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1.4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3)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就所有制方面来说,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间,由于公有化的水平不同,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的程度和办法不同,因而存在着某些矛盾。在集体所有制还没有发展到全民所有制以前,需要经常注意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加以调整,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全民和集体两种所有制的矛盾的中心问题之一,是工农业产品的交换问题。由于农民的生产是属于集体所有制,农业劳动产品是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而不是属于全民所有,因此在进行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交换时,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斯大林说:“为了保证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的经济结合,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商品生产(通过买卖的交换)这个为农民唯一可以接受的与城市进行经济联系的形式······。”[1]
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形式,也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我国,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发展到目前的以生产大队的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的人民公社,将来还要过渡到以公社一级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表现为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但在国家所有制中,某些具体的关系,例如中央和地方在生产的管理体制上的关系,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的经营范围划分等,也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一定的调整。
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这里不存在阶级社会里的那种统治与服从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抗性矛盾。但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也是要在不断揭露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存在着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还存在着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企业管理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矛盾。对于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矛盾,主要依靠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适当地安排工农业之间以及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适当地安排积累和分配的关系来加以调整;上面所说的在产品交换方面必须遵循等价的原则,也是调整这些矛盾的根本方法。对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矛盾,以及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企业管理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不断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技术水平,另一方面经常注意使脑力劳动者同工农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并参加必要的体力劳动;同时,在企业管理和行政工作方面适当地采取各种必要的调整措施。中国共产党所采取的通过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大力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技术水平,干部和知识分子参加体力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措施,就是调整和逐步解决这些矛盾、保证人们之间的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能够巩固和发展的一些重要办法。
注:
[1]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9-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