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的时间为什么会有相差了一百多年的三种说法?
众所周知,“三家分晋”在史学界公认为战国时代的开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便以“三家分晋”为起始。但奇怪的是,“三家分晋”的具体时间在史学界却有三种说法,至今还有人为此展开各种争论。

关于“三家分晋”的时间有三个: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显王二十年(前349年)。三种说法之间相差了百余年,整个战国时代也不过二百多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春秋中后期,晋国的卿大夫专权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导致晋国的霸业走向衰落。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晋出公被智、赵、魏、韩四家卿大夫彻底击败,晋国的实权完全落入四家大夫手中。

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了智氏并瓜分了智家和晋国国君的领地。晋国在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实际上已经分裂为三个独立诸侯国,是为“三家分晋”的第一个时间。

但赵、魏、韩此时在名义上还是晋国的卿大夫,三家宗主还继续轮流出任晋国的正卿,对外战争还以晋国的名义联合出战。有些学者认为“三家灭智”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三家分晋”,因为晋国此时尚在。

赵魏韩联合体后来帮助田氏完成了“田氏代齐”。作为回报,齐国向周天子请求封赵魏韩三家为正式诸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赵、魏、韩为诸侯,是为“三家分晋”的第二个时间。

在赵、魏、韩成为诸侯时,晋国没有灭亡,而是在小片领土上苟延残喘。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赵、魏、韩瓜分了晋国的残余领土,晋国的末代国君晋静公被废庶人,后来逃往洛阳以图再起。

周显王二十年(前349年),晋静公被韩国所杀,晋国彻底灭亡,是为“三家分晋”的第三个时间。不过现在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为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观点,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