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二十世纪电气目录】与我


这是一段非战争,非政治,也不会在留在历史上、那个时代下的一种恋爱。
我写了很多很多关于【二十世纪电气目录】(下称【京电】)的文章,但是我从没有一本正经地写一篇对于这部小说的书评。对于我而言,似乎我也不能够写一篇关于这部作品的书评。因为,这部作品对于我的影响、让我产生的改变,使我不再能够孤立地看待这部作品,将之放到一个被审视者的位置上去接受批评家的检验。
这部作品与我的生活以至于生命产生了连系,使得我自己也没有办法给予这部作品以公正的评判。但,这部作品所具有的魅力与内涵,恰恰也不尽源于其作品文本的本身、白纸黑字上的内容,而是这部作品展现出的如真似幻的、20世纪00年代的想象中的生活。
因而,这是京电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

【二十世纪电气目录】讲了生活在20世纪初年的一位少年与一位少女的故事。他们生活在日本的京都,少年是寺庙家的孩子,在京都城里上中学,给借宿的佛具店帮忙;少女是酒造家的次女,是一个做事笨拙,因而喜欢到远离人群的神社的山上去的女孩。少年与少女在神社的土塚相逢,之后他们的生活有了交集。少女被家中逼婚,少年帮她逃出了她的家庭。
两人开始了一段漫无边际的旅途,坐水道船、坐火车,落水又被汽船救起。他们去了三井寺、回到少年家的寺庙中去,又到教堂和外国人的家中拜访。少年与少女间产生了紧密的连系,与微微产生变化的心情。这一切产生的连系将他们旅途中相逢的人们串连到了一起。最后,面对追兵,故事的另一面被揭示了出来。少年与少女分别,而后,到了若干年后,他们又有了重逢。

这是一则典型的,甚至略有些老套的故事。少年与少女相逢,他们相恋,而后又被迫分别。有些故事有了重逢,有些没有。不如说,这样的事情不断地上演,构成了世事百态的底色。然而,当这则故事放到了与故事同样久远的20世纪初年,一切的一切在时间名为怀旧的面纱笼罩下,却焕发出了别样的光景。故事永远是小说的第一要素。在本作中,故事成了连接读者与年代的纽带,向读者展现出了不一样的,名为明治初年的世界的光影与爱恋。
对于喜爱这部作品的人而言,少年少女的相恋绝非是本作的主旨。在故事之外,作者极力透过文字,向我们展示一副仅存在于想象中的社会图景。“敲敲散发的头骨,那是文明开化的象征”,这句无数次出现在江户风物志、明治维新史或是当时东京街头儿童口中的童谣,出现在了本作第一章的开篇。
作者采用了各种手段向我们展现当时社会的情形,不论是少年少女旅途上的见闻,还是故事中穿插着的各式具有时代性的风物,亦或是停留在语言上的细微的线索、宏大的名为“日俄战争”的历史图景,作者都显示出了与一般轻小说截然不同的叙事上的野心:作者结城弘想要描绘出箱庭外的历史性的社会图景,而不是拘泥于高中生每日的生活与延绵不绝的日常。

这与结城弘本人有很大关系。作为作品主要的舞台滋贺县的县民,活动主要限制在关西,上大阪的短期大学主修文学写作、喜欢看大河剧几乎胜过动漫、对日本史有很大关注、如今以母亲的身份兼职写作……作者在互联网上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痕迹中透露出一个与一般印象中的动画爱好者截然不同的印象。这也使得她的写作跳脱出轻小说写作的窠臼、以服务阿宅为目的的工业流水线文化产品,而是将目光投向某些更厚重、更具有深刻性的题材进行写作。
不论是出道即获奖的本作,还是第二部以当代京都与百年前的京都为背景的轻小说【摩登男女(Mobomoga)】,在她的写作中,总少不了的有带有历史色彩的词语与概念、流逝的时间与变化中的文本叙事的舞台,以及不变的,少年少女跨越时间的相恋。这都使得本作给读者留下了截然不同于一般轻小说的印象。

便是这样一部难以被轻易界定划分归类的作品,遇见了当时仍在苦苦寻找优秀作品的京都KA文库。于是在2018年,本作以京都文库大赏奖励赏的身份出版并宣布动画化。京都大赏从其已经出版的作品中能够找寻到一些于一般轻小说大赏在选材角度上的共同差异:Boy meets girl的主线剧情,可以容忍的较弱文本叙事与搭建构筑完善的世界观、背景舞台,以及最终必须是一个喜剧结尾。
这些评选的考量或多或少也体现在身为获奖作的本作上:少年与少女相遇并相恋的主线故事、凭借着少年少女的穿行营构出的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可能性的世界观与文本场域,最终可以料得的喜剧结局,以及受到批评的作品情节设计上具有的较弱文学性。这都使得本作成为身为业界异类的京都文库中具有典型性的一部作品。

这样的叙事风格也贯彻在了作者写作本作的方方面面。一方面,作者不厌其烦地讲述当时方才在关西流行开的、尚未被称为“寿喜锅”的牛肉火锅的制作与少年少女品尝的过程,关注收留他们的美国传教士斯图尔特自己设计的西式屋子中阳光房的构造,与他的各种西式物什,诸如照相机和电动治疗仪的工作原理和运行。
而另一方面,她也从没有将更多的笔墨安置于次要人物的角色塑造和作品故事性的一面的铺陈,使得本作在塞进足够多内容并维系一卷轻小说的体量的同时,仅仅将故事的主线维持在一个将将完整的程度,而几乎没有在旁支上下更多的笔墨。这也同时造成了对于本作评论的分裂。本作的批评者认为这部作品在最核心的叙事层面表现不尽如人意,而支持者则更着眼于其迷人的对于文本背景的时代感的建构。

对于我而言,我成为了的后者,着迷于故事文本场域所营构出的时代风貌。并且,我也与许多本作其他支持者一道,走向了对于作品背景的考据之中。他们有的执迷于对于作品中出现的具有历史性的物什与词藻进行考证,有的对于本作角色斯图亚特先生的历史人物原型进行了长期广泛的考证,并先于动画版的播出踏上了作品原型取景地的考察:“明治村”、伊势神宫、近江八幡……而我,则将视野投向了作品建构出的文本场域的本源,希望通过站在作者的角度考察作品中意象的根源。恰恰是在这样的历程中,作品所具有的内涵才完整地向我展现出来。
因为说到底,作者作为与我们同时代人,她对于小说原型的建构,除去想象的要素,也离不开历史史料的支撑,更少不了前人作家对于明治世界的想象与建构。因为这仍是一部文学作品,站在历代文学脉络的延长线上,作者所采纳并加以完善的仍是文学想象中的、作为不具有具体时间的怀旧的载体的明治时期,而不是一部严格的历史小说。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形象也参照了同类作品塑造出的典型形象,有的甚至有了明确的历史原型。

因而,为了更好地理解潜藏在作品文本背后的意象与蛛丝马迹中具有的历史风貌,我开始了自己补全常识的阅读。站在“日俄战争”后大正时期前的时间点上,我将目光投降了夏目漱石和他的爱情三部曲,之后又扩展到他的写作黄金年代的几乎所有作品;与作品中的男主人翁坂本喜八几乎拥有一段重合的人生行迹的芥川龙之介紧接着进入我的视野。
通过夏目,日俄战争后的“战争萧条”冲击下的日本社会的景观向我展现出来,原本潜藏于作品舞台之外的更大的社会背景呼之欲出;通过芥川,我得以认识到作为“大正”一代典型代表的喜八此时已逐渐行程的思想的轨迹、从之后“教养主义”中体露出的一种自由吸收接纳知识并拥抱生活的精神风貌,以及构成本作表面上的戏剧矛盾下的、大正一代与日俄战争前的明治思想笼罩下的一代间的思维、世界观与方法论上的鸿沟。而这一切,从未与作品本身脱离。

【京电】是一部将视野投诸广袤的社会历史图景的作品,而不是当代日本文艺作品中常见的将文本的时间与空间背景暧昧化的、在少年少女狭窄视野下的孤立的文本场域中进行写作的类型。这使得对于本作的历史背景与其文本写作的历程的探究非但不破坏文本本身的旨趣;相反,通过这一历程,伴随着对于文本场域的认识的加深,与历史相贴近的文本本身反而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与旨趣。
这几乎可以视作是作者有意为之的产物,通过在特定时期的文献中的遨游、将其中的内容作为线索彼此连缀行程文本,并通过主线故事行程一个完整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而读者的解读翻译,在这样的语境下,便有了产生与作者间的连接的意味。这样与文艺批评具有相同旨趣的合谋,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作品的底色,通过作者真诚的写作,使得这样一种博尔赫斯意义上的文学游戏成为某种切实的可能。
而透过语言和文化的间隙,身在中国的读者能和身在日本的作者共同讨论一个人迹罕至的日本近代史文本场域下的可能(日本近代史因为各种原因在日本公立教育体系中是缺席的,加藤阳子教授曾严肃地指出这一点。而高等教育和研究中的普及也没能改变其在大众文化层面上的式微),这本身便能够化作一桩美谈。

对于我而言,这样的表述具有的更重大的影响则是,这部作品给我的近代史阅读安插了一个名为20世纪00年代的锚点,使我得以在某种程度上进入近代史的视野中去认识这个时代。大众对于历史的认识是第三人称的,是站在上帝视角下的对于历史场域的审视。这样本身由于治史造成的问题,已经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读者无法考虑到史实背后的社会因素,因而产生了对于历史的诸多认识偏差。
如今西方历史学界对于生活史、社会史等新型历史的重视可以被视作是对于这一困境的反思,而本作通过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并将之安放于20世纪初年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使得我不能不去以一种平视的视角重新审度这段历史。
这首先锻炼出了一种文化自觉,任何历史要素最终沉淀行程影响人物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社会史中的要素,而通过历史要素转化为当时社会的组成的过程,“社会”本身具有的重要性随之日益凸显,成为历史研读中无法避开的要素。而这些历史性的要素汇聚积累成为作品的资料库中的要素,进一步加深、丰富了作品中的旨趣。

比方说,为了结城弘老师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铁路的意象,我考据了京都电铁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文化语境中作为意象的京都电铁列车。这样一个历程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了我之后的日本近代文学社科阅读的历程,直到最后在川端康城的【古都】中对于电车的一段描述中自信找到了这样一个意象的来源,而这一点也准确地反映在京都动画制作的30秒cm中。
由【古都】往下说,川端营构出了一个怀旧氛围下的以祇园到四条大桥范围内的传统京都的文本场域,这其中涵盖了作品重要的舞台之一的新京极一带。由这个意象往下阐发,在cm画面中展现的古色古香的属于“传统”或者怀旧意象中的京都市井的情形成为了连接本作与京都城市底蕴的一种纽带,这最终连系到了物语小说语境下营构出的京都的意象,成为了隐约显现于本作文本底色中的一个文本的侧面,迎合了作品中对于京都“既古典又现代”的描绘。

而从作品中带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的意象出发的探寻历程又引向了截然不同的风景。作品中出现的主人翁喜八的哥哥清六成为隐伏在作品主线下的重要线索,而理解他的思想历程则成为解读这部作品丰富内涵的必经之途。
哥哥清六的思想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侧面,一个是受到他的老师斯图亚特影响的基督教信仰、与传统佛教混杂出的复杂的个体性的朴素信仰,而另一个侧面则是其受到现代西化教育产生的、具有强时代性的、超民族的、具有西方中心论色彩的世界主义观。前者引向了自16世纪起至20世纪40年代的基督教在“旧”日本传播的曲折历程:一方面是不断受到自幕府至明治政府的打压长期处于半地下活动与虔诚信仰间的张力,另一方面则是在博爱的基督教文化观与日趋狭隘的国家-民族主义间具有的文化张力与现实层面的抉择;
同时,由“想要登上埃菲尔铁塔上看看”的对于进步思想的同时又于世俗生活中的保守力量间产生的对抗与社会层面的狭隘民族观产生的张力。一方面艳羡于西方进步的文明社会,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落后的日本的惨淡现实,这样的思想历程准确地体现在清六的身上,同时也作为一个符号体现出自明治维新开国以来日本知识分子面对的思想上的斗争。
这一行程伴随着夏目漱石、森鸥外等早期文人学者、大正知识人到昭和时期的惨淡结局,最终在大贯惠美子的笔下有了一定的总结。而也正是这样一个历程的深厚内涵反哺、加深了人物形象的厚度。

从作品提供的历时性的经验中感知时代的特征亦是本作的一大特点。例如,为了从主角们上学的年级倒推出他们在故事的历程中经历各个主要事件的年岁,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考察了日本从明治维新到战败的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学制变迁的历史,最后也凭借于此大致推出了故事结局两位主人翁的情形;
当然,另一位考据的手段则采用了京都电铁的历史,最后对比年表准确推断出了两人再次相逢的日期。从这样的历程中,由点及面地将整个日本近代生活史的某个侧面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这在丰富了文本的同时是在可以说是一种对于我的历史观的再教育。

结城弘老师在【摩登男女】中有一段精彩的笔下角色找寻历史蛛丝马迹的描写:在图书馆中找寻历史文献、在纪录片中沉浮,又面对着已然变化的城市展开了名为追忆的想象。这很难不被认为是一种对于作者自身写作历程的展现,同样也代表了读者紧随作者之后展开的考据的心情。
因而,往往在通过某处不经意的考察中捕获到更多的信息、对于作品的不同面向有了更深刻认识后便会产生一种难掩的亲切感,似乎在这一刻作者完成了与读者的共鸣。因而,京电从来都不是一本能够单独拿出来的作品,连系着这部作品的还有通过作品的侧面连系起的近代日本生活史与通过主人翁身上体现出的近代日本思想史的轨迹。

这实在是一本越读越厚,同样也是越读越薄的书。往往对于知识的认识更为丰富后,书本的内涵便有了进一步扩充;而当自身对于历史的认识增加后,回过头去,本作便也成为了历史中一道似是而非的“风景”,成为融入历史背景中的一个个意象。重要的从来都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作品之后的东西,作品之后的人。
因而,这部书所具有的意义也不再仅限于文本本身,更涵盖了自身的一段属于阅读与思索的大部分都愉快且充实的历程、我的学习年代。因而,我将这本书推荐给这篇文字的阅读者,若是能够从一篇文本中展开一段个体性的私人的与厚重的宛若大地般的事物的连系,这部作品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开篇。
5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