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讲座笔记】仁爱与兼爱——重探儒墨之是非

2022-05-14 07:24 作者:林夕尘dream  | 我要投稿


仁爱与兼爱

——重探儒墨之是非

香港中文大学  郑宗义

 

a.儒墨之是非的辩论原因:彼此看到对方理论上的缺点

b.先秦诸子的问题意识的背景:春秋时代的“礼坏乐崩”

c.人和人相处需要规矩

d.从制度的反省及于人性的探讨——人为礼之本

e.人有爱别人的能力,也有被别人爱的需要

f.儒、墨、道三家都强调爱,儒家言“仁”;墨家言“兼爱”;道家言“慈”、“不争”

g.墨家认为儒家的礼过于烦扰:忌五鬼而学祭礼,是由无客而行客礼

h.孟子对墨家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兼爱”: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荀子对墨家的批评:墨子蔽无用而不知文

i.儒家的仁爱是有等差的爱;墨家的兼爱是无等差的爱。

j.墨家以为兼相爱,交相利,既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此即“义”之所在。

【功利主义:道德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最大幸福】

k.墨家的基本立场→以利为义

l.兼相爱,交相利,达到天下之大义。

【功利主义:兼爱是一种手段,利益是目的】

【兼爱和义利是互相界定的。】

【墨子:天下每一个人都彼此互相爱对方,便是天下最大的义利。】

m.工具和手段的关系

A.外在关系:工具是可以转换的

B.内在关系:手段和目的中间有一种内在的连接

【亏人自利(现实)→兼相爱(理想)】

【严格来说墨家并没有对人性论有深刻的讨论】

【劳思光:墨子是中间落墨】

【墨家对于“兼相爱”这个观点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论证。】

n.墨家在讲兼爱在某种意义上也在讲“仁”

(1)墨子爱的概念

A.体爱:同体痛痒,同情共感

B.利爱

【《经上》:“仁,体爱也。”

《说》:“仁。爱己者非为用己也。不若爱马者。”

《大取》“仁而无利爱,利爱生于虑。”】

【墨家:兼相爱,别相恶。】

【《兼爱上》: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己身。】

【爱己不是因为利己】

【《论语》: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o.所谓兼与别的含义:爱就是体爱、仁爱、兼爱。别就是不兼爱、不体爱、不仁爱。

【别,就是有等差;兼,就是无等差。】

p.墨家和儒家在“爱”的一点上是一样的。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

【儒墨以立场不同而批评对方】

q.兼爱为天志:然则何以知天之爱天下之百姓?以其兼而明之。何以知其兼而明之?以其兼而有之。何以知其兼而有之?以其兼而食焉。——《天志上》

【将兼爱提到了普世的价值】

【以尽爱说兼爱;以周爱说兼爱】

【“无穷不害兼”

 “不计其数而知其尽也。说在问者。”——《经下》】

【《墨辩发微》:墨家之言兼爱,先后计凡三变,即兼爱;尽爱;周爱,是已。】

【为政者的角度:法天】

r.个人的角度:崇尚普遍性的道德价值或标准;“非人格化理论”的质疑。

【墨家倾向道德价值是普遍的,不考虑亲疏】

s.儒家对墨家的批评=儒家对当前西方伦理学的批评

t.《墨子·兼爱下》然而天下之飞兼者之言犹未止。曰:“意不忠亲之利而害为孝乎?”

【兼爱与孝不冲突】

【墨家用个人的自利主义来论证利他的可能,来论证兼爱和孝不冲突。】

u.儒家的仁爱=体爱=无条件的爱

【《孟子·公孙丑上》: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当践行仁爱时牵涉到的问题:1.涉及人的存在境况及人的有限性,而必涉及远近亲疏。2.不牵扯到人的能力有限性才可以同样去爱】

【推爱→推己及人】

【好比蜡烛,光和热是有限的。】

【《孟子·滕文公上》:爱无等差,施由亲始。(墨家夷子)→爱的本质是没有偏差的,实施由亲人开始。】

【从孟子到宋明理学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思想对墨家都采取同样的批评。】

v.儒家:爱在“原则上”与“实践上”的分别

a.原则上的无等差

b.实践上推己及人

【某个意义上来讲,儒家批评“非人格化的伦理”】

w.墨家:推爱有“亲缘主义”的嫌疑;推爱会演变成“亲缘主义”

【《商君书·开塞》:亲亲者,以私为道也。】

【《墨子·耕柱》: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故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人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

x.《墨经》中提出义与亲的冲突:协于亲者不免害于义

【爱可有厚薄,但标准在义】

【道德要将一种普遍的标准,而不是简单的远近亲疏的考量。】

y.程颐《答杨时论西铭书》:分殊之弊,私胜而失仁;无分之罪,兼爱而无义。

【推爱的基础在于仁而不在于私】

【程颐《答杨时论西铭书》: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胜之流,仁之方也。无别而迷兼爱,至于无父之极义为贼也。】

z.王阳明《传习录下》:兼爱无等差,将自家父子兄弟与土人一般看,便自没有发端处。

【王阳明:惟是道理,自有厚薄。】

【王阳明:禽兽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宴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救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及至吾身与至亲,更不得分彼此厚薄。盖以仁民爱物,皆从此出;此处可忍,更无所不忍矣。】

aa.现代西方伦理学的特点

(2)奠基于个人感情、欲求的超越,以否定自利为道德。

(3)道德的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普遍性的道德律则。

ab.儒家的道德思考

A.肯定普遍性的道德价值(即仁义礼智)

B.认为把远近亲疏纳入道德考量中是道德的(但并不是把远近亲疏当作道德标准)

ac.处境性考量

ad.儒墨之争落脚在“义”与“亲”的冲突


【讲座笔记】仁爱与兼爱——重探儒墨之是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