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考研笔记:魏晋南北朝-《中国服装史》-袁仄
文中内容总结和图片临摹自《中国服装史》—袁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充满动荡、战乱的时期。(无论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都经历转折。)但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也大大增加,无论生产技术还是文化习俗都出现了一个空前大融合的时期。魏晋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其思辨哲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纯粹性和深刻性。
艺术风格:
魏晋时期倾向于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慨。其艺术风格核心是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颓废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对人生命运的强烈欲求和留恋,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成为当时历史前进的音响。
魏晋玄学对服饰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真正思辨、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两者构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人们开始被内在的才情、性貌、品格、风神吸引着、感召着,以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来体现自我,使得人和人格本身日益成为这一时期的哲学和文艺的中心。魏晋玄学和逐渐传播的佛教反映在服饰上,则是文人儒士开始追求“精神、格调和风貌“的体现,宽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这种风格成为了一种风俗,并影响到南朝成为了魏晋世俗之上。
男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有两个方面:一为汉式服装,承秦汉之制;另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魏晋玄学风靡一时,尤其文人的衣着和生活方式都不拘礼数,衣着宽博,且袒胸露脯,衣服日趋宽博。
衫:汉族男子服饰,主要是衫子。不需施祛,衣无袖端,敞口。衫子有单、夹二式,以练、纱、罗为材料,通常制成对襟,两襟之间用襟带相连。色彩以素雅者居多,尤其喜欢白色。
裤褶:裤褶的上衣为短身大袖或小袖;下衣喇叭裤,有的在膝弯处用长带系扎,名为缚裤。这种服装源出军中,服无定色,外面还可服裲裆衫。

裲裆:源自北方民族,流行于南朝齐梁之间。一般为前后两片,其一挡胸,其一挡背,比半臂短小,质以布帛,肩部用皮质的搭襻连缀,腰部用皮带系扎。这种服饰一直沿用到唐宋以后,仍很流行。内外皆可着,男女皆服。
帻、巾:沿袭汉代遗制,但形制又有所演变。巾、帻的后部逐渐加高,中呈平型,体积缩小至顶,帻上横插簪笄。有平巾帻或小冠。小冠上若加用黑漆细纱制成的笼巾,就为笼冠。在士大夫间巾子也颇为流行。
女服
襦裙:承袭秦汉遗俗,有衫、袄、襦、裙之制。整体宽松。衣着特征为上俭而下丰,上衣短小,下裙宽大,交领上襦,束腰较紧,头部多加假发。有广袖宽身和窄袖紧身。

深衣: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在衣服下摆部位,加了一些饰物。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发生变化,去掉曳地的飘带,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帔:始于晋代的一种女子衣物,形似围巾。女子的发式有蔽髻、缓鬓倾髻、飞天髻。
胡服在北朝时期流行于中原,并影响汉民族,所以到唐盛行胡服已是必然之势。
佛教文化对中服饰的影响
1)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开始流行,到了魏晋虽然几经起落,亦极为兴盛。在不断的冲突融合中,三家互相渗透吸收,佛教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建筑、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民俗等方面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丝绸之路的开辟;游牧民族首领建立政权后为借此宗教稳固其统治的大力倡导;佛教作为救世之道,自身教义对战乱中困苦挣扎之人心灵上的抚慰;其推崇少思寡欲、清净无为的出世思想与中国本土道家思想的相通之处,也是当时推崇玄学、清谈的汉族士大夫阶层更易接受这个宗教。
3)佛教给中国文化以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服饰方面,佛教艺术也影响了汉服饰形制和纹样方面。当时锦缎上的花纹风格及主题也较之两汉有极大不同,纹样结构都很肥硕,皆受到西亚影响,而忍冬、莲花、孔雀、狮子、大象乃至神像大都随佛教而来。但这些变化并不拘泥于模式,而是互相杂糅,构成了汉民族的新的审美趣味,如天王化生纹、孔雀连珠罗。除了纹样外,南北朝女子流行的“额黄状”,也与佛教的流行有关。
小知识:竹林七贤有西晋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