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散文杂谈之三:周作人与林语堂

2023-03-23 11:43 作者:戴建业老师  | 我要投稿

周作人与林语堂

 

多年前暑假闲读现当代散文的杂记,几天前发了鲁迅散文杂谈,下面是闲侃周作人和林语堂散文。作者姑妄言之,读者姑妄听之。

当代散文部分暂时不发,因为许多评论比较尖锐。说真话麻烦,说假话痛苦,而我既不想麻烦,又不想痛苦,沉默就是上策中的上策。

二、周作人

1、周氏兄弟的文章妙不可及,周树人文章的老辣、深刻、峻峭易于感知,周作人文章的涩味、苦味、淡味则难于领略。我上大学时近鲁迅而远知堂,今天大学生更难感悟周作人文章的神髓,要和今天青年人讲清楚什么是文章的涩味和苦味非常之难,更何况很多老师也不知道什么是“涩”。斯文扫地,风雅无存!

2、周作人常有“一种焚香静坐的安闲而丰腴生活的幻想”,认为“于日用必需品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并感叹当时的生活“极端地干燥粗鄙”。他当时还有“焚香静坐的安闲”和“丰腴生活的幻想”,现在连这种“安闲”与“幻想”也没有了,大家只知道暴发户式的炫耀、显摆与俗气。

3、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说:他“不大喜欢二十世纪的中国货”,“美其名曰国货”,其实是外国货“粗恶的模仿品”。差不多一百年过去了,今天的国货仍然还是外国货“粗恶的模仿品”,充斥整个市场的都是“山寨”品。更可怕的是,不仅物质产品是“山寨”,连精神也是西方文化的copy,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到哪里去了?

4、周作人在《雨天的书·自序》时说,在一个多雨的冬天时,“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愉快的事情”。不知今天的青年人还能不能感受这种闲情逸致?愿不愿去品味这种雅士的风情?我们的心境越来越浮躁,精神越来越荒芜,感觉越来越粗糙,因而去周作人也越来越远。

5、(附梁遇春):现代散文作家中梁遇春算是才高命薄的代表,留下一本《春醪集》,一本《泪与笑》,几本英国散文翻译,二十多岁就洒手而人寰,给后人留下无数惋惜与嘘唏。梁遇春的文章深得英国随笔的神髓,又有中国小品的情韵,论事略无忌讳,抒怀滔滔不绝,构思翻空出奇,读来叫你欲罢不能。

 

三、林语堂

 1、“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是林语堂先生的夫子自道,也得是他一生学问文章的定评。林先生早年在美国教会学校读书,父亲又是虔诚的教士,年青时他的西学修养比国学修养更深厚,英文比中文写得还要流畅 The importance of Live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都是英语文学中的散文佳作。

2、林语堂先生虽然西学修养深厚,但挚爱中国传统文化,The importance of Live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二书写于美国出于美国,可能是家丑不可外扬的缘故吧,他把中国文化说奇妙无比,把中国人性格说得幽默可爱,把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吹神乎其神,让高鼻子美国佬恨不得马上去做黄皮肤中国人。

3、林语堂先生的英语散文写得比中文更为精彩,代表作《吾国吾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e )不仅我们今天读来妙不可言,出版不久就打动了西方读者。1937年一位美国作家发表书评说,读罢林语堂先生大著,真想到唐人街上去向华人磕几个响头。

4、林语堂先生为人随和而有原则,理性但很重感情,敏锐又从不走极端,崇尚自由却毫不放纵,是中西文化“调和”出来的人中“精品”。要是能听他讲课或听他聊天,肯定如沐春风,收获多多。他倡导幽默,其文并不以幽默见长,妙处在娓娓而谈亲切有味,全不像当今许多作家用假嗓子说假话。

5、三十年代林语堂先生倡导“性灵”、“幽默”,但倡导幽默本身就不太幽默,也许什么都可以倡导,但幽默是个特有的例外,幽默一经倡导就成了滑稽。在这个世界上,金钱可以通过打拼来赚取,学问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境界可以修养来升华,甚至脸蛋可以通过整容来改变,唯独幽默一经努力就走向了反面。

 


散文杂谈之三:周作人与林语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