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艳雯芳家事驿站”共绘爱的同心圆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民法院积极推进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创新,创建家事审判品牌——“艳雯芳家事驿站”,由穆艳、王雯、卞芳芳三名女性工作人员组成专业审判团队,专注家事案件审理,探索出一条以“和”为目标,以“调”为手段,以多元联动“共解”、网格跨域“网解”、心理疏导“心解”为载体的“艳雯芳家事驿站”之路。

调解优先 法理情共振
张某和陈某是一对年轻夫妻,经人介绍相识,2个月的短暂相处后登记结婚,2012年育有一子。原以为甜蜜的生活刚刚开始,没想到由于张某长期在外工作,平时聚少离多,双方缺乏沟通,且孩子生病期间,张某提出放弃治疗,让陈某十分心寒。今年3月,陈某来到法院起诉离婚。
作为“艳雯芳”家事审判团队的带头人,曾被省高院表彰为调解能手的穆艳始终觉得,家庭纠纷尤其是离婚纠纷,不宜用一纸判决定止息,最好通过调解化干戈为玉帛。
“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未来,是每个人生命的延续。母亲从十月怀胎,到独立抚养孩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无法割舍的。作为一名父亲,你也要反思这9年来你有没有真正尽到父亲的责任。”组织调解时,穆艳的一席话感动了被告,促成双方达成离婚调解协议。

“多数通过法庭判决解决的家事纠纷,当事人并不都能满意判决结果,从而加深了家庭隔阂,容易引发新的矛盾。”姜堰法院开发区法庭副庭长钱少林介绍。调解除了能降低诉讼成本,节约司法资源外,还具有及时性、便捷性、主动性等优势,通过“艳雯芳家事驿站”这个载体,用调解化纠纷,让大大小小的家事做到了小事不成讼、大事不出庭、矛盾止于此。
近年来,家事纠纷位居法院民事受理案件类型的前3位,年均收案在1100件以上。针对家事纠纷的特殊性,姜堰法院树立家庭本位的裁判理念,面对离婚案件,注重查明矛盾产生的根源,审理危机婚约,以修复感情、挽救婚姻为目标;对于死亡婚姻,注重保护未成年利益、老年人权益,充分发挥了家事审判的诊断、修复、治疗作用,实现了家事审判司法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有机结合,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多元共治 独奏变合奏
“综治网格员贴近基层、掌握民情、了解民俗,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网格员变身为调解员,能较好地帮助当事人修复弥合撕裂的家庭关系,从而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姜堰法院副院长钱进表示,“艳雯芳家事驿站”在家事审判工作中加强与司法所、综治办等部门协作,借力陪审员、网格员参与调解,提高了审判效率。据统计,近年来,姜堰法院家事案件调解成功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
家住桥头镇的马某与李某育有三个儿子,夫妻俩一直住在自己的住宅,每月的养老金等收入足够自己的日常开支,但随着两人年事渐高且身患疾病,生活难以自理,希望三子能够陪护并照料二人的日常起居,但三个儿子纷纷以“我放弃继承遗产,我不陪护原告”、“我家境不好,需要外出打工挣钱,没有时间陪护”等理由,拒绝履行陪护的义务。马某夫妇无奈之下将三个儿子诉至法院。
考虑到赡养案件融合着亲情等千丝万缕的关系,“艳雯芳”家事审判团队为了查明案情,与律师、综治网格员、人民调解员共同会商,决定从“法律”和“情感”的双重角度出发,解决这起纠纷。

“艳雯芳”联合基层自治力量,多次赴桥头镇小杨村,与三被告进行沟通,释法明理:子女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的义务,且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乌鸦尚且知道反哺,你们的父母养育你们长大不容易,虽然你们的父母有养老金,但是他们现在已经年迈,更需要精神关注,你们要经常看望、问候、陪护老人。”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马某夫妻与三个儿子达成三个儿子按月轮流陪护的调解协议。
姜堰法院在探索家事审判改革的过程中,除了加强与公安、民政等部门的协作,还建立家事回访制度,定期对家事案件当事人进行回访,了解矛盾化解情况、家庭生活生产情况,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其实际困难。高密度回访涉妇女儿童权益、赡养老人等案件,保障妇儿、老人能够尽快回归家庭、重拾家庭温暖。通过回访促成当事人主动履行涉老人赡养费案件39件、涉儿童抚养费案件147件。
润物无声 纠纷止于未诉
在注重办案的同时,“艳雯芳家事驿站”秉承“普法宣传和执法办案一样重要”的理念,通过线下线上多方联合,创新形式开展法治宣传,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5月15日,正值第27个“国际家庭日”,“艳雯芳家事驿站”走进姜堰民政局,开展婚姻家庭法治宣传活动,发放“家事驿站”宣传册,为前来进行婚姻登记的年轻人提供法律咨询,耐心细致地解答他们提出的法律问题,传播正能量的婚姻观。

6月1日,“艳雯芳家事驿站”发起“援梦行动”,来到顾高镇困境儿童身边,为孩子们送去了食品、玩具、慰问金和节日的祝福,关爱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
本着“关爱成长、守护安全”理念,姜堰法院注重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开展,连续8年定期送法进校园、送爱进家门,向未成年人普及法律知识。家事案件承办法官及所在团队、部门,充分运用巡回审判、节假日、开放日等机会,进入社区、乡村,结合审判实践中的真实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好法治故事,做好普法宣传,将矛盾和纠纷化解在源头。
作者:万娟 作者单位:姜堰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