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分钟哲学·道家】《道德经》(郭店楚简本)第一讲

__________________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讲国学。其实也不是国学,而是道家典籍。因为黑格尔说中国哲学里面唯 一还有点辩证法色彩就是老子,道家的。我们今天就讲《道德经》。《道德经》的话它的篇幅比较短,我举的是郭店楚简本。此版本实际上是东宫的太傅给楚国太子上课用的教科书,那他实际上教太 子其实就是教治国之术了。楚国基本上是以道家作为它的宫廷、政治学的一个范本,所以我们来看这 个太傅是怎么给他(太子)上课。
这个版本的道德经不是从“道可道,非常道”开始的,而且它实际上和五千言版本(《老子五千 言》)相比,它(内容)很多是没有的。而且那个五千言版本,或者什么王弼本(《老子道德经 注》)、河上公本(《道德经章句》)它里面很多东西都是后世的人添进去的。比如说“绝智弃辩”在 世传的五千言的版本中是八十一章五千字里面叫“绝圣弃知”,就有明显的反儒家倾象。其实那个时候 的世人,特别是这种能够做一国太子傅的这种高级知识分子,我觉得他不会……。因为当时的贵族基 本上什么都学,如今流传下来的典籍在当时他有机会拿到版本都会读,学了之后作为治国术他也 是……。我不扯那么远了,我就来直接讲。
第一段我把它断句断到这里(实际上是跟它内容有关系的。为什么我这样段实际上是和它的内容 有关系的。如果你有争议的话你可以提供自己的版本)。
(第一句)叫“绝智弃辩,民利百倍”(上一句)实际上就是法令,就是要求统治者、楚王或者说你太子将来做了楚王之后要怎么做? 就是你要绝禁,民间不准有智慧流传、不准去辩论,就像古希腊那种智者学派那样的。那么“民利百 倍”,老百姓能创造出来的“利”,就是国家能征收的税或者其他的怎么样的,它就会多得多了。老百姓 “绝智弃辩”了之后就更容易去统治了嘛。你说民"利”百倍,我不认为是对老百姓好一百倍,不是这个 意思。他是给统治者写的,道家没有那种我要让老百姓(如何如何)。你既然要让……,这个是互相 矛盾的。“绝智弃辩”不可能说是统治者自己绝智弃辩,“我自己要变白痴”,太蠢了,不可能的呀。你 学这个东西不就是在用智慧辩论?用……在辨析这些东西?滔滔不绝那么多字不就是在辨析?所以它 “绝智弃辩”是作为法令要求民间不准存在智力活动,民间不准存在善辩(者)、能言善变之士,这种 现象要杜绝掉。杜绝掉之后就能“民”百倍,民“利”百倍肯定是“民”-老百姓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个好处、 商业流通环节,或者说他生产流通环节所能制造出来的这个收益,这收益肯定是对于统治者来说的 统治者能够获得的收益有百倍,他多很多。简单来说就是你民间的商业活动、生产活动、消费活动 都尽量减少这些智力要素、减少这些名相的各种巧言善、色令的那种辩论,那么民间的生产效率就会 提高,民“利”百倍。你并不是说让老百姓得到好处增加一百倍,你既然要让老百姓得到好处,你为什 么前面要叫他绝智弃辩,就是很明显那种愚民思想。它是作为法令输出下去的,民“利”百倍,民间可 以创造出来的收益就会多很多。
(第二句)“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其实这里你就可以和前面那个民“利”百倍(相联系)就看出来 了。你既然……,这个民利百倍不是让老百姓获得好处。因为你后面就说“绝巧弃利”,要放弃这种好 处让,民间不得用利器,“弃利”比如说农业生产当中使用更高的那些高效率的那些手段,你理解了 吗?(生产技巧、工具)理解了吧,这样你就懂了。农业生产当中不得使用精巧的器具,不得使用那 些很好的、生产效率很高的;“利”嘛,其实就是那些你的农具不能非常锋利。盗贼就没有了,没有盗 贼,因为盗贼的话他就没有东西可以去偷了。他就没有东西……,生产资料里面没有那些特别有价值 的东西,他没东西可偷了。
(第三句)然后“绝为弃虑”。不要主动去作为,就地方官或者地方的统治者不要主动去作为,放弃 思虑。你也可以理解成”绝“基本上是……,其实"绝”和“弃”它是不是一个意思,“绝”是“禁绝”,不准下 面有;“弃”是“放弃”,其实更多是自己放弃。你不准下面去“胡作非为”,就是民间自发的做很多很多事 情。“绝为”,“为”就是自发的做事情;“弃虑”,虑就是不要多思考社会状况,不要多去忧虑、反思社会 状况。那么老百姓久而久之他就会变成小朋友,变成小宝宝,“民复季子”。“绝巧弃利”和“民复季子”就 表明他并不是一个说要让老百姓得到好处的,(让)老百姓变得不聪明,老百姓变得好统治,老百 姓……。“民”其实就是佃农或者说下面的那些自耕农,或者说就是封主分地上的那些耕农,他自己的 那些生产者、劳动者。这些生产者、劳动者就会变成小朋友,这些生产者、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会提高 ,“民利百倍”。然后你不准他用那些高级的那些(生产技术、工具),禁绝巧妙的生产技术,还有好 的农具,就不会有盗贼。它是这个意思。
(第四句)"三言以为使不足”你用这三句话(前面三句话),用这三句“以为使不足”。你把这三句 话,光把这三句话……。也有人说这个“使”字可以理解成“力(效力)”,光把这三句话传达下去让官 员去执行还是不够的,这是一种理解。你可以把理解成“三年以为使不足”,就是用这三句话去使那些 不足,就是欲望不能够被满足的那些人,它可以用来去用来统治那些不会自我满足那些人。“三言以为 使不足”,“使”做动词、“不足”作所谓的名词来解的话,都可以。反正就是这前面这三句话要作为命令 传达下去,要作为一个统治的基本策略、基本思想去使用。
“或命之或呼属",你要么是命令他,要么作为一个命令传达下去。或者这光这三句话,你这个不足也 可以理解成是“三言以为使不足”。就这三句话,“以为使”,作为一个官员行政的原则还是不够的。那 你还要继续“或命之或忽属”,还要继续命令他或者说把他叫过来叮嘱他、呼嘱他。要做到“视素保朴、 少私寡欲”,就是在视觉层面上“视素保朴”,就是保有一种朴素的生活状态。这个朴的话就是树皮,朴 的话其实就树的树皮。“视素”,“素”的话就是某种颜色非常非常淡的那种植物。“视素保朴”意思就是你 不要搞样子货,外面的这个……,要把你的“视素保朴”,这个“视”做动词讲的话就是说统治者 要……,下面你的下属,你就是执行命令的人,要懂得去观察那些“简单的事实”。这个“素”的话,你 可以把这些简单的东西,一种简单的状况。那么简单其实就农业生产状况了。就是你要盯紧农业生产 状况,你不要看其他的什么妖蛾子,你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素”的事情上面去,保普保质你自己要使得 这个下面民间的情况处在一个相对简单的状况。
“少私寡欲”,你自己也要……。"少私寡欲”这两个少(私、欲)我不明白、不确定,是让他的统治对 象-老百姓要“少私寡欲”,还是让他自己“少私寡欲”。应该是都有这个含义在里面你自己要少怀有私心 ,不要去积累自己私人的财产。“寡欲”就是你的欲望不要太多,你在(要求)下面做官员的时候,或 者你是个小的封君、有封地的时候,你要保证“少私寡欲”。
所以这第一段基本上一个统治……。它是一个是封君和下面的臣民二元对立的一个统治手段,他 说:“三言以为使不足”前面三句话还不够,还要再添一个“视素保朴,少私寡欲”。这是它整个这个甲 本,如果它是个教科书放在……,这个是甲本一,编号是甲本一。它作为一个教科书的话,它前面的 一个大纲。大纲的话就是我有三条原则,如果这还不够,你还必须再贯彻一条原则,叫“视素保朴,少 私寡欲”。
然后教科书,他就是太子傅给太子上课,(第二课)叫“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 下,是以能为百谷王”。他开始做比喻,古代人特别给君王上课的时候怕贵族的智商不够高,他先会打 比方。他说长江和大海,因为在楚国,所以他也不会用那个河作比喻。长江和大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 王。“谷”就是溪水流到低洼地,自然形成的河流叫“谷”。就是江海能成为这些河流的王,它们的最后 的归属,是因为江海比百谷的地势要更低。所以才能为成为“百谷之王”这里的“谷”其实也是一种小型 湖泊。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民”就是他的统治对象。圣人虽然地位,他的统治次序是在民前面; 但是他“以身后之”,他自己的私人利益是放在后面的,把自己己身。就是圣人不会,就统治者不会把 自己己身,“身”就是指私人利益、切身利益会放到后面去。“以身后之,居于民之后,其在民上也,以 言下之”,他地位在老百姓之上,在他的统治者之上。而在他的被统治的对象就是他的臣民之上,但是 他的言辞还是处于这些他被统治者之下的,他言辞更加恭谦,他并不是采取“姿态”非常高高在上的统 治模式。这是为什么呢?他先讲到后面一个。因为这样做虽然你的地位在你的统治对象之上,但是你 的言辞比他卑下,那么你的统治对象其实就是大的封君手下的一些小的封臣,那么小的封臣。特别是 楚王这种被屈景昭三家给架空这种君王,他这样做的话手下的那些民,相对于他来说是民了,民(臣)和君是个相对概念,他的统治对象他的手下的封君就不会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它不会"后 之”;后就是说不会羡慕他,不会觉得他很好,不会觉得他那边是(相对来说有利可图的),“民弗厚 也”不会羡慕他。最简单的说给你翻译成不会羡慕他,不会觉得他这个王位是值得觊觎的。因为虽然我 地位比你高,但是我对于对待你还是对待,特别是对待什么屈景昭三家的时候给三吕大夫传信的时候 都是非常言辞卑谦的,所以这个时候那三家也不会动我这个王位的主意。
“其在民前,民弗害也”。“民前”就是说他带领他的统治对象去做一些事情。“民弗害也”因为他把自己 的切身利益,比如说它楚国对外扩张,打下来几块地,他是自己领着去屈景昭三家打下来的。但是他 分的时候,“以身后之”,分赃的时候,我(君)最后分,所以“民弗害也”。都是这个太子老师教给太 子做王的道理嘛,你的统治者就……,你的被统治对象他就不会过来想要害你这个统治者。
“天下乐进而弗厌”。这个天下指的就是当时战国时期,或者是春秋中晚期的。所谓天下就是那些国 家、周天下,就那么多国家。那么多国家都是“乐进而弗厌”,那么多国家都想要去开江拓土而不满 足。那么我作为楚王,“以其不争也”我不争,所以我不去参与这种兼并战争,我这样做。他这个“不 争”不仅仅是不参与真这个兼并战争,还是他在带领他的那些小手下的那些小的封君去对外扩张的时候 他不去先分赃,他把利益让给他手下人。所以“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楚国在这种姿态是一种……,它就是有一种让手下人先分钱那种分散的合伙制的那种感觉。
“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天下其他的诸侯国争不过他,因为王本身在分赃的时候他对待他手下的姿态也 是很恭谦的,然后他分赃的时候要分的最小一块,他楚王本身的实际控制的领地是很小的,兵力也是 比较小。
这个东西本来是用来教……,就是老子当时写的时候就是用来教导周王室的、用来忽悠周王室 的。但是后来这个东西正好又流传到了楚国,为什么楚国要它?因为楚国的国君其实就和周王差不多 因为他跟周天子差不多,它也是相当于一个部分的,它自己疆土之内也是分封制。然后它打下来的、 它。灭了好多国家。所谓灭了好多国家,就是其他那些小国家都参股加入了它,那些小的地方上的封 君全都参股加入了楚国集团。所以这套统治艺术,就是分封制这套统治艺术又就传承到了楚国那边 去。
那么再看第三个(第三课)。“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这“罪过”“罪” 大的就是你的欲望太过头了,你想要东西的太多了。这个很明显都是用来……,就是知识分子用来劝 这个君王“你不要想要太多东西”。“咎莫险乎欲得",你犯错误的时候,当你很想要去得到获得某种东 西的时候。“欲得”就是欲望去获取东西的时候,你这个时候就很危险,很容易犯错误。“祸莫大乎不知 足”就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适可而止,这个“足”就是its okay、enough。不是满足的意思这个“足”不是 第一人称意义上“我吃饱了,我很满足",你不要把它理解成“满足”,那是后来才有的意思。当时的 “足”就是知足,就是知道:到这里我对外兼命战争的这个力量已经到顶了,就是这是我的边际效益最 大化,然后这是我的战略投资能力的一个极限。所谓的“足”就是极限。“祸莫大乎不知足”你不知道这 个极限在哪里,不知道什么时候适可而止,那你的祸患就要来了。
“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知道你的界限、你的这个满足的界限什么时候its okay。相当于楚王在攫 取统治利益或者说在对外进行这个兼并战争的时候,他知道什么时候适可而止这个时候你国家的财 力、军力已经到达一个极限的时候,你知道该停。这个时候你“此恒足矣”,那么你就永远可以ok,永 远就是可以达到一个恰当的状态、适可而止的一个状态。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用统治的道理……,“道”就是天地之间贯穿的那种秩序。用这 种秩序或者用这种统治之术,其实“道”就是……,这边出现的“道”、凡是在这种语境下出现的道,就 是统治术、统治之道,就是最高级的统治法、统治的办法,来辅佐人主,辅佐所谓的楚王或者说周天 子或者是大的封君的时候。
他“不欲以兵强于天下”。他不会说用军事力量去强于天下?什么叫“强于天下”。强于天下就是和其他 那些国家……,强于天下,或者说它势力范围、它自己控制领土之外的其他一些国家不是用军事力量 去逼迫他们来抢取好处,强取一些比如说土地、人口、经济利益、军事利益。"不欲宜兵强于天下”这 个“强”是强迫的意思。或者是叫强(jiang)你可以把理解成这种强(jiang)就是局势非常紧张,局势 非常“强”在那边。就是对外关系很不缓和,对外关系非常紧张,叫“以兵强于天下”,有勒索的意思。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这里的“果”你可以把理解成就是完满,就是恰到好处叫做好,一种完满的 状态。“善者”就是好的东西。什么是善呢?就是好的局面是什么?好的局面就是果,我这个统治集团 利益得到的最大化。所谓的“果”就是我统治集团利益得到的最大化,而不是“以取强”,而不是通过去 对外勒索/你没办法获得的,强行去用一种非常紧张的、僵硬的那种对外关系或者战争手段获取的那些 利益,那不是你统治利益的最大化。
“不欲取强”,不能通过这种对外用兵的方式,“以兵强于天下”。因为它前后语境嘛,所以这里的“取强” 就是“以兵强于天下”。就是你不能用军事力量对外勒索的方式去获得你(利益)。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你统治集团利益、目的是为了最大化,那你实现了作为人主、实 现这种……。或者说你这个以道作人主者、你这个令尹、或者主政的执政者,实现了通知集团的最大 化,但是你不要夸耀它。实现了,也不要骄傲,也不要自满。这就叫所谓的“果而不强”,这就是所谓 “在实现了统治集团利益的最大化时”。这里“弗伐”、“弗骄”、“弗矜”不仅仅是不要自满、不要自傲。这 里的“骄、矜、伐”都是就是到国际上去鼓吹。比如说去中原开个什么大会,叫天下诸侯都过来,这就 可能会导致国际形势紧张。因为你要称“霸”嘛,你称霸的话实际上要对外……;就是国际上的那个, 就是不同的诸合国之间的那些大小争端,你都要去……,称霸了之后就是你可以说了算,好像有外交 点数去可以去裁决不同国家的这种军事或者土地争端。它意思是你不要这样做,你“果而弗伐果而弗骄 果而弗矜”实现了自己内部利益最大化之后,你不要到处去宣传它,不要到处去夸耀它,不要让你的使 臣跑来跑去,去各国王里面去吹牛,说“哎呦,我们楚王真厉害。又略地几千里、又灭国多少个”。就 不要这样干,因为这样会导致强(jiang)。“果而不强”,这个其实强就是jiang的意思,你就会导致国 际局势的紧张,就导致你的统治策略就失去了弹性,外交策略就失去弹性。
“其事好还”。这个很多人把这个“其是好还”翻译成就好像“你不要出去打仗,你出去打仗了之后就会被 报应”,“天道好还”。就很多人会把它解释成这个事,其实那个时候中国古代没有这个报应的理念。特 别在道德经里面除了(只有)这地方出现过一个“好还”,把这个“还”解释成是报应。中国古代是后 来,先秦时代是后来佛教传入中国才有所谓这种报应理念。其实这里“还”其实就是“好转还、好恢复”
“其事好还”,你可以甚至可以把它理解成,如果你是一个军事外交家的话你可以理解成就是“我去代表 楚国去进行天下之间的那些外交活动,我的(目的、果)“好还”是我倾向于采用的一个外交策略主张 恢复现状、维持现状,甚至不仅仅是维持现状,而是恢复现状。“还”就是回归,回到之前的局面,你 可以理解成喜欢做调解人,出去作为一个使臣去调解两国争端的时候,就是“以道佐人主者”,这个“佐 人主者”他做事情的时候就是有这种行政策略或者外交策略,就是希望他国的争端能够恢复既定……, 就是不要去贸然的改变某种既定的国际秩序。改变了之后,倾向于让这些国际秩序上的变动,楚国的 意见就是恢复之前的状态,你不要争。我的理解是这个意思。
这是我对这一章的理解,就是在我看来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统治术,你不要把它理解为哲学。这玩意 不能算哲学。
这个“还”我的理解就是恢复,恢复回到原状,回来。就是至少能让我楚国出征的军事力量能够安全的 回到回到楚国。
例如对外联合其他国家去攻伐某个国家,目的不是以兵强于天下,目的不是打仗的时候证明:我楚兵 是最强的“。目的是“善者果而已”就是我摘桃子就行了,我实现我利益最大化,我饱满就可以了。
“果而已”,摘桃子就可以了,这个“果”理解成摘桃子更好。“其事好还”或者好(四声)还都行,你把他 理解成好的战略结果被我拿回来了,我这个楚国统治集团得到收益了。
(第三课总的来说)就是“罪莫后乎胜欲”你不要想得到太多。“咎莫险乎欲得"你想要得到太多的 话就会出现大的错误。例如你对外扩张的时候屈锦昭三家都出兵,你(楚王)也出点兵,我们一块对 外扩张的时候。比如它向中原扩张时候,它要跟其他中原各国打交道,这个时候不要“以兵强于天 下”,你不要因为你有点兵你就想要去(强取),不要和天下的外交关系弄得强(jiang)于天下,不要 弄得很僵死,你只要得到战略收益就行了。“不以取强”不要为了拿到这个战略收益而和其他强国或其 他国家处于一种僵死的一种战略关系、外交关系。你得到了这个好处,比如联合起来一块攻晋国或者 吴国, 也不要到处吹嘘,这个时候不要夸耀自己,就是闷声发大财,这个就叫做“果而不强,其事好还”……就会有好的回报。这个“还”的话就是你归师的时候,这些派出去部队回来的时候,就能带好多东西回 来。简单就这么理解吧,这是赚的,这样才是赚的。它就这个东西就是教太子将来出兵对外征伐的时 候要以一个什么样的战争策略和外交策略去行事,我觉得这是很实在的东西;因为你对一个统治者来 说,他确实要学这种东西,我不认为他会学那些什么虚无缥缈形而上学的东西,很明显也不是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