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聊聊弋射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
弋射是古代一种射箭方式,在箭上系以丝线,射出后丝线缠绕飞禽以捕获之。《吕氏春秋·仲春纪》载:“荆庄王好周游田猎,驰骋弋射,欢乐无遗。”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射者不是直接用箭命中飞禽,而是依靠箭矢带着的长线,缠绕在飞禽的脖子、翅膀上,从而活捉猎物。《周礼·夏官司马》载:“矰矢、茀矢用诸弋射。”《通典·礼三十七》解释到:“结缴于矢谓之矰。”而《论语注疏》中进一步解释了:“缴,谓生丝为绳也。”


《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上图是出土于四川安仁的东汉弋射农作画像砖拓片,就很清晰的展示了古人弋射时的场景:大型飞禽要在水畔歇息捕食,而隐藏在树荫下的猎人张弓射出矰矢,带着长长的丝线去缠绕飞禽。猎人的身后就放着前图展示的䚨𧤕。
有意思的是,弋射的主要目标——大雁,竟然不是全然被动,《说苑·谈丛》载:“顺风而飞,以助气力;衔葭而翔,以备矰弋。”《淮南子·修务训》:夫雁顺风,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矰弋。”大雁竟然会在飞行时口衔芦苇防备矰弋,虽然我不知道这事是否真实有效,但并不妨碍在宋明时,“雁衔芦”纹样以其“保身、避害”的吉祥寓意成为彼时流行的布料纹样,受到追捧,而今又有有志者将之复原。

讲到这有没有发现,前文说到:“矰矢、茀矢用诸弋射。”但是讲了半天都在说矰矢啊,茀矢呢?不是我不想说啊,实在是查到关于茀矢的有用资料太少了。《论语注疏》:“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注释到:“结缴于矢谓之矰。矰,高也。茀矢象焉,茀之言刜也。二者皆可以弋飞鸟。刜,罗之也。”就是其中最详细的了,而这个“罗”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外国视频,有人用一种特殊的箭射鸟,什么样的箭呢?大概这样,看我灵魂画手:

这里箭头是一个很大的金属丝网,很容易击中水畔的飞鸟,不知道茀矢会有几分相似啊。哪位朋友要是看到那个外国视频,记得私戳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