆除以前,从区域上分为“城里”和“城外”,一般的习惯上是从北鼓楼小圆城为界,以南的城内范围称“城里”,以北的大片居住区称“城外”。历史上传统的打醮活动,便形成轮流举办,一般情况下都是每年春天举行,大都在农历三月,就是城里办一年,城外办一年。城里办的会场设于原关圣街武庙内,即现在县交通局和经委机关内,城外办则在北社学,即现在的群力小学校址内。城外打醮迎送的天尊是扎三个大牌位,上面分别写着马天尊、瘟天尊(俗称太保)、王灵官的圣号,而城里打醮,对这三位神像,则须纸扎出来。这三位圣像均是穿戴盔甲的坐像,高约四尺六寸,仍分头部、胸腹部、两腿三部扎制,然后连接起来,装备在一四方形八仙桌上供奉。扎的大牌位每个高约五尺六寸,宽约二尺六寸,扑头上是二龙抢宝,两侧耳是双凤凌云,中间的圣号是赤底金书的仿宋字,底座是日出沧海图。上述三位神像扎得十分威武,各具特色。 (2)龙舟,也是打醮必然要做的,不分城里城外办会都要制作。它是用茶豆椿先做一个长条形的木架,长约六尺,宽一尺三寸,高约二尺五寸,然后在架子外面用竹篾扎成龙舟形式,舟上两边坐着一些各种形状的纸人,据传是传播瘟疫的魔鬼。醮会到第三天上,就要跑龙舟送瘟魔,例如城外打醮送龙舟是由北社学出发,经月华街、日升街,进北城门,过北街、星拱楼、南街出南城门,顺烧香路下莱秧河,在河中焚烧。跑龙舟时前面一人放散黄烟(用石磺粉和火药做的),用两个身体强壮的伙子,前后各一,抬着龙舟跟着放黄烟的人一直跑到燃烧处。龙舟过处,每家的小孩都躲避起来不敢看,因家长交待说小孩子看了会肚子疼,怕染上瘟疫,其实哪有这回事。 (3) 白鹤:打醮会场门外和每年六月在巍宝山文昌宮做南斗会(正会六天,献雷一天,起落共七天),九月在玄龙寺做北斗会(正会九天,献雷一天,共为十天),都要立幡杆各三棵,每棵三丈多高,上面斜挂一竹杆,尖端悬红布做的长幡,一端另系一绳子,用以调整竹竿的倾斜度。竹竿中端拴一长绳于幡杆上端,可升可降。幡杆顶上扎有青松枝,上面扎有展翅的白鹤立于松枝上,以示吉祥。这种纸扎白鹤,也要在会前请芮家订制。 (4)壁灯:打醮也好,朝斗也好,一天到晚都要念经做法事。参加做会的群众很多,不少人都住宿在做会处,夜间招待宵夜。解放前没有电灯照明,凡通道夜间比较阴暗处,只好装置一些纸扎壁灯(里面放有香油灯),用以照明。这种灯有的像猪腰子形、有的似三方亮灯,棉纸裱后,上面多用桃红色彩画。 (5)上表托盘,也是做会处代百姓上奏天神,祈求清吉,祈求年丰人寿,赐福赐禄、六畜兴旺……等等装奏表或纸火用的。这种托盘为长方形,宽约一尺二寸,长约一尺八寸,深约二寸,呈四边斗口形,竹篾扎得比较平整密实,棉纸裱得较厚,四边彩画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