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泄露风险很大!有人被骗百万网贷,明星被逼无奈换电话
近年来,个人信息泄露的事件频频发生,无论是普通人抑或公众人物都难以避免。而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小至骚扰电话不断,大至个人财产全部丢失,风险系数难以把控。例如最近江苏一名女士就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对面称是金融工作人员之后获取了其邮箱地址,随后伪装成官方发送邮件信息,该女士相信之后不知情地被从10多个平台上贷款了近百万元。
而知名艺人杨迪的个人信息也在最近被泄露,包括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证件照片等在内的隐私通通被曝,被迫更换手机号码,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心疼和热议,并且第一时间冲上了微博热搜。
不得不说,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有时可能在一则看似微不足道的短信里,有时可能在一个链接的跳转里,犯罪分子就可能成功窃取你的个人信息。因此,了解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和风险,或许是当下每个人网民上网冲浪的“必修课”。
首先,社交媒体的使用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由于大多数社交媒体应用程序需要用户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等,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就有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尽量不要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过多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等。同时,对于在网络上填写的个人信息,应注意选择正规、可信的平台,避免在不知名的网站上填写个人信息。
在进行网上购物、预订酒店等活动时,用户需要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等,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就有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而泄露之后,一些用户会受到诈骗电话、邮件等的骚扰。在这些诈骗中,犯罪分子可能会以“退款”、“中奖”等为由,诱导用户提供个人信息,所以我们接到陌生电话、邮件等时,应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对方的话语。如果需要提供个人信息,应先核实对方的身份和信息真实性,避免陷入欺诈陷阱。
移动设备的使用也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许多应用程序需要用户提供个人信息,如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等,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就有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此外,一些用户还会在移动设备上分享自己的行程、位置等信息,这些信息同样可能被不法分子获取。
但这一点其实并不好解决,因为现在的手机多从软件上着手,无法实现软硬件协同的隐私保护。而最近不少商业大佬的换机选择似乎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近期很多商务精英人士都开始换了新手机,像是万科的创始人王石、知名作家许知远等国内外一众菁英群体,他们都第一时间上手了OPPO Find N3。要说这部手机到底有什么特别值得青睐的,我想大概还是能做到在手机安全层面上的天花板防护。
与其他手机不同,OPPO Find N3搭载了国密二级认证的安全芯片,也是目前商用等级最高的安全芯片,能为信息实现全链路的加密,就算暴力破解拆机,也无法获取手机当中的信息。凭借国密二级认证的安全芯片的加持,OPPO Find N3典藏版创新性地在大折叠上用上了静音式三段按键,并在其中加入了可以一键开启或者关闭的VIP模式,只要轻轻按下,你就可以一键关闭所有麦克风、定位或者数据等隐私权限,对比飞行模式或者关机来说,在硬件上更硬核地阻止隐私泄露,让手机安全保护也能变得轻松而优雅。
除此之外,OPPO Find N3还有着OPPO自研的孤岛技术,通过在手机内部建立不同的虚拟空间,让信息的流入流出都在像“孤岛”上面一样封闭进行,让隐私更加“不透明”。
当然,商业大佬如此青睐OPPO Find N3,也因为其高效办公的能力十分在线。创新性搭载的全景虚拟盘突破了屏幕的物理极限,让分屏应用最多可同时达到3个一起工作,并且还有文件随心开功能,打破苹果与安卓之间的生态屏障,多种专业格式的文件可在线浏览,极大提高办公效率。
回到安全问题上来,通过本文可以发现,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无处不在,据公安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22年网络电信诈骗总金额超2万亿,这个数字背后是多少人血与泪的教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通过以上的防范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希望大家能学习操作,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