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文】情报天才袁殊

一、生平简介
袁殊,于1911年3月29日,在湖北蕲春蕲州镇出生,原名袁学易,化名曾达斋。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改名为袁殊。他是中国现代情报特工史上绝无仅有的五重间谍,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上海文界、政界,身兼中共、中统、军统、日伪、青红帮五重身份,曾提供德、苏开战部署及日军二战期间的准确战略情报。1955年,袁殊因“潘扬事件”与潘汉年、扬帆同时被捕入狱。判刑12年,1967年期满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又再度被押8年;1975年5月,出狱后又被送农场进行劳动改造;1982年正式平反。1987年11月26日在北京病逝,死后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二、情报工作
(一)早年经历
袁殊诞生在湖北蕲春一户没落的官宦人家。父亲袁晓岚年轻时为同盟会会员,为革命活动几乎倾尽家资。母亲贾仁慧出身于前清盐官巨贾之家,夫家没落之后,她曾带着学易、学礼兄弟两人依靠娘家资助及典当家什生活。贾氏父母去世之后,由于家庭经济困窘,袁殊幼年即随母亲到上海投奔夫君,时任国民党驻沪机关要职的袁晓岚却因与学生姘居而冷落贾氏母子。袁晓岚没有在经济上资助贾氏母子,却仍然关心着儿子们的成长。他托友人将袁殊介绍进上海立达学园,免费入读。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成为学校里一个活跃分子。
在读书的这几年中,袁学易加入“黑色青年”团体,主张建立“无命令、无服从、无制裁的无政府状态社会”。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年仅14岁的袁学易参加了罢工、罢市、罢课大游行,改名袁殊。1927年,袁殊参加北伐军,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18师政治部连指导员,受到袁晓岚之友胡抱一的提携,加入国民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清党,回到上海。
1928年袁殊加入狂飙社。在狂飙社演剧部过流浪生活时,经袁殊的表姐董曼尼介绍,马景星成为了袁殊的女友。1929年底,两人结伴去日本留学。当时袁殊身家贫寒,生活费并不充裕,并且他没有文凭,去日本留学也需要靠花钱打理,这一切都是由出身大地主家庭的马景星替他完成。日本留学时,袁殊也是靠马景星过活。在日本,袁殊一心专攻新闻学。
回国后,两人先去了袁家,袁殊见马景星没有对他出身微寒感到嫌弃,便对其产生了真正的好感。袁殊一直想当个记者,既是事业,也是生活的依靠,于是打算自己办报纸。马景星支持他,回家凑了五百块给袁殊。1931年3月16日,在陈望道等人的关怀下,袁殊创办了《文艺新闻》。
在他主持下,《文艺新闻》报道了大量国内外左翼文艺动态,发表了许多重要文艺论文。“左联五烈士”遇害事件发生后,上海的其他媒体迫于压力,不敢刊登事实的真相,袁殊一马当先,采用读者来信的报道方式巧妙地将国民党残害进步作家的消息曝露给大众;“一二八”事变后,《文艺新闻》先后报道了上海等大城市的反日活动,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抨击了国民党当局对群众抗日救亡运动的压制。当时,国民党当局实行高压的新闻统制政策,而共产党的领导层又屡犯“左”倾错误,许多左派报刊生存时间都不长,有些只出一两期便被查封了。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文艺新闻》坚持了一年又三个月,于1932年6月20日出版第60期后才停刊。
在楼适夷的回忆中,冯雪峰曾说袁殊“表面上办《文艺新闻》,实际上主要做情报工作”。袁殊也曾告诉楼适夷:“我将来也许身败名裂,但你是老朋友,会知道我的。”足可说明,袁殊早在此时就已做好了为革命事业奉献自身的觉悟。《文艺新闻》也并非完全是因受压迫才停刊,原来袁殊在1931年10月,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组织要求他尽可能变成一个小市民, 主要承担党的情报任务,而以公开职业作掩护。
(二)五重间谍
袁殊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立即转入了特科,参加中共情报系统的工作,由此逐渐褪去左的色彩,成为灰色人物。
按照地下党负责人的指示,袁殊接触了表兄贾伯涛。早年,贾伯涛在袁晓岚的帮助下,成为了黄埔军校一期生,袁殊给他去信,表明自己已经厌烦左翼的活动,想谋求一个稳定的工作。贾伯涛为他写了一封介绍信,寄给了见到上海市社会局长、中统头子吴醒亚,二人见面,在袁殊的早有准备下,吴醒亚十分满意袁殊的表现,很快将袁殊编入社会局的情报小组工作,他由此成功打入中统内部。
后来,袁殊由吴醒亚介绍,成为了新声通讯社的记者,袁殊就时常利用身份,前往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的记者招待会,寻找关系套取情报。在逐渐与领事馆的人员熟络起来后,袁殊利用自己出色的日语与领事馆的岩井英一搭上关系,几次交谈后,袁殊通过将一些未能发表的报纸通讯和自己收集到的情报交予岩井,岩井则将领事馆要发表的新闻提前发给袁殊,以情报交换的方式建立情报关系。为此,岩井还每月付袁殊200元的“交际费”。这样,他又成了日方的情报人员。
至此,他是得到中共地下党负责人的批准——成为了“三重间谍”。
此后,袁殊成为和中统吴醒亚、日本驻上海领事馆、社会帮会都有一定联系,集多种身份于一身的情报人员,他巧妙地利用这种多重身份广开情报来源,上报给中共中央,为当时地处苏区、消息相对比较闭塞的中共中央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在潘汉年的导演下,袁殊成功地演出了一场场出色的情报战。
1937年春,袁殊再次从日回国。4月,为了加强自身的保护色,开拓情报来源,袁殊加入了青洪帮,成为可以和杜月笙、黄金荣平起平坐的“通”字辈师兄弟。同年,由于全面抗战的爆发,戴笠正急于寻找熟悉日本问题、又有相当的日本关系的人,杜月笙提醒他,有一个叫袁殊的日本留学生与日本领事馆副领事岩井英一关系不错,戴笠听了很高兴,于是亲自登门拜访。袁殊感到事关重大,立即去请示潘汉年,在得到潘汉年的肯定后,袁殊又被戴笠拉进军统,委其为军统上海区国际情报组少将组长,不久便因“工作出色”升任为第三站站长。
就这样,袁殊又多了两个身份:军统和青洪帮,再加上中统、日伪,以及货真价实的中共秘密身份,他成为了中国情报史上绝无仅有的五重间谍。
(三)两度被捕
1、1935年,袁殊因“怪西人案”入狱,中共身份暴露。
当时直接经办“怪西人”案件的是戴笠系统的王新衡。王新衡和袁殊本就很熟,再加上此时袁殊身份特殊复杂,戴笠都把袁殊看作是可以利用的人才,想把袁殊收罗到自己的门下。因此,袁殊被捕后不仅没有受到皮肉之苦,相反却是处处受到“关照”,软硬并施。在审讯中,袁殊被迫供出了两人,一是夏衍。军统决定利用袁殊的关系诱捕夏衍。袁殊托王莹将自己的亲笔信交予夏衍,约在一个咖啡馆见面,夏衍收到信后,立即动身赴约,可是走到一半发现事有溪晓,约会地点坐落在国民党与租界共管地区,于是紧急躲到了朋友的住处。袁殊吐露的第二个人就是王莹。袁殊供认王莹一事,袁殊之子曾龙对此辩之极深,认为袁殊并不知道王莹此时是共产党,而且两人关系过密,很多人都知道,以为说出她的名字也不会出事。但王新衡对这一线索却很重视,立即要求袁殊约见王莹,袁殊也就照办,给王莹打电话约她见面,导致王莹被逮捕。但王莹身为著名影星,军统没有确定她为共产党的证据,又畏于舆论,只能将其释放。
袁殊被捕后,组织利用日本在华北制造事端之机会,向日本散播袁殊被捕的消息,此时国民党急于解决河北事件,不想扩大中日矛盾,于是军统要袁殊表态,要袁殊自己自首,与中国共产党脱离关系。袁殊写完自首信后,即被押送到武汉受审,国民党对于袁殊的审判,并非以《暂行反革命治罪法》的刺探收集军事上的重要机密的罪行处理,而是判处相对较轻的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的主义等的文化宣传罪来审判,因此袁殊的刑法减少了很多,判处2年6个月。负责审判工作的是徐业道,他判决时将袁殊说成是“投案自首”,因此又从轻发落:袁殊被减刑为监禁1年8个月,送到武汉反省院受刑。后袁殊通过其父袁晓岚的关系,在各方营救下于翌年春,按保释提前出狱,坐牢仅八个月。
袁殊此次背叛,虽没有使组织遭到破坏,但也遭到了严重怀疑,潘汉年甚至怀疑袁殊是多面间谋,为各个势力出卖情报,因此无法让他马上回到情报工作中。被派来与他交涉的冯雪峰则建议袁殊先找一个教书的职业,避一避风头。袁殊只好再前往日本留学,雪峰资助了他50元路费。对于袁殊这个情报工作者,日本领事馆极为欢迎,不仅立即为袁办妥一切赴日手续,还送了他200元路费。袁殊到日本后立马去找岩井。岩井果然对袁殊给予了特别的关照:为他介绍入了早稻田大学历史系,并且每月向袁提供150元的生活用费。
2、1939年,袁殊因刺杀李士群被出卖,被捕。
1938年秋天,戴笠在香港召开军统骨干人物座谈会,并对敌后的有功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当场送给每人两把最新式的加拿大手枪。袁殊也被召参加了,此时他便心感不妙。果然,会议结束前,戴笠要求单独接见袁殊,亲自向他交待任务,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要他回上海后要设法将已经投敌充当汉奸特工头目的李士群除掉。
回到上海后,袁殊开始考虑除掉李士群的计划。经过仔细策划,袁殊终于制定了杀李的计划要点,即利用军统力量,组织抗日人力秘密挖掘通往李士群办公室的地道,安装炸药,准备摧毁汪伪上海76号魔窟,致李于死命。袁殊的这个计划很快就得到了军统上海区区长王天木的批准。谁知这一计划尚未来得及实施,王天木和另一位军统头目陈恭澎便已被李士群的“特工总部”捕获,并且出卖了袁殊,袁殊随即也就被捕,关押在76号魔窟。对如何处理袁殊,汪伪特务头子之间意见分歧。76号魔窟特工头子丁默村主张杀掉袁殊,而李士群则主张刀下留人,他趁此机会,用性命威胁袁殊归顺于他。
袁殊被捕后,潘汉年十分着急,他立即找到袁殊妻子马景星,要她赶快与当时已升任口驻沪总领事馆副总领事的岩井英一联系。岩井英一闻讯后,立即以日本领事馆副总领事的身份给李士群打电话,要求面见袁殊。李士群自然无法拒绝日本领事馆的要求。于是岩井便亲往“特工总部”会见了袁殊。袁殊只得将参加军统活动受命铲除李士群的情况向岩井一一汇报。岩井一方面批评袁殊不该参与爆炸、暗杀这类恐怖活动,另一方面又答应尽力帮助袁殊脱离目前的险境。
(四)祸福相依
袁殊的情报工作并非一帆顺利,也有不计其数的惊险之时,其中这两次遇险、脱险,都与他的三边政治关系和多重情报人员的角色有关。日方看似数次向袁殊伸出了援手,实则背后也暗藏了不少谋算,袁殊因此受了不少苦。于多个势力中游走,不免要付出代价,袁殊现在虽得荣誉,但在当时,有不计其数的人都将他当做汉奸走狗,谩骂之声无处不在。
三、晚年岁月
潘汉年与袁殊最后一次会面,是在1955年。袁殊到北京饭店看潘汉年,潘感慨地说了一句:“凡是搞情报工作的大多数都没有好下场,中外同行都一样。”
同年,潘汉年被定为反革命,没几天袁殊受此牵连被捕,判处有期徒刑12年。1967年期满,却遇“文革”,袁殊又因“军统特务”、“日本特务”、“汉奸”的罪名,再度被押8年,直至1975年才出狱,被送到武昌大军山的一个农场,进行劳动改造。1980年,袁殊被释放,却仍无自由之身,行动亦受限制。他曾向组织提出前往日本或香港安度晚年,却未被允许;1982年8月2日,潘汉年被平反,9月6日,袁殊亦被宣判无罪。
袁殊在抗日结束后的生活十分悲惨,他背负的骂名,也影响到了不少于他密切相关的人。自古才子风流,袁殊一生有两个妻子,还与不少女子有过交往。
袁殊的第一任妻子马景星在1953年秋死于癌症,但早在1939年,袁殊就与端木文琳同居,两年后在潘汉年的见证下,袁殊与马景星正式离婚,娶了端木文琳,1942年到1945年,曾昭、曾曜、曾龙、曾虎相继出生(抗战胜利后,袁殊改名曾达斋),此前袁殊与马景星育有一女袁曦。其后,端木文琳由于政治思想觉悟不足,与袁殊的矛盾越来越深尖锐,最终导致了离婚。她在解放后改名王端,1955年因潘汉年案影响,被拘留审查了两年。文革爆发后,由于前夫是袁殊,工作又是潘汉年介绍的,王端不可避免的遭到了冲击。原本就精神脆弱,患有严重失眠的王端更加日夜不能眠,她先是吃安眠药自尽,被人救活,没几天再次失踪。她的儿子猜测,她可能是跳黄浦江自杀了。1977年,回到北京的袁殊听儿子谈到王端自杀,老泪纵横。
曾与袁殊关系亲密的王莹,这个活跃于话剧、电影界,才华横溢的地下党员,在1941年与谢和赓结婚。之后,四人帮掌权,因为当年江青与王莹争夺《赛金花》一角色失败,记恨在心,于是狠狠整她。1966年,夫妻二人被捕入狱,王莹被折磨到下肢瘫痪,不能说话,直到1974年去世。她死时,她的死亡书上没有姓名,只有一个“6742”的编号,只知道她是什么时候被抓进监狱的,死时快六十岁,就被匆匆焚尸灭迹。1980年,回到北京的袁殊一直吵着要去王莹的墓前祭拜,最后终没能成行。
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中共特工关露,与潘柳黛、张爱玲、苏青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与袁殊是革命战友关系。6月15日,关露因潘汉年案被捕,于57年3月27日被释放。1967年7月1日,她第二次被捕,到75年5月底被释放。两度入狱,长达十年之久。直到1982年3月23日获得平反。
1980年,袁殊一度搬到关露曾经住过的香山居所生活。可没几个月关露又搬了回来,袁殊不得不搬走。1981年袁殊恢复自由后,孑然一身,孤苦无依,顾雪雍为撰写《恽逸群传》,以小辈身份去拜访袁殊,询问关露女士的事情,袁殊答:“我最近向她求婚,她不同意。”据袁殊儿子曾龙回忆,袁殊晚年乐忠于找配偶,也许看到关露,不由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于是才向关露求婚。
1980年后,关露因患脑血栓症,全身瘫痪,失去工作能力。1982年12月5日,关露在成功昭雪并完成了回忆录后,服安眠药自杀了。
袁殊没有像关露,先后精神分裂多次,即便在狱中他也一直在从事着翻译、写作等事业,他一生留下的文字近千万字。世人常谈论他对解放事业做出的贡献,却忘了袁殊还是一个新闻人才,他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也十分重要。他的一生报道了许多伟人的事业,但他似乎却不想将自己的过往告诸众人。
袁殊子女们曾劝他写回忆录,但他对此毫无兴趣,并交待子女们:“你们也不要写。”曾虎偶尔问起袁殊过去的间谍生涯,他会一脸神秘地说,这都是党的机密,不能随便讲。袁殊去世后,七八本日记大部分都没了踪影。保姆告诉曾龙,曾见到袁殊在去世半年前烧了一些东西。
1987年,袁殊病重,精神也极为紊乱,时常号陶大哭。同年11月26日深夜零时30分,袁殊在解放军309医院病逝,袁殊的骨灰盒被覆盖上中国共产党党旗,安放在了八宝山烈士陵园的烈士墙上。
参考文献
[1]杨名宇:《袁殊的情报工作(1931-1945)》,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2]韦魏:《袁殊的新闻活动》,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3年。
[3]胡绣枫:《回忆我的姐姐关露》,丁言昭编:《关露啊关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4]楼适夷,包子衍,袁绍发:《我谈我自己》,《新文学史料》1994年第1期。
[5]丁淦林:《袁殊的传奇式经历》,《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10期。
[6]袁成亮:《袁殊:难得的情报人才》,《文史春秋》,2004年第6期。
[7]尹骐:《袁殊谍海风雨16年》,《炎黄春秋》,2002年第12期。
[8]宋春丹:《“五重间谍”袁殊的晚年生活》,《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第1期。
[9]林杨:《悲鸿大师与王莹夫妇——纪念徐悲鸿九十诞辰》,《瞭望周刊》1985年第29期。

不久前玩了《隐形守护者》之后,对肖途这个角色的原型很感兴趣。正好这学期有一节民国史的课,结课论文要求学生随便写点什么,我就去稍微研究了下。其实也不算研究,就是把各大前辈的观点都集合了一下,然后拼成了这篇文章(查重率高得很……大学水课嘛……)。我并不是文学专业的学生,因此这篇论文也称不上什么专业性,充其量就算个科普,还是那种写得很糟糕、毫无趣味性的科普。也就给大家,娱乐娱乐吧。如果有人看的话,那就最好。没人看的话,也无所谓。毕竟就是拿来水一天而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