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分钟哲学·道家】《道德经》(郭店楚简本)第三讲

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第三讲,《道德经》。
“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你可以把它理财成上一个……,"大,小 之”。我觉得这里如果我们去设想一个情境的话,就是说比如说某次对外扩张的时候,或者某个政治 任务,它的收益很大,但是你要把它描述成没那么大。或者我的国力很强大,你要说:“其实我的国力 没有那么强”。比如说他楚王和其他国君去会面的时候,他们会说“你楚国好大呀,这个方圆5000里“, 你要说“我没那么大",我没那么大,“大要小之”。
“多易必多难”,就是事情越容易,其实就越困难,因为你就容易掉以轻心,所以圣人仍然会认为它很 难。
“故终无难”。你始终以一种像解决困难问题的方式、那个心态、那个准备去解决一件容易的事情,所 以你最终就不会遭遇到什么困难。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丑矣”。这个其实一般的解读把它理解成“天下都从推崇一种标准”,那么这种事 情本身就是一件丑事。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个你不能这样去理解。你这样理解的话就会把它理解成: 全天下都推崇一件事情是好的,所以这件事情就有一种辩证法在里面;就把它理解成是所有人都认为 吃减肥药、都以瘦为美,都以瘦为美,这是一件丑陋的事情。其实这种就变成盲从,就是说不要盲 从。其实这里没有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其实是天下,其实天下在道德经的语境里面特指就是战国时 期七国之天下,就是那种大争之势,天下就是各个统治集团那么多个诸侯国,这个叫天下。这些诸侯 国都知道这是个美的东西,这个美其实就是某块、地皮土地里面的产出比较高,它就不是一块好土 地。因为大家都会来争它。实际上这里的一个逻辑是:大争之势之下,所有人都觉得好的东西,势必 很多人会去争抢它,它就不是一个好的东西了。
“皆知善,此也不善也”,其实这里就是在指当时的改革,就是当时七国都争相恐后的要改革。“皆知 善,此其不善”,都认为改革是好的,郡县制改革是好的,废除分封制是好的。“此其不善也”,都认为 某种统治的手法是对的,那它就是有问题的。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这 个后门这些就是概念之间的相互的这种辩证关系,实际上都是在为前面的这些话做一个比喻或者类 比,具体就不解读了,没有什么太大的解读价值。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好的统治者他是居无为之事,他不会乱搞,他不会去过分 的改变既有的统治模式。“行不言之教”,他在教导臣下的时候,他都是不会写很多法令生命的。我觉 得在后面这个“行不言之教”是特别是用来去抵御那些儒士和法家的,因为儒生和法家就喜欢滔滔不绝 道家。它实际上就是,这种统治学派-道家,它在排斥其他的统治学派。所以叫“以圣人居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前面那些逻辑辩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些玩意儿基本上都是对前面的那个“天下 皆知美之为美,丑矣;皆知善,此其不善矣”,对它进行了佐证。其实这个“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善 之为善”,其实就是特指当时的那个两个学派。就是战国时期隐隐浮现到台面上的这个儒家和法家,在 春秋时期或者说战国早期的时候可能是杨朱和墨翟,就是这些流行在诸侯国之间的理论,这些理论是 当时“天下皆知为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那些理论,它是治国之道。这些治国之道并不是好的治国之 道,我觉得你不要把它……,当然这个道理可以类比到,比如说美、丑什么的善恶,但我觉得更多的 是在讲那个政策,更多的是在比喻他统治政策、统治政策的好坏。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道恒无名,朴虽微,天 地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万物作而弗始也”,就是万物它要生发起来的时候,你不要 去做第一个,不要去打响第一枪,让它自然而然的生发出来。但是前面又说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 个“镇”明显是个“镇压”的意思。所以这里的“始”我觉得应该解读成,就是说:万物要作、发作、生发出 来的时候,不要让它开始,要把它压制住,要“镇之以无名之朴”,要把它压制住。
“为而弗恃也”,有所作为的你不能去恃仗它。这里指的就是说万物当中,其实就是你下面小的封君里 面那些有所作为的、主动去作为的,你不能依仗它们。
“成而弗居”。他有的那些好的成就,有的那些好的,比如说地方上有个小的封君他进行改革了之后, 你不要去跑到他那边去学习他的统治模式,这叫“成而弗居”。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因为它这里的主语 永远是万物,是“万物作而弗始”、“万物为而弗恃”、“万物成而弗居”,万物实际上是圣人的对立面,或 者说这个万物是这个天的对立面。万物是这样搞的,万物它自己会发作,但是呢你不要去……。这里 的“弗’就是不要,是一个命令句,万物发作了,万物萌生出来了,创生出来了,它就是启动起来了。 下面的开始搞郡县制改革了,或者说一个封田制改革,军功制改革的;但是你不要去这样搞,你不要 去开始,或者说你要让他不要开始。下面去开始搞改革了,搞主动有所作为的去改革,小的封君。比 如说屈景昭三家当中哪一家开始搞这些改革的,你不要去仗恃它,你不要去倚仗它,比如说它的突然 兵员多了好多出来,你不要太去仗恃它。
“成而弗居”,他成功了,他改革成功了,你也不要去掺和,你也不要去参与进去。
“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就像上天那样,上天它不会去停留、居于哪一个地方、哪一个统治力量 ,所以它也不会……。相当于说你这个楚王,虽然你下面的封君,有那么多封君,大的有三个,小的 有一堆,可能有几十个。它灭了三十几个国家,加盟的小股东有好多。但是你作为楚王,你不要去投 靠哪一家,你不要居于哪一家。所以你的位置永远也不会消失掉,它就相当于是一个楚国共主的这么 一个角色。
“道恒无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它这后面就是举例子。“道恒无名”,这种统治的道、统治的方 法,它永远不会放到台面上来说出来的,它永远不会明明白白给你讲出来的,它没有一个名,它不会 被在这个话语系统命名的。它不会明明白白说出来的。
“朴虽微”。就是这个木头,就是未加工的木头了,它虽然小。但是“天地弗敢臣”。这是做比喻的,就 好像是一块没有被加工处理过的木头一样,它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天地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就是这种,我觉得是这个“朴虽微”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背后那种统治的潜规则。潜规 则虽然是微不足道的或者看不见的,它不是很……。这里“微”可以理解成小的意思吗?我觉得这个 “微’就是隐秘不可见的意思,不是小的意思,就是“隐匿、隐藏”的意思,没有小的意思,在古文特别在 先秦这个“微”字。就是虽然这个“朴“看不见,我们就说这个政治规矩、潜在的政治规则,它没有被看 见;无名嘛,看不见,但是天地弗敢臣。天地之间没有人敢把这个东西当成是一个可以随意操纵的东 西,连天地都不敢随意的操纵它,把它当成臣服一样去随意的更改它。所以你作为侯王,你更要守政 治规矩。我觉得“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你如果能够守这个政治规矩,那么你下面的那些封 君、各个小的政治派系的头领他自然而然会过来,会过来认你做王上,还把你当成楚王去尊敬去对待 去推崇。
“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民莫之命,天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符知止。知止所以 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酒小谷之典江海”。这个就是说“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天和地相互交合, 就能够输甘露,就会下雨。
“民莫之命,天自均焉”。这个话其实有两个理解,你可以说老百姓没有下命令,这个天下雨的话,它 就会很普遍的去下。但是这种理解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语境,又把它理解成一种哲学语境。不是的,但 这里还是教导政治术。就是“民莫之命”你不要去强行的命令民众,不要命令你的民众。“天自均焉”就 是说天自然而然会让你的民众得到这个甘露,就是上天分配农业利益它本身就是公平的,不需要你去 调整它。这其实还是在劝诫楚王不要去干涉农业生产收获之后的利益分配格局,不要去干涉它。“天自 均焉”,所谓的天啊讲的……,所谓的天就是既有的统治格局、既有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赃格局。他就 是告诉你这个东西本来它就是均等的,就是平衡的,你不要去干涉他;你作为楚太子,你要知道、懂 这个政治规矩,不要去干涉它。
然后“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其实你会觉得这句话有儒家的意味,其实 它有非常明显的对分封制进行辩护的。“始制有名”,一开始的那个制度它是有它的名的。你可以理解 成就是就是原初的那个制度,你当然可以把这个制理解成是一个动词,动词,就是说从一开始要怎么 做,一开始要制作这个万事万物的名字,有名。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是,就是“始制”是个名词,就是一 开始的那个制度它本身是有名的。
“名亦既有”。这个“亦”的话应该是全都。就是说,你把它理解成土地,简单来说吧,土地的分配关系 一开始大家都是有名的,就是一开始就要规定好,或者说它原原本、本来在这个既定的统治格局里面 它就是大家都已经分配好了,名目都已经是清楚了的。这个名其实就是名爵的意思,就是一个你不要 它形而上学化、看成是一个那个意义上的,不是的。这里的“名”就是不同的小的统治单元对于物质资 料、生产资料的认定、认领的一个标记。比如说这块田这一部分的田土都是我去加(qujia )的,有 名。它是这个意思。
“名亦既有”。名字都已经有了,所有的土地都已经命名好了。“这块地是谁的,那块地是谁的”,名亦 即有。全都有了之后,“夫亦将知止“,就是民、老百姓就也知道。或者叫“始制”,就是一开始那个制 度也知道什么时候是停止了,这种分田的运动就停止了,你们分配利益的这么一个活动就停止了。或 者你也可以说这个“夫”是代指民了、老百姓了或者是土地耕种者。土地耕种者也知道什么地方停止, 我种田到哪里,我开荒开到哪里就要停,我再开的话就是侵占别人的名下的田产。
“知止所以不殆”。知道停止,所以这个时候就不会有危险了。这个殆的话,有的人认为要理解成怠 惰;不怠惰,知止所以不怠惰。这是一个辩证关系,知道要停止,所以就不会停止,就不会懒惰,就 能够周行不殆。其实不是这个意思,我认为这里的“不殆”呀,就是不会有危险,原因就是不会有危 险。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于江海。”这个东西的话就是,你不要把它理解成就是……,如果你还要 把它作为一个脱离语境去解读这句话,你就会把它就是说:道之在天下也,就是道和天下的关系就是 小河、小溪和江海的关系。那么这个是和《道德经》一开始是违背的呀,你如果这样去解读的话,就 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它一开始就说了江海,“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 王”。就是这种道,它是把这个道本身比喻成江海的,而不是……。你如果这样去理解,你不就是把 这个“道之在天下”,把天下理解成江海,把道理解成小谷了吗?就跟一开始的那个解读是完全相反 的,所以在这里是什么东西呢?它是什么东西在比喻呢?以这种“始制有名”的这种活动,这种活动和 这个道之在天下,和统治秩序在天下的运行,“始制有名”的这个活动就是分封田产、分封下面的领土 范围,分封各地的这个小的封君他名下的地产的时候。这种事情他做的时候,就好像……,它和这个 “道之在天下”相比,就是那种统治秩序在整个周王朝的天下相比,就好像是小的溪水在江海里面一 样。你只要掌握了这种“道之在天下‘,你就能够成为江海。你成为了江海之后,你领土范围里面这些 分赃的活动,这些分配田产的活动叫“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所以不殆”;这种分配的活动 它就像那个小河要汇聚到江海一样,它必然会服从你楚王的大道。就是具体的分配田土、地方利益的 这些活动就会服从于你这个至高统治者的那种天道、这种道。
我觉得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否则在逻辑上就是有问题的,我欢迎不同的解读。我一般把《道德 经》理解成一种它不是形而上学,它没有抽象到那个层次。就是你去读,这个郭店楚简本的话,它就 是封建帝王术,它是周朝、楚国的那种封建制,就是把土地完全就交给封君去管理,然后他下面搞农 奴制。那些他的宫室基本上是不干事的,它里面宫室里面的那些贵族就是说一天到晚议政或者怎么样 的,发布决政命令,就是奴隶和奴隶主的关系。这是专门写给奴隶主的,封建奴隶主的一种统治哲 学、一种统治技巧。所以我觉得我对这个东西的解读是符合当时历史情境之下的,他这些什么天地相 合也,他用这种天都是先秦时期那种政治理论家他劝说君王的时候喜欢打的比喻,他并不是在做本体 论思考,他不是在做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思考。比如说什么小谷与江海,他只是在做比 喻,他在做比喻,然后他这种什么天下就是政治术语,天下就是指的就是诸侯列国所构成的那个天 下。这个道其实就是指统治的那套法则,这个“有名”,你也不要把它理解成是一个抽象的、什么抽象 的一个符号学那意义上的名的那种概念。它不是的,他、它这个名就是给你分封的那些土地进行命 名、划定界限,那个就叫名,就是这个名;或者名爵,他是什么什么君,他的封地在哪里。把这些东 西,始制有名,都把它搞定了之后,那大家的统治格局就确定了,就不会有争执,对不对,有争执, 就不会有危险。“知止所以不殆也”,“不殆”你也可以说是它,不会懈怠呀。我觉得这个“殆”真的不是停 止的意思,因为他后面举的这个比喻,“小谷之于江海”它并不是一个生生不息的一个比喻。“知止所以 不殆”,这个“殆”如果你把它理解成不会停歇,那后面那个比喻跟停歇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是它和所谓 的停歇,就是不会停歇,如果你把这个“殆”理解成周行不殆,我们一般会把周行不太理解成是它会一 直在那边绕圈圈、它不会停下来。其实这里殆我觉得还是危险的意思,因为后面这个比喻“譬道之在天 下也,犹小谷之于江海”,这个比喻当中不存在一个就是“不停歇”那么一个意思。所以不殆就是不危 险,就是大家统治利益、这个农业利益分配完毕,土地利益分配好了之后有界限了,知道到哪里停止 了,不争不抢了就不会有危险了。
我觉得《道德经》你不要把它理解成…,而且它叫道德经。这都不应该叫《道德经》,它就是一个,而且它其实就是透视文化。比如道教,还有一些玄学家,就是东晋、六朝时期的一些玄学家,他 就会把这个《道德经》给它神圣化、神秘化。但是它原初的时候,它就是一种统治之术,它叫道德经 的原因也是很有意思的。《道德经》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它这个书分两卷,一卷分两大部分,一大部 分里面的开篇有一个道字,另一部分的开篇有个德字,他然后统计了用这个道字开篇一共有多少一千 多少个字,用这个德字开篇有个两千多个字。他仅仅是统计这些竹简进行分类的一个图书分类法,图书馆统计文献的一种分类法。然后世的人就把它牵强附会,叫它叫《道德经》,然后好像讲了一个形 而上的一个什么一个道的概念,讲了一个什么一个同样形而上的德的概念,我受不了了,不是这样 的。如果你这样搞的话,那你老实说你学不到啥。你学到就是一套形而上学,一套在我看来意义不是很大的一种幻想之术,一种非常愚笨的一种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