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20.3 社会主义国有化

2023-09-30 09:53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3、社会主义国有化


  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大机器工业、机械化运输业、银行等等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无产阶级国家在过渡时期开始时,就实行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国有化。

  社会主义国有化就是无产阶级政权用革命手段没收剥削阶级的财产,并将它变为社会主义的国家的财产        全民的财产。社会主义国有化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的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由于实行了社会主义国有化,工业中的生产关系适合了生产力的性质,这就使生产力有了发展的余地。

  社会主义国有化,第一是废除主要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从而消灭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经济统治;第二是为无产阶段专政打下经济基础,把国民经济命脉即主导的经济部门转到劳动者手中。在这些部门中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因此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就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

  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大工业的国有化。除此以外,还实行银行、铁路运输业、商船、邮电和国内大商业企业的国有化以及对外贸易的国有化。由于银行国有化,资产阶级就失去一个维持它的经济统治的极重要的杠杆,而无产阶级国家则获得一个既集中又庞大的经济机构,这个机构加以革命改造后,可以用来建设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国有化是保证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在经济上独立自主而不依赖资本主义世界的必要手段。

  一个国家的国有化采取哪些形式和方法,取决于这个国家革命的特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以及阶级斗争的形式和尖锐的程度。例如,在一些情况下,资本主义财产的公有化是在比较短的期间内实现的[1],而在另一些情况下,这种公有化却是带有相当的渐进性质[2];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赎买等方式把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转入社会手中。在中国,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特点:中国大部分资本主义工商业企业最初被改造为国家和资本家共有的公私合营企业,然后再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

  鉴于迫切需要消灭农奴制的残余,消灭早已过时的地主土地占有制的残余,无产阶级国家把大土地占有者的土地,连同耕畜和农具在内,强制地收归公有。收归公有的土地绝大部分交给劳动农民,一小部分则用来组织大型国营农业企业。

  实行土地国有化的问题,要由无产阶级政权根据每个国家的具体条件来解决。在俄国,由于农民中土地私有制的传统不如西欧那样深厚,苏维埃政权根据农民群众的要求,在革命一开始时就实行了全部土地国有化。因而绝对地租就不存在了。苏联农民在历史上第一次从无产阶级革命手中得到土地来无偿地使用。在小农的土地私有制长期存在、因而农民中土地私有制的传统较为深厚的那些国家里,工人阶级掌握政权后,并不实行全部土地国有化。在那些国家中,大土地占有者的土地,只有一部分收归国有,成为国家的土地,大部分收归公有的大土地占有者的土地则归农民私有。全部土地公有化的问题是在农业的进一步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中实际地解决的。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摧毁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以后,在最初几个月内就把地主和大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及其他财富收归国有,无偿地加以剥夺。

  农民除他们在革命前就已使用的土地外,获得了15,000万公顷以上的新土地[3]来无偿地使用,他们再不向地主缴纳地租以及支付购买土地的费用,二者合计每年在7亿金卢布以上。土地国有化就是根本消灭地主阶级。它意味着完全根除农奴制的残余。这样,社会主义革命就顺便彻底地解决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土地国有化本身还没有在农村中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因为已经成为全民财产的土地仍然由私人经营。但它在后来促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作为广泛实行资本主义企业国有化的过渡办法,并为了对这些企业的活动进行一定的调整,苏维埃政权实行了工人监督,即这些企业的全体工作者对生产、贸易和财务的监督。1917年12月实行了银行国有化。苏维埃政权实行了对外贸易垄断制,这种垄断制是一座壁垒,可靠地保护着国家不受帝国主义者的经济侵略。铁路和邮电、海运和大的内河航运的商船都成了全民的财产。苏维埃政权日益广泛地用无偿的没收办法实行了工业企业的国有化。1918年6月宣布了一切工业部门的大企业国有化。

  苏维埃政权在克服资产阶级的反抗、资产阶级专家的暗害和怠工时,在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进行顽强的斗争中,开始组织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的全国性的计算和监督。

  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大工业、银行、运输业、对外贸易的国有化意味着劳动者的政权摧毁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占领了进一步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基地。

  在国有化的企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生产资料成为公共财产,不再是资本。人剥削人的现象归于消灭。新的社会主义的劳动纪律开始实行。在工人中间发起了社会主义竞赛。把一长制和劳动群众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生产管理原则逐渐确立起来。生产开始按照社会主义的计划,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而发展。于是,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真正产生了全部生产过程的社会主义公有化。


注:

[1] 例如在苏联。

[2] 例如在各人民民主国家。

[3] 地主的土地以及官地、寺院的、皇族的土地。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20.3 社会主义国有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