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最后的辉煌(五)——中法风云

19世纪70年代后,遍布各地的农民起义渐渐平息。清帝国开始有精力注意东部海疆和西北边境,试图展开与列强的斗争。1882年,中国的宿敌法国,试图以越南为跳板进攻中国,大战一触即发。
19世纪60年代以来,与中国相邻的越南已无宁日。新来的法国殖民者推行的大棒政策屡屡见效,强迫越南割让南方大片土地,又相继攻陷北方重镇河内和当时的首都顺华。法国远东殖民军真正的目的是将越南全境作为前进基地,伺机进攻中国。当时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在面临亡国之际越南频频像清廷求援。这次,软弱多年的清廷终于硬气了一把,决定“保藩固边”,誓将法国人抵挡在境外。于是,清廷下令将精通山地和热带作战的云南“滇”军和广西“桂”军调防越南。

就在潘鼎新摸不着头脑时,朝廷内部又出了问题。一心想总览大权的慈禧早就嫌前盟友恭亲王奕䜣等人不够驯服,于是借“北宁战败”,慈禧发动了她发一生中的第二次政变。这次政变后,慈禧结束了与奕䜣的明争暗斗,彻底总览了大权。而奕䜣的弟弟奕譞控制了军机处的实权。因为他的大夫人是慈禧的妹妹,而他又是光绪的生父,所以他又被称为“太上军机”。中法战争时期,奕譞先是空喊主战继而又退让求和。朝令夕改的帝国对策让远在前线的潘鼎新苦不堪言。清军开始节节败退,越南王室对宗主国丧失信心而自己又无力抵抗,只得向法国投降。这一举动让清政府骑虎难下,左右为难。无奈之下,具有和谈经验的李鸿章还是外交斡旋。

议和看似非常顺利,但却没有明确中国军队调回中越边境的具体时间。直到 1884年6月,法军继续向北推进到达谅山以南的观音桥,侵入清军防区。这时的潘鼎新陷入两难,中法已经停战,如果迎击就要破坏协定。但朝廷又给了他不准后退示弱也不必先发制人的命令。战为抗旨、退也抗旨,面对法国人的一意进兵,潘鼎新只得派部下与法国人交涉,让他们暂停进军。但求战心切的法国人杀了中方军使,就此展开了一场不可避免的激烈冲突。结果是潘鼎新的部队依仗地理优势沿途阻击,法军死伤近百人,被迫撤退。但胜利并没有为潘鼎新赢得嘉奖,反而引火上身。李鸿章密电潘鼎新转告奕譞对此事非常恼火。“以前不让退兵是负气时说的话,并非真想和法国开战,现在虽然打赢了但给了法国人开战的口实。”果然,中法战事迅速升温。三天后,法国人组建了以孤拔为司令的远东舰队,兵分两路,直逼福建和台湾。奕譞更加震怒,不但不承认是自己对法策略软弱无能,反而将责任全部推给了潘鼎新。认为是他挑起冲突,激化了战争事态。
与清廷相反,法国人的战略思想非常明确,甚至是公开的。法国新闻界公然声称,要占领一个地方作抵押,以此和清政府谈判赢得利益,而这个抵押品就是台湾。战火即将在自己的国土燃烧,面对岌岌可危的台湾局势,清政府想到了刘铭传。他的到来引起了中外关注,法国人高度紧张,命令密探密切关注他的行踪。性格孤傲的孤拔虽然表面上对刘铭传不屑一顾,但内心对这样一个久经沙场的名将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刘铭传从“铭”字军中秘密抽调了步兵教官100人,炮兵教官30人,水雷教官4人,携带后膛毛瑟枪3000支,在1884年7月14日夜登上军舰,趁着雷雨的恶劣天气躲过法国人的见识,于16日在台湾基隆登陆。此时的战争已经迫在眉睫。
十几天后,法国人分兵两路发动攻击,一路孤拔带队进攻福州,一路由舰队副司令利士比带队进攻基隆。8月5日,炮火开始攻击基隆,清军仓促构建的炮台被拆的一干二净。此时刘铭传意识到法国人火力太猛,必须让登陆的法国陆战队失去炮火的掩护。于是他下令撤出滩头阵地,退守山后。等到法军向基隆市区推进时,他指挥守军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展开反击。经过数小时激战,法军指挥官被击毙,伤亡十几人后仓皇撤回。虽然基隆胜利但福州那边的“马江海战”却惨不忍睹,福建军水全军覆没,马尾船厂被夷为平地。此战之后,清政府对法宣战。

马江海战之后法军将进攻重点转至台湾,副司令利士比进攻沪尾(今台湾淡水),总司令孤拔则进攻基隆。刘铭传的压力空前巨大,但他知道法军可能会因基隆的煤炭而无法支持长期战争,于是率主力扼守基隆。10月1日,法国海军陆战队在舰炮火力覆盖后发起冲锋。刘铭传艰难防守,战斗进入了难解难分的境地,而另一边的沪尾却已经陷入了危机。沪尾离台北仅30公里,一旦失守法军则将长驱直入直取台北,如果台北失守基隆将腹背受敌,到时清军将会不战紫溃,但此时刘铭传已无兵可派。深夜刘铭传决定炸毁煤矿,连夜支援沪尾。但将领们并不同意,按照《大清律》失地当斩首,但刘铭传表示命令为自己所下所有责任自己承担。将领不同意,而百姓更不理解,刘铭传所到之处百姓围堵,指为汉奸。与此同时,撤守基隆的消息传回朝廷,更是惹来一片非议。大臣们指责他失地辱国,将要塞让于敌人。但战局紧张,而台湾已成孤岛,此时临阵换将无人可替,追究责任也无法挽回败局,面对刘铭传的撤兵朝廷也是无可奈何。
无论日后怎么评说,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法国人占领基隆后发现基隆的煤矿已被摧毁,而里面的存煤也被销毁,他们得到的仅仅是一座空城。而清军的二道防线也有效的扼制住了法军的进攻,在基隆河附近中法两国多次交战,直至战争结束。另一边的沪尾法军也无力推进,损失惨重。10月2日,沪尾的炮兵先发制人轰击法国军舰,6天后法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强行登陆,双方开始进行肉搏。最终在中方三面围攻下法军撤退,沪尾大捷。而这一仗也无疑让当时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一把。就连当时在场观战的英、美驻沪尾领事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至此法军进攻的沪尾的想法成为泡影,中法开始进入对峙阶段。而孤拔也彻底封锁了台湾。

面对台湾的封锁,清政府命令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曾国荃派军支援,孤拔率军北上阻截。1885年2月28日,孤拔率领四艘军舰抵达浙江镇海口,并于第二日与清军展开激战,孤拔受伤并于不久之后在澎湖马公岛死去,之后法军再无能力北上。而清军与法军在浙江镇海口和台湾的胶着拉锯也得益于越南战场与法军激战的潘鼎新的牵制。
一年前奕譞的模糊命令,让潘鼎新无意中激化中法矛盾而导致法军进逼台湾。而之后清政府索性将潘鼎新留在越南,以牵制法国陆军。1885年1月,法军占领谅山继而杀入国门镇南关。最终清军在老将冯子材的带领下清军击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并一举收复谅山。镇南关、谅山大捷、台湾抗登陆成功、镇海口击毙孤拔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导致法国茹费理政府无法得到议会的支持而倒阁,中法双方均无心再战,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的中法战争宣告结束。

但让清政府想不到的是当时在孤拔军舰上的一个随行考察的舰长,一直在观看整个战争的局势,并将结果和想法带回了自己的国家。10年后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台湾被迫割让给了日本。那个舰长叫东乡平八郎,也是之后日本联合舰队的司令。
而得知台湾割让给日本之后,已经回乡的刘铭传口吐鲜血于当年不治身亡,时年59岁。刘铭传是台湾首任巡抚,在任期间他施展生平抱负,把台湾建设为当时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省。中国第一条电线、第一台电话、第一座油矿、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大铁桥等诸多纪录都是刘铭传在台湾任职期间创下的,他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而刘铭传可能怎么都会想不到如今的局势更加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