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孔了凡国学日记 第四章

2022-02-06 19:59 作者:孔颜儒学会发起人  | 我要投稿

     1.“有朋自远方来”指的就是人性的回归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没有性德乐从何来?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孔子不是曾子,圣人话说的含蓄委婉,借用这句话,暗谕周王室已失其道礼乐不兴已经很长时间了。这话还深藏着孔子自比周公的志向,要让周朝重新回复礼乐大治时代。有朋自远方来的另一层涵义,暗示释迦摩尼所传的佛学将在华夏大地兴起,这也将有助于人们从新认识儒学的精微弘大。

     子曰;“无友不如己者”。能被孔子称为朋友的,一定是比肩孔子的性德大明之人。在当时,除了近处的老子之外,就是远方的佛学创建者释迦摩尼了。其余的谁有资格可以充当孔子的朋友。孔子说出这句话,也证实了孔子欲知来世,有资格被后世尊称为”大成至圣”。———孔了凡国学日记孔元2571年四月二十五

   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假设一个人没有通达天命,没有明其明德,但是能做到不生嗔恨心,也可以称之为君子了。孔子是至圣先师,崇明睿智之人,尚且十五至于学,五十而知天命,可见普通根性之人不知天命,就不足为奇了。普通人也有心平气和不生嗔恨心而不失其君子风范。虽然上失其道久矣,孔子一生还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致道,甘于做后人木铎。所以对那些没有达到不惑之人,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勉励提携有启有发因材施教。正是孔子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怀,才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久长。———孔了凡国学日记孔元2571年四月二十六

    3.汉字是智慧的符号,字字都灵光闪耀。汉语是宇宙的心声,是自性的自然流露,是对自我进步的期许,是对自主自信的嘉勉。全世界的文字结构,唯有汉字能直观的表达宇宙人生的真理。且不说中国书法,几个常用字的简单组合,都能让人七窍生烟。一个关于郑板桥与对联的小故事,会让我们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话说年老的郑板桥闲居苏州,一年快过春节的时候,城中一蔡姓州官,约其游玩。出南门不远,二人看见桥边一户人家的门上贴了副对联:

    上联:  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

     横批:    南北

板桥看后,对州官说:“请您稍等,在下去去便来。”不多时,只见他左手拿着几件衣服,右手提着一方肉,肩上还背着一袋米。走到这家门口敲门。门开了,见一位愁容、穿着破衣服的老者。板桥赶紧把东西送上,说:“寥寥米衣,暂缓饥寒。”当老者得知送东西的竟是郑板桥时,不住的千恩万谢。

     从那家出来,州官百思不解:郑板桥怎知这家缺衣缺食?板桥解释说:“您看,这家墙旧门破,对联写的又如此简陋;上联‘二三四五’,单单缺少‘一’字,其谐音就是‘缺衣’;下联‘六七八九’,又恰恰少了‘十’,谐音‘少食’;横批“南北”而缺“东西”故吾知这户人家过年遇到困难。”经板桥这么一说,州官大悟。

     孔子《论语》巧用空位悬疑同音假借,把广大精微的儒学与汉语汉字独特的信息互动结构定位义理反射,做到了浑然天成的结合。

     论语中开头一个“子”字,今天我们来理解此“子”特指孔子,但这非究竟义。圣人的本怀初心是用一个”子”表示天地间一切含灵。这个“子”字的“一”横就是表示水的,“子”字中的“了”表示水在天地之间的循环往复。孔丘是肉身,圣人是化身,“子”则是指法身。

   水在中华文明中有其核心的含义。女娲补天是斗洪水,尧舜大禹终生都在治水。治国的“治”方法的“法”都有水滴旁。《山海经》就是描述的天下山水的面貌走向。把天下之水搞明白了,也就把“子”搞明白了,也就天下太平了。———孔了凡国学日记孔元2571年四月二十七

     4.举一个“心”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开会的例子来理解《论语》中接下来的四个章句的义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把孔子比作组织开朝会的(心)皇帝,把有子 曾子等人比作朝堂上的(眼耳鼻舌身意)六部大臣和百官。一时奉天承运,心(皇帝)说,六部大臣要好好学习恪守本分,时时刻刻遵从天命自性的安排,不要各自为政,盲目行动。突然耳朵大臣(有子)发话,我只听父母长辈皇帝的话,这是皇帝的本质工作。心(皇帝)听后茫然,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批评说这不是耳朵大臣的本分,更不是心皇帝的本质工作,因为我心皇帝也要听从天命自性的命令和安排。有子此章句的回答不当之处有三点。第一是没掌控时空节点 ,盲目站队;犯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的错误。二是 孔子要好好学习多多思考时时不忘初心,有子讲捕风捉影的话错会孔子的本义,“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三是孔子说的是要学会发自性之光,去驱赶自己心中的黑暗。孔子说的是自性之光,有子捕的是墙外之风。曾子闻到孔子纠正有子的话,心有所悟,”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赶快出来救场,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省吾身的至理名言,首次打开窥视孔子心境的一扇窗口,为曾子今后写《大学》埋下铺垫。

     孔子在开篇说有发光的东东,有子是在地上乱摸,曾子说我知道这个发光的东东在我身内。孔子听曾子的发言后默然,感觉二者都没有从根本上把握发光的东东,只是曾子比有子更加接近一层。

   方向对 ,但方向不代表自性之境。弟子们还需长期的循循善诱,引导启发。孔子就从弟子们最感兴趣的治国理政话题一语双关 暗度陈仓。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了凡国学日记孔元2571年四月二十八

    5.《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成为尧舜的过程就是学而时习之的过程。孔子志在学立于道,以天下大同为己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自身和弟子的一言一行开始,更重要的是从初发心开始。孔子对弟子灵活多样,无心则启,有心则引,因势利导 ,有堵则疏,有漏则堵,权巧方便,因材施教,观机而化。无心则启,就是积极引导弟子发言,观其初心有无。孔子是应化而生,听命于天。众生的渴仰,就是孔子的使命。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对迷幻中的芸芸含灵发出的彼岸召唤,就是黑暗中火光初闪。有子是大梦初醒,曾子是崭露头角。有心则引,把曾子和有子引导向道。下面才有孔子这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引有子身之小向国之大,引曾子三省之内向爱人使民之外。孔子就是要打破弟子从有分别对待的小我圈子融合为绝无对待的无我的大同世界。

  “信”“节” “时”这是末是明修,“道”才是本才是陈仓。孔子用”道千乘之国”,为什么不同于曾子《大学》中的”治国”;一字不同,则体现出孔子和曾子的初发心及境界的差异。“治”是凡夫之用,“道”是圣人初心。———孔了凡国学日记孔元2571年四月二十九


孔了凡国学日记 第四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