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席上腐谈》宋末元初 俞琰 (一)

2023-08-05 20:17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1 邵康节说“动物受孕时是先从头部开始生长起,植物是从根部生长起。因而先从头部开始生长起的,命在头部;从根部生长起的命在根部。” 又说“能飞翔的动物都栖息在树木、也吃树木,那鹰鹯的羽毛看起来也像树木。在陆地行走的动物栖息在草丛里、也吃草,看那虎豹的毛也长得像草丛。飞翔的动物喜欢风,并且能在风中敏捷飞来飞去。走路的动物喜欢土,所以有利于它们在大地行走。水里的动物不需要睡觉,而飞翔的动物、走路的动物需要睡觉。走路的动物上睫毛向下盖,飞翔的动物是下睫毛往上合,这是种类使它们如此。属于水种类的动物离开水就会死去,属于风种类的动物入水就会死去,然而还是有一些种类可以出水入水不死的,比如龟、蟹、鹅、凫之类的。” 2 牛属于顺从的动物,如果顺风而行走会比较顺。马是健壮的动物,越是逆风它越强健跑得更快。 《书费誓》说“马牛其风。”《春秋左氏传》说“风马牛不相及。”那是因为马和牛在奔跑时,各自随有利于自己的风向前进。 北方的马群,一匹公马的后面跟随十多匹母马,母马都紧紧跟随公马,不会跑到其他的群体里。《易》的坤卦说“利牝马之贞。”大概是说这事吧。现在人称呼妇人为妈妈,也是这个意思。蚂蚁也不会跑到其他的群体中,所以称为马蚁,蚂蚁还有一个名字叫“玄驹”。 2 《琐碎录》说“鱼儿能逆水而向上游,鸟能顺风飞翔,那是因为它们鳞羽顺逆水顺风。如果你发现有微风,但不知道是从哪里吹来的话,你只需观察鸟所飞行的方向。” 3 虱阴这些动物,有六只脚,六是北方坎水之数。它们行走时头会朝着北方,我仔细观察发现果然如此。以前看到一本书说的,现在忘了到底是哪部书说的。 4 《周礼山虞》说:“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山的南边属阳,山的北边属阴。仲冬太阳照射在南边,仲夏太阳照射在北边,南北皆是被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所以树木的叶子叶面朝着南边,水中植物的叶子叶面朝上。 5 肝属木,应该是浮起来的反而沉下去;肺属金,应当是沉下去反而浮上来。为什么?因为肝属实的而肺属虚。石头掉入水中应该是沉入水中,但是南海有浮起来的石头山;木头入水会浮上来,但是南海的乌木能沉入水中。这都是虚实相反的事例。 6 《尔雅》说“鸟的雌雄很难分别,如果羽翼左边往右边覆盖的是雄鸟,右边往左边覆盖的是雌鸟。”张华的《博物志》也记载这样的说法。陶隐君说“鸟很难分辨雌雄,以前有记载说羽翼从左往右覆盖是雄鸟,还有一种方法,将羽毛点燃放入水中,沉下去的是雄鸟羽毛,浮上来的是雌鸟的羽毛。” 7 魏伯阳的《参同契》说“男子出生时身子向下伏,女子出生时身子是向上仰,不仅仅是出生时不同,男女到死的时候,也是一样。看来是在交媾时开始定制的。”先前的《褚氏遗书》说“男子的阳气聚集在脸孔,所以男人的头重,溺水死后必定是伏身;女子阴气聚集在后背,所以女人的后背重,溺水死后必定仰身。走兽溺水死后,伏仰也一样。” 8 《素问》说“升降出入,气无不有。”注解说:墙壁窗户门扇两面都在承受气流吹到人身上,这就是出入气。将东西投入井中或投入树叶,都是翩翩不是快速下沉,这是因为被井中升起的气所阻碍。灌满水的空管子,用手捏住一端倒悬,水不会流下去。这是因为升气而使水不能降。小口空瓶,很急的灌水水无法进入瓶子里,这是因为瓶中气没有出来,所以水无法进入瓶中。所以说“升降出入,气无不有。” 我小时候看见有位道人,将剧烈燃烧的纸张纳入空瓶子,而后急忙倒覆入装水的银盆中,银盆中的水都铿然有声涌入瓶子中,这是因为火气造成的。又按照这个法子将瓶子放在壮汉肚子上,瓶子便吸附在肚子上而不会掉到地上,这就如铜水滴,按住它的孔窍,水就不会往下滴。放开孔窍,就会滴水。修养家存精神在泥丸,那么丹田之气就会上升。因为精神所到的地方,气也随着到来。房中术也有所谓的手按尾闾,吸气咽津,虽然意犹未尽,但也因此不泄。 9 希望知道时辰的阴阳,经常能在鼻子分别出来。比如气是阳时左鼻子通,气是阴时右鼻子通。在亥子之交,两个鼻孔俱通,这就是丹家所说的“玉洞双开”。 10 自己死去的马不能吃,吃了会死人,特别是马肝更厉害。医书上说“马,属火的畜生,有肝脏没有胆囊。木脏(指肝)不足,所以吃马肝的会死。” 《史记》说“秦缪公的马死了,当地有三百多人分吃了秦缪公死去的马。官吏要法办这些人,缪公说‘君子不能因为畜生而伤害他人,我听说吃了马肉的人,如果不喝酒,会伤害人的健康。’于是缪公赐酒给吃马肉的人,并释放了他们。” 我最近见到我的一位乡亲葛恒斋因为吃了马肉生了病,医生急忙在酒中放盐拿去煮,喝了之后痊愈。看来酒真的能化解马毒。 11 《左氏传》说“国狗之瘈,无不噬也。”杜预注解说“瘈,疯狂的意思。” 《宋书》说“张收曾经被猘犬咬伤,吃了虾蟆肉治好的。”猘,居例反,也是犭旁,征列切,指疯狗。也有人以为杏仁也可以治疗犬伤。 12 《内则》说“狼去肠,狸去瘠,兔去尻,狐去首,豚去脑,鱼去乙,鳖去丑。”郑玄说“这些东西人吃了不好。” 《左氏传》说“晋侯梦见楚子伏在自己身上吃自己的脑仁。子犯说‘这是吉兆,我们可以使用怀柔政策。’”杜预注解说“脑仁是柔软的东西,现在人热皮必定使用猪脑,就是因为脑仁柔软。” 以前有人吃了一幅猪脑,一年后出现手足软弱的症状,因而不能下床,一直发展成瘫痪。我才知道《内则》与《左传》的说法不假。 13 “鱼去乙”。郑玄注解说“长在鱼的体内,会伤害人。东海有一种叫容鱼的,它的骨头名叫乙,长在眼睛旁边,形状如蒙篆的乙,不小心被乙卡在喉咙里,取不出来。” 《尔雅》说“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我以为郑玄说的乙就是指鱼骨头,《尔雅》以为是鱼肠,因为它们的形状都长得像篆书的“乙”字,如果按《内则》说“狼去肠”来推理,那么鱼的乙就不是指鱼肠了,应该是鱼骨。 14 唐诗说“杜宇呼名语,巴江学字流。”是在描述江流曲折如巴字,或者有的像蛙形,有的像蚯蚓形。这些都是“鱼骨象乙”的意思。 陆龟蒙以为鸭子能说话,因为鸭子能叫自己的名字。其实能自己叫自己名字的多了去,比如鸭、鹊、猫、狗也都可以,怎么可能只有鸭子和杜宇(杜鹃)可以呢? 15 磷火,民间俗人称为“鬼火”,其实是战争时期士兵、牛、马的血称为磷,萤火也称为磷。它能发出如火一样的光,但其实不是火。 我家的老仆人向来不信世上有鬼,他有回跟随我父亲到无锡青阳汇收租,夜里看见无数的鬼火,腾腾燃烧扑面而来。大家一看四处惊慌乱走,老仆人乘着醉意向火光扑去,跌倒在湿濡石楠叶上。 我曾经夜里坐在水亭里,当时雨刚停,我看见草丛间有光,于是走过去拾起发光的东西,是一个湿虾壳。 16 叶玉岩说“在五台山中,夜间看见湿润的松皮发光。我急忙叫来随从捡了一布囊的松皮,因为我要拿回来赠送给江南的亲戚以及老朋友,这可是很稀有的东西。几天过后,打开布囊看,发现松皮干燥无光,便笑着丢掉这些松皮。” 17 古时候的享礼,犹如现在的前筵。古时候的宴礼,犹如现在的后筵。杜预说“享有规定该遵守的礼节,不依靠小桌子,酒满爵不饮,菜太干不吃。宴席则无拘无束,大家一起吃吃喝喝。” 18 古时候的素积,就是现代的细摺布衫。《荀子》说“皮弁素积。”杨倞注解说“素积是衣裳,用十五升布作成,在腰部束紧,所以称为素积。”一升布为八十缕,十五升是一千二百缕,指细腻的布料。 19 《玉藻》说“士不衣织。”郑玄注解说“织,染色的丝织品。”释文说“织(音志),现在讹为注,于是称织丝为注丝。”这是因为志、注发音相近。或者有人写为苎丝,这就传得更加讹了。 20 北方称细软的毛缎为子氄。子,指毛发细软。氄,指温和柔软的样子。就是《书尧典》里中说的“鸟兽氄毛”,现在被讹为紫茸。 21 《豳诗》说“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郑玄说“褐,指毛布。富贵的人没有衣裳,贫贱的人没有毛布,这可怎么过年啊。” 我按照《孟子》的说法“视刺万乘之君,如刺褐夫。”孟子以褐夫来对万乘的君王,是比喻贵贱很悬殊。 褐是编裋,一种粗陋布衣,不是黄色也不是黑色,是贫贱人所穿的衣服,不是毛布衣服。褐字从衣,毼字从毛。郑玄误以为褐就是毼,于是说褐是指毛布。毛布是现在的斜毼,价格比苎麻贵很多,怎么可能是贫贱人家穿得起的呢? 22 现在的蒙衫,也就是古时候的毳衣,蒙是形容毛细软的样子,比如《诗》中所谓的狐裘(蒙茸)的蒙,按照俗世的称呼,其实就是毛衫。毛讹为蒙,蒙衫就这样传到现代。 23 毡的另一个名字叫毛席,毯的另一个名字叫毛褥,就如将竹笠称为竹巾一样的道理。 《东汉西域传》注解说“毡曰毛席。”张衡的《四愁诗》说“美人赠我毡氍毹。” 服虔在《通俗》也说“编织成的毛褥是毾,细腻的称为毾登+毛。”毾登+毛,是铺在大床之前的小蹋床之上,脚踩着它登上大床。 24 漆器有称为犀皮,因为它出自西昆国,被讹为犀皮。 桂浆,产自罽浆国,被讹为桂浆。 按照这样来推理,氍毹恐怕就是渠搜国的名字,发音相同字不同而已。 西毗,也就是织皮国的名字,后来被讹为西毗。渠搜、织皮的说法,来源于《书禹贡》的记载。 25 幞头起源于周武帝,用幅巾裹住头部,所以称为幞头。幞(音伏)与幞被的幞是同一个字,如今讹为仆了。 26 韩退之的《元和圣德诗》说“以红帕首。”是说红绡的位置在头上,也就是现在的抹额。 帕首、扑头,本来是同样的一件东西,现在被分成两种不同的东西。 27 唐朝人的幞头,最初是用黑色的纱作成的,后来因为太过柔软,便用桐木山子在前头撑起,名叫举容头,人们认为起源于鱼朝恩。 五代相承唐朝继续使用,到了宋才将桐木山子改为藤织代替纱,后来又用漆纱代替藤织。周武所制定的,不过就是现代垂两角的结巾。最初没有带子,唐朝人添加了四条带子,两条垂在前面,两条垂在后面;宋有横出两角,利用铁线张挂起,这是为了避免上朝的大臣在底下交头接耳。 最近的凉缁巾是以竹丝编成,外表就如凉帽的形状,在上面覆盖黑色的纱,这凉缁巾容易脱也容易戴,特别是夏天真的方便。从这里可以看出幞头也是展转番腾,样式古代现代不同到这个程度。 28 以前的官妓跳柘枝舞时,她们头上会戴一个红色的东西,这东西有些长,头部是尖形,整个看起来就像个靴子,我想应该就是如今的罟姑吧。在《琐碎录》中说“柘枝舞,原本是后魏拓拔的名字。改拓为柘,拔为枝。”

《席上腐谈》宋末元初 俞琰 (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