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中地理·安迎] 006【经纬度网】

2022-05-01 22:33 作者:魏泯同学i  | 我要投稿

By:Shepherd 魏泯i

加入于2021年8月9日 星期一

自然地理部分(目前只有自然地理部分,咳):

001【导言】

001 没有什么知识点,只是一些随便记的一些东西,所以没有分享链接

002【经纬度网】

003【地图】

004【地球自转】

005【等高线地形图】

006【地球的公转】

007【地球内部圈层和地表形态】

008【板块构造学说】

009【大气的分层和大气的受热状况】

010【大气运动和气候类型(1)】

011【大气运动和气候类型(2)】

012【常见天气系统】 

作者:魏泯泯i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6207620 出处:bilibili


一、轨道(公转轨道)

1. 方向,自西向东,和自转方向一样(一致),逆时针

2. 形状

地球的公转轨道不是一个正圆,是个椭圆,太阳是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注意:在几何学上,椭圆有两个焦点)

于是我们就有了近日点与远日点。

我们一想,夏天那么热,冬天那么冷。

在生活经验里我们都知道,冬天靠近火炉你会觉得更暖和,远离火炉就会觉得冷一些。

所以,近日点肯定出现在夏季,远日点肯定出现在冬天吧。

但是这样是不对的。

你再想想,季节温度形成的印象,真的是因为远近吗,因为季节的变化的原因其实是直射点的移动啊!我们不能只靠印象来推断,应该要动动老瓜子呀!(吃瓜表情)

而有人要说了,那那那你说的都对,直射点是影响季节。但难道离太阳的远近就不重要了吗?

是的,不重要。

其实原因很简单——图画的是错的。

因为实际上,地球的公转轨道,虽是椭圆,却没有那么椭。近远日点的差距其实没什么区别

很多地理书的图片中的太阳不在焦点上,而在中间,这是由于视角的不同

近日点与远日点:

近日点是在一月初,远日点是在七月初。

近远日点通常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来考察。

问题:

地球公转速度较快的时候,巴西热带草原一片枯黄。正确吗?

一月份,南半球夏季,夏季热带草原一片葱绿。

公转的速度基本就不说了,尽管有近远日点,但是其实差不太多,公转一周是365天。

3. 周期:一年

实际上年与年也不同。

恒星年和回归年

与恒星日与太阳日近似。

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真正的周期,回归年就是我们平时用的一年:

365天5hours48mins46sec

每年多出来这些

所以每四年闰年,每年多出六小时

每年的差距是11分钟左右,整百年数上,不闰年。比如1900,既能除以4,又被100整除。但是2000年就要闰年,因为被我们那样倒,时间又多出来一天,所以能被400整除的年,还是要闰的。翻来覆去。

自然的自转,

这就是历法,历法都是我们人凑的。公转与自转,与我们人设置的还是有差距的,因为它不总是一个整数。

二、黄赤交角

地球的公转轨道面叫做黄道。

赤道面就不用说了。

地轴相对于黄道面是歪的。

地轴与黄道面形成线面角是66°34'。

但是这样并不好计算,我们需要把他变成面面角(二面角)。这样子更好分析。

要找一个和轴始的角度终保持一样的东西——赤道。赤道永远和地轴垂直。

目前 黄赤交角的度数是 23°26' 互余

地球的自转轴实际上不稳定,是动态的,会摇晃。放在一个千百万年的时间线上,他是会变化的。


回归线是 23°26’

极圈与回归线互余:极圈为66°34′

PS1:其实不仅仅是极圈和回归线互余,实际上所有的同一时间的太阳直射角为90°和太阳直射角为0°的纬线和都是90°,比如当太阳直射角为90°在赤道是,0°

PS2:一百万年以后,北极点所指向的星球不一定是北极星。

黄赤交角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的直射点:地球是个弧面,光束照到地球上,会有一个夹角,只有最中间这个角的度数是90°。


黄赤交角的存在,给地球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不仅仅在赤道上变成了一个区间。太阳直射点所移动的最北界就是北回归线,最南界就是南回归线。

所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就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就是黄赤交角的度数。

这个是可以用立体几何证明的。

研究一些图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挑出几个特殊点。

我们拿出四个在运动中最特殊ABCD的点,分别给他们起了名字

二分二至日

A叫 夏至 6.22

B叫 秋分 9.23

C叫 冬至 12.22

D叫 春分 3.21



判断方式,并不是记忆这四个节气的位置,而是看地轴的位置。

思考:换一个视角去判断,也是对的。


地轴怎么还能改变?

其实没有改变,只是视角发生了改变。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

在我们的视角来看,杯子是往左倾斜,但是对于安迎老师看来,杯子就是向右倾斜的。


这是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地球公转以及二分二至日,而至于更难的图,也是有的。

将整个图的南北颠倒过来,也是可以的。因为在宇宙中并没有方向可言。

公转方向颠倒,南北极也颠倒。

但是先不说那么难了。有兴趣有时间可以这样去画一下这个图。

【例题】


(1)图中由B向C移动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向哪个方向移动?在哪个半球?节气变化是怎样的?

解析:

在向南移动,所以显然是位于南半球,也显然是由秋分向冬至变化。

(2)当地球移动到哪里的时候,太阳直射点直射北半球?

(3)当公转到哪个范围的时候,地球的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解析:要明确地球的近日点、远日点 与 地球的二至日的关系。

首先他们不相互重合。

只有B到C这个区间范围内是越来越快的。

(4)从A倒B,地球的公转速度是怎么变化的?从C到D呢?

A到B,先变慢,再变快。

B到C,先变快,再变慢。


所以其实是三个图联系在一起:

1. 黄赤交角图

2. 二分二至图

3. 近日远日图

这三个图结合,黄赤交角带来了季节性移动,带来了两分两至日,而由于太阳的位置,又带来了近远日点。

【例题2】


(1)四个小圆圈的位置代表二分二至日,请把今天(讲课当天大约2009~2011年)7月26日标出,再标出地轴。

解析:通过近远日点即可判断出二分二至日。冬至日即为正左小圆圈。

作业是16-18题

时间是 【010 00:44:51】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赤道、北回归线的时候,南北半球的的昼夜长度有变化。同时,晨昏线始终与太阳直射点垂直。

极昼和极夜 的晨昏线,与极圈(66.34)相切。极昼和极夜就是出现极昼夜的最大范围。

与黄赤交角互余。


【例题】


解析:

二至日时,离赤道越近的地区,白昼时间越接近12hours。离赤道越远,白昼时间长度越远离12hours。

用图片更好理解。

(1)判断我国位置——判断季节——通过甲乙两地的日出时间判断——方向

011 21:00

我国位置位于北半球,昼长夜短是北半球的夏天。

甲地的昼长时间为13hours32mins,乙地的周长时间为13hours04mins。

甲地日出更早,暂且认为日出早的就在东边,而乙地的昼长时间更短(且更接近12hours)更靠近赤道,位于更南方。所以甲地在乙地的东北方,选A。

(2)解析:

此题 求[零时日界线]所在的经度,已知北京时间(东八区时间)日出时间为5:28,则0:00 时区所在的经线为 120° -  (5*15 + 28/4) = 120° - 75 + 7 = 38°E

1 hours = 15°

4mins = 1°

昼长的影响因素:

【例题】:

解析:

分成两组图:

13为一组:晨线

24为一组:昏线

19点快天黑了,就选昏线

正常日落(二分日)18点,但是19时日落,说明昼长夜短,说明北半球的季节为夏季,说明选②。

昼长以12:00为轴对称的,夜长以0:00为中心轴对称。

日出时间+日落时间 = 24hours

例子:19点落日,则日出时间。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昼长 夜长相互转换。

例题:昼长时间为8小时,求日出时间。

解析:

(1)首先确定P地的经度为 75°,且 75°E 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距离大西洋与太平洋十分遥远。

故,P地为75°W

当地时区 = 75°/15 = 5 —— 西五区

根据同减异加的原则,北京时间与P地的时差为 8 + 5 hours = 13 hours

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P地时间为 9 - 13 = -4点 = 20:00

(2)

解析:

P地,昼长16hours,夜长8hours。

这道题的解析中,可以直接分辨出图中的纬度是 54°S(这个具体咋分辨的我也不知道),分辨出此地是麦哲伦海峡。

但是漠河位于中国的黑龙江它肯定是北纬(根据题外信息:,漠河是中国最北的小县城,东经121°07′~124°20′、北纬52°10′~53°33′之间,也是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县。

可知,漠河与P地的纬度正好是对称的。所以昼夜时长正好是颠倒过来的。就是说P点的昼长是漠河的夜长。

北半球某维度的昼长,等于南半球某纬度的夜长。

问了一下许老师,如何区分图中的纬度是北纬还是南纬,许老师说要多看地图:于是我去看了一下,地球上只有两个75°经线。

东经75°大部分穿过南极洲、印度洋、西亚、北冰洋。

西经75°大部分穿过南极洲、美洲(南北美都有),但值得一提的是:

在南半球,太平洋是75°W经线唯一穿过的海洋。

在北半球,75°W经线 绝大部穿过大西洋,少部分穿过北冰洋。所以可以根据这一点确定半球。

所以直接可以记住两条75°经线的规律,而且记住麦哲伦海峡的大概的经纬度吧。

地理和数学的共同点是可以归纳题型。

【例题】

解析:

(1)夏至

(2)A 昼夜平分; B 极昼现象

(3)中间一条横线 过A点做一条关于X轴的平行线。

【例题】

解析:

(1)首先查询摩尔曼斯克地区的位置——北极圈。图中③号曲线在夏至日前后出现了极昼现象,因此对应。这个推论是错的,因为③号曲线只有6月21天这么一天,所以③号曲线是位于极圈线上。而摩尔曼斯克地区位于极圈以内,与②号曲线符合。

为什么是②呢?我们都知道,极圈内的极昼现象是持续很久的,往往在四月份就已经开始了,一直到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而②号曲线的位置在四月份就进入了极昼。

此题的答案是③,答案错了。

(2)此题包含题外知识点。④曲线中最早日出时间为 03:00 左右,北京最早也没有 03:00 日出,所以要比北京的纬度更高。选D

(3)8月23日以6月22日为中心轴,八月与六月差距为两月,则六月再往前推两个月为四月,则4月22日左右的日出时间与8月22的日出情况相似。为02:00左右日出,则白昼时长为 24 - 4 = 20hours

除了二至日,一年之中任何一天都有与之日照状况相同的一天,这两天应该是距离冬至日和夏至日的的距离是一样的。

先这样记忆,这就是与昼夜长短的相关的知识。

摩尔曼斯克(68°58′N,33°03′E)

英文地图

中文地图

具体位置在图中标红处,距离芬兰、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非常近。该地具有很多核废料,因此引起北欧诸多国家 的关注。

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重要程度:一颗星⭐

我们研究的不是一日的太阳的高度变化,从日出到日中到日落。

而是研究每一天和每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首先应该测量正午高度(每天,大概测试十天)

这个夹角就是太阳高度角(蓝色粉笔),在全球分布的规律是什么?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只有在太阳直射点正好照到赤道的时候)

正午太阳高度,在全球的分布规律,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个方向递减。

直射点(直射的那条纬线)的太阳高度角最高——90°。

问题:在北京,什么时候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答: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候。

分成四段讨论,

通过影子来考察正午太阳高度,影子和太阳的影子是相反的、数值也是相反的。太阳高度角高到九十度,影子和物体重合。

我们是通过影子去间接的测量太阳高度的。

什么时候没影子?晚上时候没影子。

【例题】

解析:

(1)D

(2)B

(3)太阳高度角的递减就是根据纬度去递减的。比如太阳直射点直射赤道时候,10°N的太阳高度角是 90° - 10° = 80°,40°N的太阳高度角是 90° - 40° = 50°

直射23°26′的时候,计算北京所在地区的太阳高度角:首先23°26分与40°N之间的纬度差事63°26分。

所以直射点的度数差也应该是63‘26分,北京当日当地的太阳高度角为: 90° - 63°26’ = 26°34′

但是我突然发现这个解析好像有问题。

(4)为了避免楼房之间相互遮挡太多阳光,越往两极走,太阳高度角越小,影子越长,两个楼之间的间距应该越大。B 北京有要求,冬至日一楼至少要有一小时以上的阳光。



[高中地理·安迎] 006【经纬度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