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提字提句问题(课件)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 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知识1 知识1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 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 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知识1 知识1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 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 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人物形象题
意象特征/作用题
炼字炼句题
语言风格题
手法分析题
意境分析题
情感脉络题
一、炼字题
知识1 知识1
一、炼字概念
炼字,是一种对字词进行 艺术化加工的方法。 即对诗中所使用的每一个 字进行精细地推敲和创造性地 搭配,使其简练精美、形象生 动、含蓄深刻。
知识1 知识1
一、炼字概念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
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方干
知识1
二、提问方式
直接式 限定式
比较式 自定式
知识1 知识1
二、提问方式
A.对某字做简要赏析。
B.某字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C.某字有何妙处/表达效果。
直接式
知识1 知识1
二、提问方式
A.诗句中的某某字(一个或两个),生动传
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B.请从某字入手,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C.本诗每一句都有某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
作用?请简要分析。
限定式
知识1 知识1
二、提问方式
诗句中某字也可以写作某字,你认为用哪个更
好?说明理由。
比较式
知识1 知识1
二、提问方式
A.你认为某联中使用最妙的是哪个字,请赏析?
B.你认为这首诗某一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
一个字?为什么?
自定式
大伟老师被称为万点坑居士,有人认为万里坑更好,
你认为哪个更好。此题属于?
A.直接式 B.限定式
C.比较式 D.自定式
知识1 知识1
三、总体思路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知识1 知识1
三、总体思路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句诗中,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 )
A.欣喜 B.对初夏景物的热爱 C.时光易逝的感慨
知识1 知识1
三、总体思路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红”“绿”是颜色词,这里是变红变绿的意思; (2)二字鲜活灵动,极具画面感; (3)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 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 (4)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 易老的感叹。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知识1 知识1
三、总体思路
(1)“红”“绿”是颜色词,这里是变红变绿的意思; (2)二字鲜活灵动,极具画面感; (3)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 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 (4)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 易老的感叹。 解释含义 手法、技巧 效果 情感主旨 结合内容
三、总体思路
解释该 字含义
点明技 巧并分 析
指出表 达效果
归纳主 旨情感
明确所 选的字
知识1 知识1
三、总体思路
明确所 选的字
指出哪个字用得好(如果题目中给出, 则不需要指出)
知识1 知识1
三、总体思路
解释该字具体含义
解释该 字含义
知识1 知识1
三、总体思路
若采用了写作手法,则点明手法,并结 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解释
点明技 巧并分 析
知识1 知识1
三、总体思路
具体分析所使用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指出表 达效果
知识1 知识1
三、总体思路
最终要指向情感,需在答案中归纳出所 表现的情感
归纳主 旨情感
知识1 知识1
葛溪驿①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①宋仁宗皇祜二年(公元1050年),两浙路大饥荒,饥民流移,道有 饿殍,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葛溪驿正患病,身体虚弱时写 下此诗。②漏:古代计时的仪器。 练习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下列各小题。
知识1 知识1
葛溪驿①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①宋仁宗皇祜二年(公元1050年),两浙路大饥荒,饥民流移,道有 饿殍,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葛溪驿正患病,身体虚弱时写 下此诗。②漏:古代计时的仪器。 练习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下列各小题。 王安石的这首诗,不包含了哪几个方面的情感? A.忧国 B.思乡 C.病身之感 D.感伤秋景
知识1 知识1
葛溪驿①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尾联的“乱”当为诗眼,而着一“更”字,体现了诗人的匠 心。请简要分析“更”字的妙处。
练习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下列各小题。
知识1 知识1
【我的答案】 “更”是更加、进一步的意思,这里修饰“乱”,增强了 “乱”的程度。诗人以病患之身,经过一夜,正感到凄苦之意; 况且遇到国家灾难,内心更加感慨。本联以“叶半黄”的梧桐象 征国运衰弱,鸣蝉象征世人的麻木,而此时的蝉鸣加剧了内心的 凄凉烦乱之感,“更”字将这种情感表现的充分无遗。
练习
知识1 知识1
【标准答案】 诗人本来昨夜凄苦慷慨之意仍然萦绕心头,而耳际令人烦 躁的蝉声重增其莫可名状的感慨,以“叶半黄”的疏桐暗指衰落 的国运,鸣蝉象征着麻木浑噩的世人,并借“更”字将内心的烦 乱渲染到极致,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淋漓尽致得表现出来。
练习
知识1 知识1
【翻译】《葛溪驿》 一钩残月挂在天空,月色昏昏,漏声滴答,黑夜正长;一盏 油灯,忽明忽暗,寂寂地照着我的床。多病的身子,最早感觉到 风霜的寒意;做梦回到家乡,梦中不知道远隔千山万水,道路漫 漫。披衣而坐,纷扰的世事乱人心胸,禁不住慷慨高歌;起床徘 徊,俯仰天地,只见到一片孤寂凄凉。那凄切的鸣蝉声传入耳 中,使我的心更乱;它紧抱着萧疏的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已经半 黄。
知识1 知识1
四、炼字要点
红杏枝头春意闹。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知识1 知识1
四、炼字要点
红杏枝头春意闹。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知识1 知识1
四、炼字要点
红杏枝头春意闹。(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知识1 知识1
四、炼字要点
红杏枝头春意闹。(动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形容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动词)(形容词)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颜色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数词)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副词)
知识1 知识1
四、炼字要点
炼字 要点
动词
形容 词
颜色 词
副词
叠词
数词
知识1 知识1
四、炼字要点
1.炼动词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知识1 知识1
四、炼字要点
1.炼动词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一首诗中,“蒸”“撼”运用了什么手法?( )
A.拟人 B.比喻 C.化静为动 D.对比
知识1 知识1
四、炼字要点
1.炼动词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夸张,化静为动
拟人,用词有力度,摹写景物特点
拟人,双关
四、炼字要点
1.炼动词
A.化静为动、以动衬静、对比、虚实,表现景物特点 B.拟人、夸张、通感、双关,表现情感 C.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显鲜明
知识1 知识1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二) 欧阳修 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前逢太守,篮舆①酩酊插花归。
【注】①篮舆:竹轿。 “草惹行襟絮拂衣”是写春景名句,试析“惹”“拂”两字使用 的妙处。(4分)
典型例题1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知识1 知识1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二) 欧阳修 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前逢太守,篮舆①酩酊插花归。
【注】①篮舆:竹轿。 “草惹行襟絮拂衣”是写春景名句,试析“惹”“拂”两字使用 的妙处。(4分)
典型例题1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欧阳修自称太守,此诗可能写于哪里?
A.汴州 B.颍州 C.滁州 D.夷陵
典型例题1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解释该 字含义
点明技 巧并分 析
指出表 达效果
归纳主 旨情感
明确所 选的字
知识1 知识1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二) 欧阳修 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前逢太守,篮舆①酩酊插花归。
【注】①篮舆:竹轿。 “草惹行襟絮拂衣”是写春景名句,试析“惹”“拂”两字使用 的妙处。(4分)
典型例题1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知识1 知识1
【答案】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惹”有招惹之意,写出了春草茂盛,生机 勃勃,主动牵惹游人衣襟的样子;“拂”有轻轻拂过之意,写出 柳絮纷飞,洒落在游人身上的样子。 这两个字写出了春意撩人、春色依依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 的喜爱之情。
典型例题1
知识1 知识1
【翻译】《丰乐亭游春》 头上是暖暖的阳光和淡淡的云朵,脚底青草茂盛,主动牵惹 游人的衣襟,柳絮纷飞洒落在身上。漫步至小亭前遇到太守,坐 着一个小竹轿子半醺半醉的,头上插满了鲜花嘻笑归来。
典型例题1
四、炼字要点
2.炼形容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炼字要点
2.炼形容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细:细细的,脉脉绵绵
春雨润物无声的特点、喜爱之情
四、炼字要点
2.炼形容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细:细细的,脉脉绵绵
春雨润物无声的特点、喜爱之情
“细”字从哪个方面展现雨的特点?( )
A.声 B.光 C.色 D.形
知识1 知识1
四、炼字要点
2.炼形容词
A.从声、光、色、形等多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 B.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 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知识1 知识1
典型例题2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
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
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
知识1 知识1
典型例题2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 析。(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使用了什么手
法 ?
A.想象 B.虚实结合 C.对比
知识1 知识1
典型例题2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 析。(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
知识1 知识1
【答案】 闲,意为悠闲、自在,(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 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1分)春草之闲与人心之愁形 成强烈对比,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愁苦,给人以深刻的印象。(2 分)
典型例题2
知识1 知识1
【翻译】《长安春望》 东风吹拂,微微春雨洒过青山;登高远望,长安城中房舍叠 嶂,草色闲闲。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冬去春来, 江上舟来舟往,又有几人得以还家。长安城外,河流原野,纵横 交错,一直延伸到天边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 罩在一片残阳之中。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 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
典型例题2
知识1 知识1
四、炼字要点
3.炼颜色词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知识1 知识1
四、炼字要点
3.炼颜色词 黄、白,色彩感,秋树黄叶凋 零、老人风烛残年
黄白映衬,表 现晚景凄凉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四、炼字要点
A.用颜色表现心情 B.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C.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
3.炼颜色词
知识1 知识1
四、炼字要点
4.炼副词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知识1 知识1
四、炼字要点
4.炼副词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闯入眼帘、情绪变化迅猛、情感突出
突出程度之深
四、炼字要点
4.炼副词
A.体现动作的情态和人物心理的变化 B.表现物、景某种状态的程度
知识1 知识1
四、炼字要点
5.炼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知识1 知识1
四、炼字要点
5.炼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叠音词,节奏感强,凄苦氛围
叠字,音调昂扬,摹写传神,突出特点
知识1 知识1
四、炼字要点
5.炼叠词
A.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美 B.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 C.模拟声音形态,使诗文更生动 D.起强调作用
知识1 知识1
四、炼字要点
6.炼数词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知识1 知识1
四、炼字要点
6.炼数词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数字之大,突出特征
数字之小,突出渺小、孤独
知识1 知识1
四、炼字要点
6.炼数词
A.强调多或少,形成反差效果,突出主体 B.用数字指称事物,突出事物特征; 有时结合夸张手法,渲染气氛
知识1 知识1
一、炼句概念
炼句,就是锤炼句子,古人在写诗作词时,常常会 锤炼出一些精警动人的句子。 炼句题,考查的就是我们 对这里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知识1 知识1
二、提问方式
A.简要赏析某句/某联的表达效果。
B.本诗某句广受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C.古人认为本诗某联如何如何(如“巧”),请指出“巧”
在哪里。
栏庮㤐⟋ℋ猾抺㤐ℋ棏歹
知识1 知识1
二、提问方式
A.简要赏析某句/某联的表达效果。
B.本诗某句广受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C.古人认为本诗某联如何如何(如“巧”),请指出“巧”
在哪里。
知识1 知识1
三、解题思路
内容作用
手法 作用
情感作用
结构 作用
知识1 知识1
三、解题思路
1.内容作用:写了什么内容(融入其他方面分析)
知识1 知识1
三、解题思路
2.手法作用:使用了何种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知识1 知识1
三、解题思路
2.手法作用:使用了何种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常用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渲染、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乐景写哀情等。
知识1 知识1
三、解题思路
3.情感作用:点明表达了何种情感。
单句的情感: (1)有可能和整首诗一致,是中心情感; (2)有可能是该句的情感,是局部情感。
知识1 知识1
三、解题思路
4.结构作用:考查首尾句居多。
䫎䫎庸㸭⅀㧪冴㩥ŎŎ
知识1 知识1
首句
A.开篇点题,统领全诗 B.起兴,先写某物,以引起下文对某某的描写 C.为下文对……的描写作铺垫 D.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为诗歌奠定……基调 E.若设问,则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三、解题思路
4.结构作用:考查首尾句居多。
知识1 知识1 A.开篇点题,统领全诗 B.起兴,先写某物,以引起下文对某某的描写 C.为下文对……的描写作铺垫 D.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为诗歌奠定……基调 E.若设问,则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三、解题思路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
白此诗第一句起到何种作用?( )
知识1 知识1
中间句
A.过渡、承上启下 B.转换话题
三、解题思路
4.结构作用:考查首尾句居多。
知识1 知识1
尾句
A.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B.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C.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D.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含蓄地表达……情感,言有尽而 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三、解题思路
4.结构作用:考查首尾句居多。
知识1 知识1
三、解题思路
内容作用
手法 作用
情感作用
结构 作用
知识1 知识1
月下呈章秀才 刘长卿 自古悲摇落,谁人奈此何。 夜蛩偏傍枕,寒鸟数移柯。 向老三年谪,当秋百感多。 家贫惟好月,空愧子猷①过。
【注】①子猷:王徽之,东晋名士。 简要赏析第二联的表达效果。(6分)
典型例题3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下列各小题。
知识1 知识1
月下呈章秀才 刘长卿 自古悲摇落,谁人奈此何。 夜蛩偏傍枕,寒鸟数移柯。 向老三年谪,当秋百感多。 家贫惟好月,空愧子猷①过。
【注】①子猷:王徽之,东晋名士。 简要赏析第二联的表达效果。(6分)
典型例题3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下列各小题。
“夜蛩偏傍枕,寒鸟数移柯”使用了什么手法?
A.对比 B.衬托 C.视听结合 D.虚实结合
知识1 知识1
典型例题3
内容作用
手法 作用
情感作用
结构 作用
知识1 知识1
月下呈章秀才 刘长卿 自古悲摇落,谁人奈此何。 夜蛩偏傍枕,寒鸟数移柯。 向老三年谪,当秋百感多。 家贫惟好月,空愧子猷①过。
【注】①子猷:王徽之,东晋名士。 简要赏析第二联的表达效果。(6分)
典型例题3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下列各小题。
知识1 知识1
【答案】 视听结合、借景抒情。 借蟋蟀鸣叫和寒鸟跳动,写自己难以入眠的愁苦。 承接开头的“摇落”和“奈此何”,引出下文的身世感慨。
典型例题3
知识1 知识1
【翻译】《月下呈张秀才》 自古以来草木的凋零总是令人哀伤的,谁都无可奈何。 听着夜里的蟋蟀在枕边鸣叫,看着受冻的鸟在树间不停跳 动,我在夜里无法入睡。 我在被贬谪的三年里逐渐老去,悲伤的秋日使得种种感慨涌 上心头。 我的家里如此贫穷,只有这一轮好月勉强能用来招待您,实 在是愧对您这如子猷一般气质出众的客人对我的拜访。
典型例题3
知识1 知识1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 ①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 ②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 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暑,却不许看公文内 容。 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诗歌的尾联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典型例题4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下列各小题。
知识1 知识1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 ①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 ②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 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暑,却不许看公文内 容。 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诗歌的尾联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典型例题4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下列各小题。 诗中的“郡丞”是正职还是副职? A.正职 B.副职
知识1 知识1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 ①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 ②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 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暑,却不许看公文内 容。 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诗歌的尾联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典型例题4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下列各小题。
知识1 知识1
【答案】 前一句是以问句形式对州官、对黑暗官场的庄严宣示,后一 句用虚笔想象归隐后自己寄情山水的生活。整联虚实结合,卒章 显志,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愤懑,甚至产生归隐的思想 感情。
典型例题4
知识1 知识1
【翻译】《自咏示客》 我已经白发萧萧了却还是一个郡丞,又一次在隆兴府观看 上元节的花灯。我也不屑和那些无耻之徒争什么长短高低,还不 如东奔西走,挣斗米糊口吃饭。 对主官只能唯唯诺诺,天天在公文上随着主官的意志画押签 名,丝毫不能做主,好心的朋友来了,总是苦苦劝我遇事模棱两 可,假装糊涂不要固执己见。你可知我正在准备归里赋闲的行 装?我将归隐庐山,笑对山涧中的古树藤蔓。
典型例题4
综合练习
知识1 知识1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 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 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
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
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
土。
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下列各小题。
知识1 知识1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 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 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6 分)
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下列各小题。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没有运用了哪些方法?
A.使用叠词 B.侧面描写 C.借景抒情 D.虚实结合
知识1 知识1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 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 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6 分)
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下列各小题。
知识1 知识1
【我的答案】 月色照耀下春水涨满、溪流汩汨,天空中云层隐隐约约若 有若无。该句运用侧面描写,通过春水、云层,烘托月光朗 照,月色美好。 “弥弥”“隐隐”是叠词的运用,音律和谐, 表现水涨云飞的景色之美。并借景抒情,通过眼前景色的美 丽,凸显作者愉快之情。
练习二
知识1 知识1
【标准答案】 (1)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 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2)借景抒情, 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3)叠 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 琅上口,声声悦耳。(4)对仗,“照野”对“横空”,“弥 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 之美。
练习二
知识1 知识1
【翻译】《西江月》 月色照耀下春水涨满、溪流汩汨,天空中云层隐隐约约若有 若无。马鞍鞯尚未解下,马儿活跃的时候,我就想在这芳草之上 醉卧入眠。 这一条溪水中的美丽风景,千万别被马儿踏碎了这皎洁的月 色。解下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绿杨桥上,醒来的时候听见, 杜鹃黎明的一声啼叫。
练习二
课堂小结 系统班课
知识框图
绝顶新秋生夜凉,
鹤翻松露滴衣裳。
前峰月照一江水,
僧在翠微开竹房。
——任翻《题台州寺壁》
出门测
出门测
绝顶新秋生夜凉,
鹤翻松露滴衣裳。
前峰月照一江水,
僧在翠微开竹房。
——任翻《题台州寺壁》
根据画作和诗境,你觉得
哪个字可以改换?
A.滴
B.一
C.在
任翻题此诗,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
“半”字。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
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
——(李东阳《麓堂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