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奎纳尔·希尔贝克 尼尔斯·吉列尔 著)——笔记
导论
1.问题:为什么研究哲学?
答:是因为在我们随身携带的精神行装中就已经包括了哲学(哲学对生活有指导作用,又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2.对“知道什么”和“相信自己知道什么”的辨析
前者拥有充足的理由去主张某事是正确的,后者没有充足的理由
一个规范具有普遍性,规范需要充足理由来主张,一个理由经得起检验(批判性检验和相反论据)
3.对“是什么”和“应当如何”的辨析(科学vs哲学)
科学解释前者,哲学解释后者
*我认为哲学有对是什么有引申解释,也对应当如何有充分理由
哲学指导科学
4.解释“规范”(理解和认可的辨析)引出:规范引向各个学科,包括哲学
5.科学vs哲学
科学的成果是由构成有关科学项目之基础的种种概念预设和方法预设所共同决定的
不同角度的分析=哲学反思
6.哲学史的普遍问题(客观性)
7.阅读哲学文本的方法
(1)理解内容,尝试阅读评论,较广视角看待
(2)从社会视角看待文本,历史语境
(3)把握住文本中的哲学核心,与文本对话
第一章,前苏格拉底哲学,附带浏览古代印度思想和古代中国思想
第一节,古希腊城邦
1.开始:提出文明中出现哲学
2.古希腊城邦:与国家形式不同,小型社会,一种紧密型共同体(影响政治状况和理论)希腊城邦在政治上常常彼此独立,但经济上又彼此合作
3.和谐与秩序:希腊哲学中的根本性观念“共同体中的人”人与社会的联系
4.雅典民主的由来:社会矛盾因为经济危机而激化,强人攫取政权以解决经济危机,但其随心所欲的统治又遭到了人民的不满,于是出现民主
泰勒斯
公元前5世纪生活在希腊殖民地米利都,懂天文学和几何学,参与过政治
1.希腊哲学的源头:声称“万物是水”
2.根据上个条件引出:哲学的答案有所针对的问题,需要有理由和论据,可以各种各样,根据论据理解答案,可能没有运用价值,有“帮助理解”的性质
(1)问题
(2)论据
(3)答案,答案最不重要,只是因为其他三个存在才存在
(4)蕴意
3.理解“万物是水”:泰勒斯假定变化中的不变元素,“宇宙的积木”笼统成为“始基”“原料”
泰勒斯的理由:许多事物产生于水、复归于水:水蒸发为气也转变为冰,对生命的必不可少性,简单观察导致泰勒斯断定水是根本和不变的元素
4.泰勒斯的影响:实体问题成为希腊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变化的问题也成为希腊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
5.哲学vs创造性写作、实验科学、形式科学、神学
第一个,哲学应做出谈得上真假的断定
第二个,哲学不依赖于实验
第三个,与形式科学(逻辑学数学)相反,哲学对预设有反思性
第四个,虽然有预设,但是没有教条
6.泰勒斯的主张:建立在经验基础上,论据和主张的不一致,这种哲学为科学研究铺平了道路,革命性的观点:解释万物,万物皆可被理解,逻辑思维的胜利
7.作者的方法带入到泰勒斯的主张中
1.问题:所有变化中不变的元素是什么
2.论据:对水的直接观察的经验
3.答案:是水
4.蕴意:万物皆可被理解
*第一次对世间万物的“存在”提出了解释
批判:不能从问题和论据中逻辑的得出
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
*都是米利都人
阿那克西曼德
1.对泰勒斯的批判:逻辑的任意性,反对
*泰勒斯论据不够恰当,太过直接,没有考虑到所有因素,即物质变化的间断性
2.对泰勒斯问题的承接:认为始基是不定者,不可观察(非感性的东西来说明感性的现象对象和其变化,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说是一个损失)只是为了反对泰勒斯而举理论
阿那克西米尼
3.对泰勒斯的批判:关注水的转变过程,得出“气才是始基”(跟泰勒斯的主张一个性质)又提出了四种元素实体:土气风火
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和芝诺(第二代希腊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是离米利都不远的爱菲斯人,愤世嫉俗的隐居哲学家,“驴子宁愿要草料也不要黄金”“晦涩者”
1.对于基本预设的争论(对问题本身的质疑*让人想起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第一批哲学家假定着发生变化,一个前提和预设,而第二代哲学家质疑其预设“变化存在着吗?”
2.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主张:
赫拉克利特: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巴门尼德:没有任何东西是在变化的状态之中
3.对其主张的解释:
赫拉克利特:万物处于流动状态,但是变化是根据一种不变的规律发生的,并且这种规律包含了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但是这种对立面相互作用的方式,作为一个整体创造出了和谐(举例:一座房子在立的过程和破的过程中持续着直到倒塌)赫拉克利特认为在对象后面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这些力量之间的平衡是根据这些规律或逻各斯(logos)
*逻各斯的原意:话语,派生出“理由”“道理”,是万物所运行的轨道
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之源,“一切事物换成火,火也换成任何事物,正像货物换成黄
金,黄金换成货物一样”(联系自然哲学与经济学)
赫拉克利特:“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描述事物间对立的紧张关系)
赫拉克利特:“有一团包容世界的火,世界每隔一定时间就消失和重新出现”
4.巴门尼德
是赫拉克利特的同时代人,住在南意大利的希腊殖民地爱利亚
5.巴门尼德的主张:“没有任何东西是处在变化中的”(变化在逻辑上不可能)
例:A.(1)凡所是“存在”的,是“存在”着
凡所不是“存在”着的,不是“存在”
(2)凡所是“存在”着的,可以被思想
凡所不是“存在”的,无法被思想
*“思想”主要强调的是人已某种方式“接触”存在,得以确认其存在
B.变化这个概念蕴含的是某物进入的是“存在”的状态,以及某物不再具有“存在”的状态,比方说一个苹果从绿的变成红的,绿这种颜色消失了,变成“非是‘非存在’”,这表明变化预设了“非是‘非存在’”,也就是无法被思想的东西,(不存在)我们因此无法用思想把握变化,因此变化逻辑上不可能
他的悖论:理性说变化在逻辑上不可能,而我们的感觉则告诉我们变化是存在的。(他的答案:感官在欺骗我们,必须服从理性)
*第一个理性主义者
6.对巴门尼德的反对:这是精神失常的说法,过于依赖逻辑
7.巴门尼德的论辩:
理性 是【存在】 静止 统一性
——=——————=———=————
感性 非是【存在】 变化 多样性
理性(巴门尼德的理性)承认实在是静止的,是一个统一体,感觉告诉我们一个处于变化状态具有多样性的非实在(二元论)但巴门尼德忽视了感觉和可感对象,所以巴门尼德本质上是一元论的,毕竟他认为感觉是缺乏实在性的(所“存在”的不是多种类型的东西而只有一种,理性才能把握)
8.巴门尼德学生芝诺的论辩:为了肯定巴门尼德的主张,他想要证明“万物处于变化中”的主张是有逻辑悖论的——阿基里德和乌龟赛跑(芝诺悖论)
*对时间和空间进行无限小量的分割,无限小量的叠加是无限大还是有限的?有限。芝诺试图用无限小量来限制有限的存在,这是悖论的错误。(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居间的立场: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
1.恩培多克勒
曾住在西西里的阿克拉加,根据人们提到他的口吻来判断,他既是一位自然哲学家,也是一位先知
2.继承的问题:继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之后,第三代希腊哲学家(题目中的两位)选择在两位前辈(也是两个极端)之间作出协调,恩培多克勒在阿那克西米尼的四元素中又加上了两种力量——分裂之力(恨)统一之力(爱),并且认为四元素是不可变化的
(一个事物,由四元素组成,而这些元素起分裂作用时物体就会分解)
所以他的居间立场在于,变化的是物体,但组成元素并不变化
3.阿那克萨戈拉,早年在科拉佐梅纳城度过,长大后又去了雅典
4.阿那克萨戈拉的主张:元素是“无数的”,属性无数,元素必然也无数,但对变化和静止的解释和恩培多克勒一样。只不过阿那克萨戈拉只考虑一种力量“心灵”。他认为这种心灵驱动变化驶向一个目标,有目的的。
德谟克利特
1.德谟克利特,来自色雷斯的阿布德拉,知识渊博,涉足很多科学分支
2.原子论:只存在一种始基:原子,一种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在空虚(非存在)中移动(存在),运动受物理规律支配,原子有不同类型,有大有小,形状不同,但是每个特定的原子的大小形状都固定,有些原子可以轻易地结合,有些则不能,原子结成一起时就形成了物体,原子消散时物体消解,并且不由意志所干扰。
对感官知觉的诠释:所有物体都发射出一种居间的原子(用量描述,“物理属性”),这些原子与感官中的原子相遇时,就产生出一些我们觉得是属于这些物体的属性的特殊结果,他们似乎的颜色、滋味、气味(质)原子本身并不具有。(问题:我们怎么知道物体亦即原子的一些不具有的属性?并且从量变到质变的跳跃式无法给出说明的。对原子作用的认识没有充分的保障。这个理论产生于理性。)
毕达哥拉斯学派(书中解释为:理性主义的神秘主义者,把数学理解为某种通过理性而指向理性之外、通往某种神秘之物的东西)
1.主张:自然之门可以用数学来打开
(1.)在数学和非物质的东西之间也有对应
(2)毕达哥拉斯定理表明,数学也可以用于物质事物
(3)物体服从数学
因此,他们相信数学是万物的基础,也是永远不变的概念,是确定的知识
(1)他们提出以数学证明的形式出现的理性论据
(2)他们相信实在是基于所有感性现象之上的数学形式当中发现,因此我们是通过理性获取知识的
(3)二元论的观点
数学 确定知识 实在(实存者) 永恒者
——= ——————=——————=————
感觉 不确定的知识 非实在者 可变者
*认为实在是可以用测量、数目和数学公式表达的东西,一个“理性世界”的架构,为
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发展铺平了道路
(4)政治上,他们支持对社会的一种等级划分——有能力的人应当有统治权,并且获得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