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25联考常识判断:(5)用反推法解析「公序良俗」的考点

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方除了提交借据外,还需要提交向乙方实际付款的凭证,才能证明甲、乙双方之间的借贷关系真实发生
(B)虽然借据上未约定利息,但是乙方仍应按照年利率6%的标准向甲方支付借期内和逾期后的资金占用利息
(C)甲方提交借据足以证明甲、乙双方之同的借贷关系合法成立,乙方抗辩无效
(D)借据上没有约定利息,故乙方无须向甲方支付借期内利息
当材料涉及「法律法规」尤其是「民间经济纠纷」时,一定要注意正确选项应符合「公序良俗」。

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方除了提交借据外,还需要提交向乙方实际付款的凭证,才能证明甲、乙双方之间的借贷关系真实发生
(B)虽然借据上未约定利息,但是乙方仍应按照年利率6%的标准向甲方支付借期内和逾期后的资金占用利息
(C)甲方提交借据足以证明甲、乙双方之同的借贷关系合法成立,乙方抗辩无效
(D)借据上没有约定利息,故乙方无须向甲方支付借期内利息
正确率36%,易错项ABC
「民间纠纷」类材料在近年的公考中连续出现,大家一定要注意学习。
分析题干,可知甲的诉求有两个,但证据只有一个:
①乙要还钱,甲有借据
②乙要还借款利息,但甲没有要求还利息的证据。
本题为「选是题」,因此可假设选项正确,判断结果是否符合「公序良俗」,逐一分析:
A「甲方除了提交借据外,还需要提交向乙方实际付款的凭证,才能证明甲、乙双方之间的借贷关系真实发生」
假设A选项正确,则后果就是:
以后借钱,只要没有「实际付款凭证」,即使有借据,也可以「借钱不还」。这种规定显然是不合理的。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在潜意识里认为「借据」就完全代表了「借钱的证据」。而「付款凭证」在商业经营中非常常见,不一定用在「借钱」上:

因此提到「借钱的证据」,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借据」而不是「付款凭证」,考虑到社会稳定和公序良俗,A选项的表述必然是有问题的,排除。
B「虽然借据上未约定利息,但是乙方仍应按照年利率6%的标准向甲方支付借期内和逾期后的资金占用利息」
常言「欠债还钱」「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但没有说「借钱还钱,一定要给利息」。在双方没有约定利息的前提下,要求借钱的人应支付利息,从常理推测是不太合理的。
因此B选项可以暂时保留。
C「甲方提交借据足以证明甲、乙双方之同的借贷关系合法成立,乙方抗辩无效」
C显然错误。甲起诉乙,且甲出示了证据,那么该证据显然对甲有利,就存在甲伪造、篡改的可能。
另外从常理推测,即使甲出示的证据是真的,那么也有可能去选择性地表述,比如甲出示的借据签订时间是「2019年12月10日」,但乙声称当地默认用农历表示日期,因此实际签订时间为「2020年1月4日」。
如果约定了月利息,金额上就有1个月利息的差距,法院此时就要根据双方的表述来确定具体的签字时间,因此「抗辩」是非常必要的,C选项错误。
D「借据上没有约定利息,故乙方无须向甲方支付借期内利息」
D选项表述正确。「没约定就不应该给」符合常理上的认知,也是实际的法律规定,应选。
材料对应的法律条文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发布于2015年(修订于2020年8月)。「民间借贷」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话题,因此该规定对借贷关系的很多细节进行了明确定义,从而更好地促进民间经济发展。
很多小伙伴看到这类题都觉得头疼,因为近年来新出台的法律规定可谓层出不穷,怎么知道会考哪一个呢?其实,这种题目一方面考查考生平时的积累,另一方面也考察考生对「公序良俗」等方面的理解。
以本题为例,在不知道具体法条的情况下,可假设所有选项为真进行「反推」,根据公序良俗可顺利排除AC。当然,可能有的小伙伴还是对B有疑问,可能觉得「借钱应该还利息」是正常的呀?在此就要学习下法条的实际规定了:
第二十九条
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以不超过年利率24%为限。未约定逾期利率或者约定不明的,人民法院可以区分不同情况处理:(一)既未约定借期内的利率,也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按照年利率6%支付资金占用期间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二)约定了借期内的利率但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按照借期内的利率支付资金占用期间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可发现「6%」的规定出现在「自逾期还款之日」后的规定中,结合材料,就能看出该规定的合理性了,即:
约定利息的,借钱人还钱的时候要还利息;没有约定利息的,借钱人还钱的时候就不应当还利息;但为了保护被借钱人的利益,敦促借钱人及时还钱,对「逾期还钱」的部分规定一个6%的利率(高于定期存款,约等于低风险理财)是较为合理的。
今年《民法典》通过实施,未来数年国考中可能会考查更多和「民间经济行为」有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