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转载:装甲辟谣】试验第九期:M1任意角装填背后的门道

原文链接: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24455997047249
原作者B站账户
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切勿随意编辑、引用、再创作、转载等。
题图:M1A2炮塔内景。感谢EricX为本文写作提供的大量指导和帮助!
长久以来,一直有不少人宣称“M1采用任意角装填是因为M1耳轴位置靠前,炮塔内空间大”云云,这样的影响随着一系列“科普文章”和“科普视频”而有着广泛的传播。



而各路军迷也倾向于在键盘上对各国采用定角装填的坦克大加批判,“因为你定角装填所以你慢,低人一等”,就差说任意角装填是人类福音了。在常见的M1装填视频中,的确大多是进行任意角度装填的,不过实际上M1同样具备定角装填功能。
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在M1坦克的装填手面板上设有一个火炮/炮塔驱动(GUN/TURRET DRIVE)控制开关。这个开关有三个可选模式:POWERED动力驱动、MANUAL人力驱动、EL UNCPL(Elevation Uncouple),即高低机解耦驱动。

POWERED模式下,火炮由伺服机构驱动,跟随炮手主瞄准镜的瞄准线俯仰。如果主瞄准镜处于稳定模式,那么火炮也就随动稳定。
MANUAL模式,主要用于火炮上行军锁或开行军锁时的动作,这样的动作不需伺服机构的快速响应,只需要缓慢柔和的操作。
EL UNCPL模式是指,伺服机构能够在装填时将火炮解除与瞄准系统的耦合,单独调炮到固定角,完成装填后恢复耦合,实现火炮的定角装填与恢复。
定角装填的设定与使用
将主炮仰角调节到≥0°的任意角度,装填手将火炮/炮塔驱动开关调到EL UNCPL模式使指示灯亮起,就完成了装填角的设定,并启用定角装填功能。
在炮尾左侧,有一根由装填手操纵的safe/armed安全杆:向上抬起,主炮进入待击状态(armed),向下压,则回到保险状态(safe)。装填手每次完成装填一定要记得把这根安全杆抬起来,才能完成火炮射击的最终准备。

EL UNCPL模式下,在保险状态(safe)时,伺服机构会自动使主炮与瞄准线解耦,返回设定的装填角。此时武器不会击发,炮尾角度固定也有利于装填手对主炮进行装填操作。装填手完成操作,将主炮切换至待击状态(armed)下,伺服机构就又恢复主炮与瞄准线的耦合,使主炮和瞄准线同步。
除了上述人为设定的定角装填,M1还有另一种系统默认的定角装填:当坦克火炮处于0°以下俯角时,无论火炮/炮塔驱动开关处于POWERED模式或是EL UNCPL模式,只要火炮安全杆回到保险状态(safe),就会自动抬升火炮回到0°,以便装填手操作。很自然地,这种功能多用于坦克依托反斜面的静止射击。
不同装填模式与安全问题
车辆越野机动时,不论火炮/炮塔驱动处于何种模式,实施装填都是有一定风险的。车辆的剧烈颠簸可能导致取出的炮弹与硬物磕碰,严重时导致可燃药筒破裂,发射药粒撒出。


根据《钢铁猛兽》系列模拟软件用户社群的一些说法,即使是定角装填的EL UNCPL模式仍有潜在伤人风险,因为主炮恢复耦合时,炮尾有可能突然向上运动,造成夹伤事故。
在美军的PS装备维护月刊里面也有提到类似细节,即EL UNCPL模式下,火炮可能突然运动造成事故。PS月刊建议在检修维护火炮时应尽可能锁定火炮,或是将火炮调到人力驱动模式。

除了对炮塔内乘员的潜在伤害,更大的危害来自炮塔外部。由于EL UNCPL模式下火炮返回预设的装填角,如果定角装填的装填角设得不够高,在越野行驶时就容易炮口犁地,而此时无论是车长还是炮手均无法操纵火炮俯仰,不能及时避免事故发生。
根据现役美军M1A2车长的说法,M1多见任意角装填的直接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主要是因为很多大兵不能完全理解如何使用EL UNCPL模式的定角装填功能。说得难听点就是一句话,人太笨用不来定角装填这种复杂功能。
这种不求甚解的结果,就是大部分车组只会在POWERED模式下进行任意角装填,造成一种“M1没有定角装填”的印象。在这先入为主印象影响下,各位网友、文章作者和视频播主又引发一系列关于M1和豹2炮塔空间大小、M1和豹2耳轴前后位置等脱离实际的讨论。

事实上M1的耳轴并不比豹2更靠前,按耳轴位置和座圈尺寸的比例来说,反倒是M1的耳轴更靠后一点。如果非要拿炮塔内空间大小来说,M1的座圈直径为2160mm(85英寸),豹2的炮塔座圈直径为1980mm,也应该是座圈尺寸的影响比耳轴位置的影响更大。M1既能任意角装填,也能定角装填,大多数任意角装填的情况,只是“车组会不会用定角装填功能”这种个体水平上的差异。
感谢EricX(现役M1A2车长,在M1A2上有超过10年服役经历)为本文写作提供的大量指导和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