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乡里奇谈:聆听篇评委推荐提名16号《<稗田庄园疑案>文后访谈》

2023-09-07 19:40 作者:乡里奇谈--狂奔の玉米  | 我要投稿

《稗田庄园疑案》文后访谈

编辑(以下略称为B):《稗田庄园疑案》的写作辛苦了。这次作品给人的印象是让“推理小说”这种题材再度进化了的写作方式。

阿加莎·克里斯Q(以下略称为Q):风格并没怎么变化。让读者动用一下自己小小的灰色细胞,仅此而已。很多推理小说反其道而行之,但我认为对于我的写作这点是不会改变的,虽然我自己在构思的过程中也觉得这是个奇妙的故事。

B:的确。您当初就决定好,结局会是这样的吗。

Q:直到动笔之前我都想过多种可能性,但一旦开始动笔创作就没变过了。我动笔之前从头到尾都会确定下来。“乓!”的一下扣下扳机,搁笔许久之后依然觉得十分痛快。

B:这次出现了很多人物和多个世界,您却主要用对话的形式向读者展开故事,全程几乎没有提到侦探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实地调查”这一行为,这种安乐椅侦探往往被诟病有发挥空间有限,难以推理艰涩的诡计导致剧情相对简单。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Q:虽然很多作者总是强调,自己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活”的,都是不受自己控制的。但是,事实却是,作品的一切,都掌握在作者手中。

B:诚然如此。

Q:本格,变格,社会派,新本格……推理作家们使用着各种手段来达到不同的目的。而我选择了以对话的手段展开,实际上就是让读者以“倾听”的方式动用他们脑中的灰色细胞罢了。

B: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父母在床边读故事的情形。

Q:的确有些相似,就像作品中主角和上白泽慧音相遇的庭园,稗田阿求缺席的晚宴,最后结局中的酒吧,都只有寥寥几笔勾出的一个含糊的框架。而每位认真阅读的读者内心中都会补充出一个独一无二无可复制的形象。

B:这的确能让人不断的锻炼自己脑中的灰色细胞。(笑)

Q:就像是作品的一切都掌握在作者手中一样,读者的想象也完全掌握在读者手中。

B:读者的想象并不是作品的一部分吗?

Q:我觉得读者的想象和作品的关系有些像光与万花筒。

B: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Q:据我所知万花筒由很多片镜子和彩色的碎片组成。

B:它们分别对应着?

Q:镜子就是人物,彩色的碎片就是情节。

B:这倒是从未听过的新奇比喻方式呢。

Q:作品人物就像是作者本人的碎片,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得到的结论也并不相同。但是碎片本身是不因外界的光照而转移。

B: 原来如此!

Q:不仅是人物本身,人物所处的环境就像是人物形象的延申,通过对其不同的感知,我们可以得出各种结论。

B:可以举个例子么?

Q:就拿我们访谈所在的办公室为例吧,编辑先生的办公室,您不反对吧?

B:完全可以。

Q:编辑自己可以感知一下您的办公室吗?

B:嗯,一张实木办公桌,桌上的笔筒内放着修改手稿用的刮纸刀和小贴纸,审核通过的印章……还有一个小小的玻璃花瓶,在你今天带来一束山茶花之前从来没起过什么作用。

Q:似乎都在围绕办公桌进行感知呢?很有“编辑”的风格呢。

B:当然,编辑的办公室当然要关注起编辑作用的东西。(笑)

Q:那么如果以”侦探”的视角再次感知呢?

B:有什么不同吗?

Q:从视觉上来说,编辑的办公室中有一张摆放着编辑工具的办公桌——很显然特意为访谈整理过,还用抹布擦了一遍。

B:是因为刮纸刀在桌面上留下的刻痕会反光吗?

Q:其实是因为我到访时您还在擦桌子,办公室的窗户在一侧,看不到桌面的反光。

B:原来如此。(笑)

Q:我们所坐的两把椅子,也并非同一款。

B:作为访谈,嘉宾当然要坐在整个出版社能找到的最好的椅子上。

Q:真是费心了。

B:除了桌椅还有什么值得感知的事物么?

Q:不妨看向窗外吧,在柳之运河边工作的编辑,都没能注意到那些青翠的细柳么?

B:嗯……这也提醒到我了。夏风穿过柳叶的摩梭声,也算是烦躁工作中的一抹亮色。当然,还有运河潺潺的流水声。

Q:这就说到了听觉的感知……你听,只需轻轻敲打,桌子便会发出“笃笃”的声响,看来是实木的。还有编辑办公室的门隔音不是很好,能听到外面印刷机的声音,看来出版社的生意很是红火。(笑)

B:您谬赞了。

Q:嗅觉上,我带来的白色山茶花束的香味还算浓郁,堪堪能压住从窗户吹进来的油墨味。

B:这也是没办法避免的。

Q:触觉上……编辑实际上是个很细心的人,刮纸之前会垫垫板,这张实木桌上摸不出什么刻痕。

B:这样的感知的确很不常规……有侦探的风格。

Q:只是调动了自己脑中的灰色细胞尽力感知罢了。

B:说到侦探,您在作品中出场的古明地觉这一“会读心的犯规侦探”,的确可以说是自己的一部分碎片呢。

Q:毕竟作品中的人物都是自己的碎片,想要做到“读心”实际上就是做到读懂自己。

B:连来自地狱的阎魔和死神都能成为自己碎片的一部分吗?

Q:作品中对于她们两人的着墨的确不多,这对上下级会给人一种慵懒的感觉,似乎她们并不关心稗田阿求是否能到地狱打工这件事。

B:像是真的来度假一样。

Q:反而是八云蓝和射命丸文很拼命,非得要让这件事平稳渡过。

B:文章也的确交代了他们各自的理由。

Q:阎魔到底是否差阿求一人的劳动力这件事可能尚无定论。但是八云紫肯定是要让阿求乖乖的去地狱转生来维护幻想乡秩序的。

B:还有害怕完全记忆的稗田阿求用公布他们做过的腌臜事来要挟的天魔和大天狗们,巴不得让阿求转生把所有事情通通忘掉。

Q:射命丸文反而是最可怜的打工人呢。

B:备受怀疑却什么都没做,反而却要装出大包大揽的样子。

Q:觉妖怪也看透了这些,所以才会通过语言来“错引”调查的方向呢。

B:但是八云蓝和其背后的八云紫肯定没这样好骗。

Q:跟稗田阿求似乎并没有什么联系的宇佐见堇子显然是重点怀疑对象。

B:依靠完全凭依把人送出幻想乡的确是不错的点子。

Q:但是八云紫也会产生怀疑。

B:首先凭依在睡梦中的幻想乡居民,然后通过闹钟叫醒通过二重身进入幻想乡的自己,最后在现实世界解除完全凭依,这样的计划的确十分精妙。

Q:甚至借助了“完全凭依的副作用“把不知情的梦世界堇子拉来做障眼法。

B:让能读心的觉也没办法一时看透操作手法呢。

Q:但是对于八云紫来说,只需要广撒网便可跳过推理的步骤,只要在三个世界中各个嫌疑人寻找,找到稗田阿求也只是时间问题。

B:所以觉拿出了一个连八云紫也一时无法解决的假说。

Q:宫出口瑞灵。

B:从旧地狱逃脱的永久罪人呢。

Q:那种笨蛋附身到完全记忆能力上完全不会起效果……

B:不过觉提出的作案手法和动机都十分合理。

Q:动机就是向地狱复仇,证据甚至还有怨灵的目击报道。

B:读到这里我还以为后续剧情是捉捕宫出口瑞灵了。

Q:前往梦境世界寻找梦世界的稗田阿求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捉捕手段。

B:不过怨灵的目击报告实际上是干扰项吗?

Q:说到这里,就有一个有趣的问题。

B:请讲。

Q:古明地觉站在哪一边?

B:如果第一次读也许会下意识觉得对手是反狱王,地灵殿的主人肯定是捉捕逃犯的正义使者。

Q:不过在梦世界发现的稗田阿求本人推翻了这一切。

B:我注意到,觉在向主角提出做自己助手的邀请时,提到了火车妖怪燐有事要忙,难道说……

Q:如果侦探事先知道这一切,似乎就说得通了。

B:那么燐的任务,就是在稗田庄园附近,伪装出怨灵出没的假象?

Q:不过他们的计谋并没有那么顺风顺水。

B:梦世界的稗田阿求失踪了。

Q:谁也不会想到梦世界的稗田阿求也会逃到现实世界中吧。

B:真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Q:藏不住心里话,情绪也很不安定。

B:梦世界的稗田阿求对于活下去的欲望真是异乎常人。

Q:这就是所谓的“求生意志“吧。

B:不过这真是个有趣的议题,人在正值状态巅峰时却不得不去死,每个人都不会同意吧?

Q:这样的求生意志在梦世界的稗田阿求身上进一步的放大。

B:靠杀死幻想的创造者这种方法来脱离追击,就像只要世界末日就不用还房贷一样可笑。

Q:可是,如果被抓去地狱打工,那样的生活跟死也没什么两样吧。

B:几百年为阎魔打工,还不如死了算了。

Q:“我有强壮的体魄,我有聪颖的脑力,我有向死的决心,我想活下去,我想继续写作永远不会完成的《幻想乡缘起》,我想不受束缚的享受每天的生活。“

B:不过几百年为阎魔打工其实也是一种活着。

Q:你说的很对,与其说这是一种生存的欲望,不如说这是一种对实现更多价值的渴望,丰富自己人生意义的渴望……这是一种复杂的基本需求,我只依靠对话揭开了它的冰山一角。

B:就像原文中说到的,没了求生意志,”人和家畜也就没了什么区别。“。

Q:所以梦境中的阿求向着那个戴着猎帽的眼镜醉鬼开枪了。

B:第一遍阅读时觉得这里的剧情极为急促,手枪无缘无故的出现,又无缘无故的开火。

Q:的确,梦境中的阿求如同机械降神,抽出枪将整个故事一击毙命。

B:最终“一声枪响”后故事戛然而止。颇有种社会派的风格,引人深思。

Q:说到击碎整个故事,这也就要提到我们一直忽略的两个人物了。

B:上白泽慧音说“我所能看到的幻想乡的历史,只有一年。”,这句话也的确十分怪异,就好像稗田阿求搬入稗田庄园那一天,整个幻想乡才建立一样。还有就是似乎完全不知情的本居小铃。

Q:这里用了一个错引,因为后面上白泽慧音又说稗田阿求的幻想乡缘起是稗田家的历史,她的能力无法触及。

B:所以读者往往会认为,上白泽慧音可能查看的是稗田庄园的历史,的确只有一年。

Q:整段逻辑最大的漏洞就是,何必大费周章呢?

B:新本格作家会告诉你,人家就想这么办。(笑)

Q:对了,我也就想这么办。

B:那么您为何要特意写下这段,明明删去这个形象整篇文章也完全通顺。

Q:为了凑齐一张长方桌晚宴的十个人。(笑)是为了给读者一个打碎这个万花筒的契机。

B:打碎这个万花筒,也就是作品本身?

Q:就是这样,还有一个契机是这篇文章的开头,主角作为一名编辑,在稗田阿求30岁生日前一日前往稗田庄园取《幻想乡缘起》的手稿。

B:你说射命丸文大包大揽,难道不是她为了毁灭证据毁掉了那份手稿吗?

Q:如果根本就不存在这份手稿呢?

B:我不明白……

Q:如果整篇文章都是作者编的,作者并不需要构思整个幻想乡的历史,也不需要构思一篇幻想乡缘起。

B:这在推理小说中是很常见的东西吧,一登场就已经是灰烬的机密文件。(笑)

Q:如果作者只构思了一年跨度的故事,那么幻想乡的历史也就只有一年了。

B:有种作者走到台前的感觉。

Q:就是这样的,通过一个作者走到台前的故事,击碎整个万花筒,让镜片们暴露在观众的审视下。

B:我们说不定也是作品中的一个碎片罢了。

Q:这篇文章的主旨很容易就会搞错了。

B:那么,作为作者的您,究竟想要传达的是什么呢?

Q:即使仅仅是一块碎片,我们也应当折射出五彩的光……

B:不做文中的射命丸文而是去做梦境中的稗田阿求么?

Q:可是说到底,这些角色也只是从我身上分割出的一部分。

B:就像我们两个,同样是作者笔下的两个角色而已。

Q:好了,读者,你也知道,我是稗田阿求,不过不要为我担心,我已然完成了与作者的合作。

B:还请我们慢慢道来。

Q:可能已经猜到了,《稗田庄园疑案》这部作品并不存在。

B:我早就想说了,你要真这么写,你说的那些东西根本看不出来。

Q:可能吧,那为什么有了这篇文章呢?

B:为了完成征文投稿的一系列任务,“和作者合作”,我们其实也都是作者的一部分。

Q:从关键计分项目开始,第一项,我觉得这项完成的最差,有点突兀。

B:“天人感应”,写一段充分感知周围环境的过程,也就是前面我们在办公室里“视听嗅触”,不仅多样,还挺非常规的。

Q:第二项,我为什么加上上白泽慧音,这才是真正答案。

B:“盘根错节”,体现出文中人物关系的复杂。文中即使不算梦世界角色与现实不同和未直接提及的角色也出现了十四个角色。为什么要写本居小铃?真的只是想让一张长方形桌子坐满十个人。

Q:你也可以理解成,稗田阿求没办法带着本居小铃逃跑,所以只能自己先躲起来。

B:还有个要求是人际间关系超过二十个,“上下级”,”老师和学生“,“追捕和被追捕”,”同事“,”助手“,”盟友“,”敌人“,”朋友“,”恋人“,”利用与被利用“,”同学“,”采访与被采访“……应该超过了二十个。

Q:第三项和第五项是在一起完成的,放在后面说。

B:第四项,“食色性也“,写某个角色对于人的基本需求有强烈欲望。

Q:可以是说作品中的“稗田阿求“的”求生意志“,这个条目稍后再详细展开。

B:第六项,“天外世界“,写非幻想乡内部发生的故事,同时存在幻想乡内环境和幻想乡外环境。

Q:枪从哪来的?作者给的。

B:接下来是自由活动项目

Q:首先是第二项,神奇的智慧之球,我抓到的是“风化“,文中故事情节跨度大于等于一年。

B:这下明白幻想乡为什么只有一年的历史了。

Q:第三项,“幻想乡应在之人“,文中有东方project原作”ZUN“的存在。

B:让你一枪打死了。

Q:他也是我的一个碎片,或者说一个幻影。

B:把ZUN杀了就天下大乱,你也真能想出来。

Q:紧接着,最后是四五两项,“多多益善“和”大满贯“。

B:这也就要回到关键积分项目的第三,五两项。

Q:“同舟共济”,“圣诳”。

B:首先是“同舟共济”,大于三人完成一项工作。

Q:稗田阿求逃出幻想乡算是一个。

B:还有一个就是……

Q:说起来这也算是作弊,连着自由活动第一项“风灵月影”——超过500字的作弊剧情——也完成了。

B:算上你我,作者,这一共才三个人。

Q:还有文章中的古明地觉。

B:“如果侦探事先知道这一切,似乎就说得通了。”

Q:靠一篇不存在的文章的文后访谈,完成征文活动的所有任务。

B:“圣诳”,写一段阴谋或者计谋,将其正当化,合理化。

Q:稗田阿求逃出幻想乡也算是一个,也很正当。

B:还有就是作者本人的计谋,他对靠这种方式“投机取巧”完成了全部项目还感到很沾沾自喜。

Q:可惜选择多个项目后,只以得分最高的项目作为此计分项的最终分数。

B:说起来,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写成这样吗?

Q:你不就是作者本人的一个碎片,说什么都是作者安排好的。

B:那同样身为作者一个碎片的你,请说说为什么作者要如此安排文章吧。

Q:作者认为,人的基本需求不止食色性,不是动物,就是因为人的基本需求更加丰富。

B:比如他停不下嘴的表达欲望,比如他想靠文章实现更多价值的欲望,没了这些,他想死。

Q:和梦世界的稗田阿求一样,有点自我意识过剩。

B:如果依然不认同,那就当作者在“作弊“吧。

Q:这是作者的世界,一切都掌握在作者手中。

B:作者说是基本需求,就是基本需求。

Q:靠作弊完成了“食色性也“,这个计谋由梦世界的稗田阿求,我,编辑还有作者完成。

B:“同舟共济“,甚至也算是”圣诳“。

Q:靠几个逻辑诡计完成的目的是,作者想拿个“大满贯“。

B:这下正当化了。

Q:好了,任务也都完成了,在回归作者意识之中之前有什么想说的吗?

B:“这篇文章的主旨很容易就会搞错了。”

Q:《稗田庄园疑案》中,我以一把凭空出现的手枪击碎了整个故事的逻辑,使其显露出了主旨。

B:而在这个访谈中,整个故事的逻辑已经被击碎了。

Q:请循其本。

B:征文比赛的主题是“倾听”。

Q:为了写这篇文章无所不用其极的自己。

B:控制不住欲望而又无能完成的自己。

Q:作为掌握着作品一切的呐喊者。

B:却连自己的声音都无法倾听。

Q:最开始构思时他有个自认为很酷的点子。

B:文章最后一句写“这篇文章是在《呐喊》”

Q:他实际上分外《彷徨》。

——完

选择项目:关键计分项目1,2,3,4,5,6。

自由活动项目1,2(风化:文中故事情节时间跨度大于等于一年),3,4,5。


乡里奇谈:聆听篇评委推荐提名16号《<稗田庄园疑案>文后访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