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转念:识别脑海里冒出的自动化想法,破除负面情绪的魔咒

2022-11-06 19:30 作者:积极心理学实践基地  | 我要投稿

现代人大抵逃不开压力,但是也有很多人能够从压力中触底反弹,绝境逢身,我们不禁要问,他们做对了什么?那些热爱生活,跟压力和谐共处的人,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当你问出这个问题时,欢迎来到成长型思维的国度。


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些人有多厉害,只是他们在对待压力事件时,有自己的一套认知方法。我们都知道,有时候一个转身,豁然开朗。外在事件的发生往往不受控制,我们很难改变它,比如考试、搬家和生病,我们能改变的唯有对事物的看法。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这几年我一直在努力练习想要彻底理解和掌握的一个理论,即ABC认知理论。ABC这三个字母,分别代表A(Activating event),意指诱发事件,它是一种事实;B(belief),意指我们的主观评价或想法;C,是consequences,即结果,意指我们对事件的行为反应结果。


这个理论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有时候我们有了某种情绪或者做出某种行为,不是因为某个事件或事实本身,而是我们对该事实的“想法”。

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难道我不是因为孩子不听话才生气的吗?难道我不是因为老公在我们吵架时吼我才愤怒的吗?难道我不是因为没有得到老板的赏识才难过的吗?

还真不是,这里请跟我一起,做以下的改写,找出客观事实和我们对客观事件的评价或想法之间的差异:



主观想法:孩子不听话

客观事实:孩子没有做到我们要求他做的事。

主观想法:老公在吵架时吼我

客观事实:老公在我们争辩的时候,抬高了音量。

主观想法:老板不赏识我

客观事实:老板没有明确、大声地说出我的贡献和成绩。

可能这么改写,大家还是有点无法理解,下面看一个生活中常见场景:



小明的妈妈正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结果孩子写了一个多小时。在妈妈耐着性子教导了十遍之后,还是认为6-3=2,小明的妈妈忍无可忍,把孩子大骂了一顿。

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陪写作业这件事,最终导致小明的妈妈情绪爆发,以吼娃结束呢?


人类有归因的倾向,我们认为万事万物的发生,都有一个理由。在这个简单的场景中,我们往往会认为,是孩子写作业这件事情,造成了最终的发脾气行为。但是根据认知理论:人类不是自动化反应的机器,不像电脑,你输出一个字母W,屏幕上就出来一个字母W,人类之所以做出某些行为,是因为我们萌生出了一系列想法,正是这些想法才导致了我们的行为。

例子中,陪写作业的家长带着一颗爱心开始。最初的教学一定是春风化雨般母慈子孝,渐渐地,在妈妈看起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数字加减,在娃眼里竟然成了难以逾越的高山,妈妈着急了。妈妈想,这孩子怎么这么笨?我不会是生了个傻子吧?我得把他教明白了。于是,妈妈按下怒火又教了几次。可是不管娃怎么教,娃就是固执地不会。

最后,妈妈想:这娃要不是太笨了,要不就是故意跟我唱反调,这还得了,这娃还反了,于是妈妈提高嗓门,连吼了几次娃,并且威胁娃,你要是再学不会,晚上就不要吃饭了。娃也很不明白啊,平时温柔的妈妈,今天怎么又吼又凶的?在妈妈的斥责声中,娃有点害怕,害怕这种情绪对学习没有什么帮助……最后娃又一次犯了错……

妈妈彻底崩溃了,觉得这小子一定是故意的,他是在挑战我的底线,就是想气死老娘……

 

这个念头一出来,妈妈再也没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狠狠地骂了娃。

很多陪孩子写作业的老母亲可能深有体会,我们以为是娃的不专心、墨迹、故意犯错、态度不端正导致了我们的爆发,然而鲜有人知道正是因为我们给娃随意贴上的“不专心、墨迹、故意犯错、态度不端正”这些充满了评价色彩的标签(也就是我们的想法),才是我们失控的真正原因。


ABC认知理论认为,当外在出现了一个诱发(情绪或反应)的事件时,造成这件事结果的不是这个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个事件的想法。事件发生时,大脑会立刻对它进行一系列评估,评估什么呢?



1.      事件发生的原因;

2.      事件对我们造成的可能的影响;

3.      事件影响的程度;

4.      评估自己的感受,即对事件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理解这一点,我们就知道,我们可以从哪里干预,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对事件的反应了。

再用陪写作业为例:



A(客观的事实):孩子写作业教了几遍算式之后,算错了。

B (主观的想法):1. 这孩子真的是太笨了,教了这么多遍,应该已经学会了呀!2. 这孩子要么是太笨,要么就是故意跟我对着干,不带脑子听讲,怎么可能做错呢?

C(事件结果):妈妈很沮丧、很生气,最后发脾气,把孩子臭骂了一顿。

我们可以看到,妈妈的愤怒和沮丧情绪,正是妈妈对事件的想法引起的。试想一下,如果妈妈能够记起孩子平常的表现,知道孩子不是一个故意捣蛋的娃,他可能就是刚开始写作业还不太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那么妈妈完全不会失控。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案例,大家可以用心地留意自己在产生极端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之前的想法,最好是认真地记录下自己在遇到一些事件时候的自动化想法。每个人都有一些会让我们的心情变得不愉快甚至情绪失控的自动化想法,识别这些自动化的想法,有利于我们更好管理压力和情绪。

在这些自动化的想法中,有两类特别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心理上称之为“不合理信念”。

第一类:绝对化思维

比如,认为事件应该怎么怎么样。当事件不按照我们的思路发生时,就引发了我们强烈的情绪。比如在例子中,妈妈就有一种绝对化思维,认为孩子上了课,自己又认真地教了几遍,“应该”能够掌握这种简单的算式才对,怎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呢?当事情不按照妈妈的想法来的时候,妈妈失控了。

第二类:灾难化思维

这种灾难化思维常见于那些悲观主义者身上,认为发生了某件事,就会造成非常严重、无法挽回的后果。比如妈妈可能在陪孩子写作业时,会产生:如果连这么简单的算式都搞不懂,那么这孩子将来还怎么考上大学,怎么找到好工作?那将来肯定会有一个悲惨的人生,等等。这些灾难化思维,也是引起妈妈沮丧和挫败的原因,此时,妈妈可能想象孩子在寒风中要饭,冻得瑟瑟发抖的样子,这样的想象加速了妈妈的崩溃。


当这两种思维出现时,我们就被“绑架”了,此时我们很难做出合理的响应和判断。看到这里的朋友,希望你们能够在接下来几天做几次记录,记录自己在情绪爆发(不管是好情绪还是坏情绪)时脑海里自动冒出来的想法。坚持几次,我们就可以找出,那根总是引燃我们的引线,到底在哪里会失控。

今天没有提到那些常见的压力管理的方法,而是提到了认知和思维层面上的一个解决方案,因为我今天早上自己就尝试着做了一次,依然觉得很有用。关键还是练习,练习,再练习。

转念:识别脑海里冒出的自动化想法,破除负面情绪的魔咒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