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大脑和人类潜能 – 人类智慧的科学与思想》读书报告

本次选读的书目是肯·理查森教授的著作《基因、大脑和人类潜能》,理查森教授在书中主要驳斥了基因决定人类智力的传统观点,并用复杂系统的演化动力学来揭示人类智慧的形成,同时阐述了自身对于认知、教育、人类潜力开发等诸多议题的看法。书的内容十分宽泛而厚重,是一本典型的“大部头”。下面我将从选书缘由、本书核心论点、本书的思想贡献、本书存在的问题、结语(一句话书评)来介绍我的阅读感悟。
选书缘由
我一开始选择阅读这本书的缘由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我自身的专业背景,我原来是网络工程的学生,后来因兴趣转翻译专业,翻译工作最表层的定义就是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但是其本质并非由一种二维的文字存在转向另一种二维的文字存在,里面其实经历了三维的构象过程,例如“苹果”,人在处理这两个字的时候是不可能完全停留在二维层面的,而会浮现出这个东西的场景构象,可以是“桌上的苹果”、“农夫手中的苹果”、“亚当夏娃的苹果”等。而这个二维到三维的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而人本身作为一种有机体构成的生物,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主要有三层局限:1,客观实在的外部存在(数据);2,人的大脑内部的数据处理机制(算法);3,人的感觉通道(信道),如果单从这本书的摘要看来,它至少解释了第二层局限中的机理,这也就引发了我的兴趣。第二是我本身的阅读背景,戴蒙德的《第三种黑猩猩》是我比较早就读过的,也是社会人类学的核心专著之一,复杂系统方面的专著我也有所涉猎,比如凯文·凯利的《失控》、《必然》、《科技想要什么》三部曲,主要从科学工程的角度阐释复杂科学的思想,还有陈平的《代谢增长论》,谈到复杂科学和经济系统的关系,本书将生命系统、基因和复杂科学联系起来,在我看来视角颇新,确实也勾起了我的兴趣,我自然也就希望能在阅读中找到一些新理解(虽然后来证明并不算亮眼)。
本书核心论点
本书的核心叙事结构我认为可以由一句话总结:先破后立再畅想。首先作者破除了“基因决定论”的偏见。破除偏见的阶段的论证主要包含如下部分:1,摆事实,作者指出,证明和拥护“基因决定论”的研究存在广泛的功利性投机,许多用以支撑论文的数据经过大量的主观的精细挑选,超过90%的实验无法得到复现;2,查逻辑,作者指出了支撑“基因决定论”的两种关键实验模式:“双胞胎实验”和“孟德尔实验”中,存在严重忽略环境因素影响的问题,如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成长环境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被忽视了,又比如植物的生长环境相对稳定,而人类的成长环境往往会有多重不可控变量影响,而人却很自然而然地把在植物身上得到的实验规律认为人类也适用,以及非线性变化的问题,如在植物的某些性状由多对基因决定,且其性状变化,如颜色,是非线性的变化模式,而不是某种基因对应某种单一变化。3,得结论,通过逻辑论证和多方证据支撑,作者认为“基因决定论”更多的只是为了服务于某些特定目的,比如意识形态,而非真正的科学事实。在破除了“基因决定论”后,作者给出了另一种更具说服力的人类智力产生模式,这种模式其实颇具功能主义哲学的色彩。这种模式建立在以下基础上,第一,生命的延续在于能够获取对场景的可预测性(认知)以趋利避害;第二,“预测”行为的执行由具体生物器官完成;第三,生物器官是有生物大分子构成(蛋白质);第四,综合以上三点,人类智慧的产生,可以通过探讨基因、生物大分子、外部环境三者的互动关系得到。经过论证,本书认为这种关系可以是,外部环境刺激生物体,生物体内将外部刺激转化为细胞可接受的生物化学信号风暴,细胞接收到信号后,从已有的统计模板中寻找合适的应对方案,找到方案后细胞团队将开始募集转录因子,此时基因作为一种转录因子数据库发挥作用,在转录因子募集完成后,产生相应蛋白质,实现功能,成功应对相关场景。从这一视角看来,生物体是一个自组织的复杂系统,生物体的演化过程也就是一个自组织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自组织复杂系统的特点就是没有绝对的中央控制系统,因此不具备钟控型系统的强确定性(所谓钟控系统就是我们平时使用的钟表系统的喻指,钟表系统中每个齿轮和螺丝的位置都是绝对精密不可更改的,因而形成了高度确定的因果逻辑链,依靠这种逻辑链,可以稳定地输出结果,“基因决定论”视角下的人类智慧,就是产生于以基因为核心的钟控系统),由于自组织系统只需要节点和节点之间一定强度的连接度(信息交互),当节点数目足够多,自组织系统可以无限地演化下去,具备很高的自由度,但是同时由于演化的条件并不严格(只要不影响生存),所以会产生很多无用、无定向的变异,比如研究人员发现大龙虾的神经系统有50%的长度是冗余的,所以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人类智慧的灵活性,以及所谓“智商测试”只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在第三个部分,作者在“自演化智慧模式”的基础上开始畅谈“认知”、“教育公平”等问题,诚然,在“自演化模式”下,人类智慧似乎是潜力十足的,似乎在这层意义上每个人都应拥有平等的智力潜能,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倾斜,但是由于作者的叙事过于零散、以及作者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一些议题过于宏大,使得这一部分也仅仅局限于畅想而已,甚至于找不出什么像样的、严谨的论点,关于此将在第三部分细谈。
本书思想贡献
我认为本书提供了几个比较有趣的视角,其一是反“天赋论”的多变量视角,即指出世界的本质是一个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单变量的科学实验得到世界本质可能非常局限,甚至会产生主观的归因偏差;其二是“分子智能”,即分子层面的存在自动产生可预测性对抗熵增的机制;其三是“自组织型演化”,由于存在分子智能,且大量分子的演化符合自组织系统的规律,即数量庞大的具备不同功能的简单节点之间相互互动可以产生更高维度的智能(如蜂巢),结合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出的观点,认为人的心智本质上是处理外部数据的结果,人对世界的理解来自于对世界进行感知后的体认(即接受数据、处理数据、得到数据的一般规律,归类为统计模板),在历史长河中,特别是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类经理的场景、处理的信息的变化速度和复杂程度都在不断上升和更新,或许这层意义上可以说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演化。
本书存在问题
本书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其叙事结构使得本书的定位非常尴尬,毫不客气地说,这是我读过的叙事模式最糟糕的大部头。首先,从本书的题目看来,作者的胃口未免太大了,基因、大脑、人类、人类潜能,仅仅是想要在这些名词的定义上要获得严谨而广泛的共识恐怕就要花上不少功夫,这似乎不是仅仅一本书能搞定的,本文的题目就使得本书的定位最多也就是一本可能充满一家之言的科普性读物。第二,本文的章节设置是严重不合理的,小章节过多,使得读者被迫“浅尝辄止”,且很多章节中频繁地出现本话题将在未来的xx章中详述,而这种跨度有时候甚至是从第一章到第七章,读者是继续选择读下去,还是马上翻到第七章呢?而到了后边的章节,又往往出现,本议题已经于之前的xx章中谈过,读者并不是电脑,这种叙事结构是非常糟糕、且不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第三,专业的术语使用过多,这个特征叠加其叙事的零碎就使得这本书既不像一本常规的科普性读物,又远远攀不上正规的学术综述。同时,术语的使用本意是要让文章更加严谨,以及获得学术共鸣,消除主观偏见,但是这本书中起到的效果就适得其反,当一个较小的篇幅却用了过多的术语,就往往使得文章显出鲜明的偏见。
结语
基于实用主义的一句话:详读前200页,后400余页“择善而从”。
基于“自演化”哲学的一句话:广泛阅读,增加节点;积极思考,增强连接;积极拥抱时间与时代,让心智与自我在神经网络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